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媒介時代現代文學經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代文學在中國社會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呈現了個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文學主題,它在作品形態、美學風貌和文本傳播方式等眾多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現代文學經典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以影視媒介形態走進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中,這種影視讀圖的方式在拉近了現代文學經典與大眾的距離的同時,也使現在文學在新媒體語境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和挑戰。對電子媒介形態下的現代文學經典進行研究,可以構建一種開放的文學思想,修復和重建現代文學經典與大眾之間的關系,拓展現代文學經典的審美經驗,從而促進其精神價值的延傳。
在傳播學視域下,文學經典的傳播、闡釋和流變深受媒介形式變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起初以報刊為主傳播媒介,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影視、網絡等新型傳播媒介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傳播媒介,媒介符號與話語模式的變革也構建了不同文學經典的呈現形態,自此現代文學經典逐漸以影視這種全新的電子媒介形態進入公眾的視野。下面,我們將從現代文學經典的人物、敘事以及主題意義等角度闡釋現代文學經典在電子媒介中的轉換。
(一)鏡像語言的轉換與現代文學經典人物的形象解讀
影視是一種直觀性的媒介表現形式,它對現代文學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創作意圖和藝術表達中滲入了不同元素,重塑了現代文學經典中的人物形象。
1經典人物性格豐富立體的跨世紀傳播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頂峰,他的多部作品堪稱是我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他的作品寓意深刻,通常采用復調的敘事模式,作品中對人物性格、形象、心理等方面的刻畫復雜多變,因此,對魯迅文學經典作品的影視改編難度較大,對導演和演員都極具挑戰性。1956年魯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桑弧拍攝了電影《祝福》,該片成功地將小說中的文字語言轉化成了鏡像語言,并對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更加多維立體的再塑造,淋漓盡致地還原了魯迅原著冷峻、凝重的風格特征,是現代文學經典改編的成功之作。影片把握住了原著人物的神韻,用形象的畫面和強烈的動作,塑造了善良、忠厚、生動的祥林嫂形象,并創造性地增加了砍門檻的情節,用鏡像語言更加豐富、柔和地表述了祥林嫂這個人物的精神反抗性,準確解讀了原著中所蘊含的渴望民眾抵抗封建專制,樹立起現代意識的期待。
2經典人物形象主體意識的尷尬轉換
現代文學經典一般具備歷史文化背景和時代的特征,在主題上呈現出時代性與史詩般的創作風格,充分體現了時代當下性與歷史穿越性的統一?,F代文學經典作品還十分注重在客觀的歷史語境和社會關系中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和行為,通過錯綜復雜的情節變化來凸顯人物的多元和復雜性,創造出多維、立體的人物形象。19世紀三十年代創作的文學作品是現代文學中呈現出時代痕跡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茅盾的《林家鋪子》《子夜》《春蠶》以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茅盾的經典作品《子夜》于1981年被改編成電影,導演?;≡趧撟鲿r承襲了原著作者的思想,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情節沖突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著,以小說中的典型人物吳蘇甫作為中心人物,講述了他從雄心勃勃到破產失敗最終買辦化的悲劇命運,準確契合了原著的主題思想。雖然電影用鏡像語言對原著中最精彩的人物細微的心理刻畫進行了準確清晰的視覺化轉換,但是影片還是在新的社會語境中遭受了冷遇,并沒有得到觀眾的贊同和歡迎。其原因在于電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吳蓀甫英雄形象與悲劇命運之間缺乏影像表述張力,在對人物的演繹過程中,未能將原著人物的藝術魅力和英雄魄力與社會矛盾的悲劇性詮釋到位。經典原著塑造了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將吳蓀甫這一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企業家的英雄形象放在當時復雜混亂的政治、經濟等社會關系中去刻畫,展示了他作為中國特殊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英雄代表所經歷的悲劇人生是由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造成的,他的失敗代表了中國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歷史的悲劇。這一人物形象在改革開放時期上映是不合時宜的,吳蓀甫所代表的警示意義在此時傳播難以讓經濟快速發展中急于奮斗致富的觀眾產生共鳴,以至于遭到了時代質疑。
(二)網絡技術與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演繹
當代傳播技術對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演繹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文學經典,它主要借助文學的媒介性特點,通過媒介在文學作品、作者、讀者、受眾之間實現某種交流與交換,以達到互通的目的,這是文學在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報刊、電子媒介、網絡媒介、通訊媒介不僅是現代文學的一種傳播性的工具,也是一個使現代文學弱化、迷失、失序、懸置與重構的后現代媒介階段。它使現代文學經典在碎片式的微博解構、圖像霸權的影視演變中喪失了原始的權威性,使文學敘事發生了形態上的蛻變。以網絡技術為視角,在應用層面上運用超文本和超媒體可以對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文本結構進行無限的衍生、拼貼,使文本敘事話語得到最真實的演繹。在印刷媒介中是不能夠實現任意文本的相互鏈接的,文本中的“目錄”“、注釋”“、索引”也只是一種固定式的矢量鏈接方式。而應用網絡技術中的超連接模式的電子文本的超鏈接則是一種多對多的映射模式,它遠遠超出整個單獨的文學文本范疇,可以實現任意方向上的全放射性鏈接。當現代文學經典文本在被移植到網絡之后,拓展了敘事的包容性,打破了順序、完整、線性的原始敘事結構,在超鏈接技術下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新的敘事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超文本技術使現代文學經典實現了“滑動”的超文本敘事。現代文學的網絡超文本敘事突破了傳統印刷媒介中的封閉性敘事系統,將現代文學敘事中的碎片信息完全由意指活動生成。二是網絡超文本技術使現代文學經典形成了“復數”的超文本敘事。傳統的印刷媒介中的現代文學作品在敘事中具有唯一性、中心性和統一性,是“單數”的文本敘事,而網絡中的超鏈接技術則使得原本“單數”的現代文學文本成為了“復數”的超文本敘事。三是網絡超文本技術對于現代文學經典而言是一種“可無限書寫”的超文本敘事。傳統印刷媒介中現代文學經典敘事是一種靜止的、嚴肅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敘事,這種封閉的媒介使讀者被禁錮在作品之外的閱讀接受中,而網絡中的現代文學則變成了一種動態的、開放的、可無限書寫的超文本敘事。由此可見,網絡時代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現代文學的敘事方式,超媒體的運用突破了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接受的時代性局限,使文學文本敘事更加豐富、生動且更具時代感。
二現代文學經典與電子媒介的技術解析
1現代文學經典藝術形式的影像化處理
在當代的社會和文化轉型中,以“影像”作為表征的視覺文化視覺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勢態,消解著文學經典的靈韻與深刻。在圖像所建構的后現代話語中,以影像特有的直白與留白、運動的當下與潛在的記憶以及可視與不可視的時空結構等視覺理論中實現現代文學的視覺化創作,可以為現代文學經典的媒介形態轉向提供新的視野和影像審美機制,從而建構起現代文學意義體認和影像感知體驗的多語義交叉的審美范式。一些現代經典改編成的影視作品都在固定的影像框架中展示出一種與人文語境相契合的深刻文本空間形態。文學經典影視改編往往突破了傳統視覺功能的感官審美屬性,以直白、輕率的視聽感官影像占據主導,以文本深刻的審美機制作為影像的主體,這種影視的直白與留白是對文學語義的再生。它突破了現代文學經典的單一性和文本敘事的壓制,構建出影像表意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的闡釋空間,使現代文學經典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實現其審美價值。在現代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中,空間的建構也是影像形式建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將時間經度與空間緯度動態結合,是影像時空表意機制內在邏輯的一種度量,也是對運動與記憶的審美體驗的重設,它為現代文學影視改編提供了文本空間敘事的重要表述方式。影像這種時空的動態疊合的敘事策略打破了單一的、線性的因果聯系敘事,它用共時性的交錯形態取代了以時間推進為主的歷時性敘事,在多元并置的空間中多維度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感知形態。賦予影像以時空參與感,使影像運動的當下時空具備了潛在記憶無限開放的表征。
2現代文學經典在網絡傳播中敘事表意的拓展與變異
網絡傳播技術成功拓展了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功能,在電子媒介傳播中,對現代文學經典敘事表意功能的拓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超鏈接技術與敘事表意“互文性”拓延。互文性即文本間性,是指文本之間的互文關系,它是文學作品中從文本的形成到閱讀再到文學意義的生成和文化話語的參與的吸收與改造過程。在電子媒介時期,隨著文本傳播的效率和范圍的變化,互文關系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數字時代的電子媒介的傳播方式是“樹型網狀敘事傳播”,網絡的超文本鏈接技術使現代文學經典實現了多維、立體的敘事模式,也使文本互文性進一步擴張,從而建構了一個超文本技術特有的敘事表意系統。二是電子媒介環境與敘事語言的“陌生化”。網絡傳播中的現代文學經典的文本語言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它以全新的表述形式來迎合數字時代人們的語言接受需求,增加了現代文學經典的體驗感受和認知阻力,使現代文學經典敘事語言在傳播中保持了生命的活力。電子媒介所建構的話語空間也使現代文學經典語言敘事更為“陌生化”。三是數字化語境推動了現代文學經典敘事模式“個性化”的演繹。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模式在數字化傳播中,不僅傳承了原經典部分,也對文學文本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創造和極具時代性的演繹。以互聯網為主的數字媒介削弱了精英話語權,增強了信息交流頻率,有效拓展了人際傳播范疇,它使現代文學經典的傳播更為個性化,也豐富了現代文學經典的敘事模式和表意空間。
三結語
現代文學在中國社會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位置,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的媒體語境下,現代文學經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對電子媒介形態下的現代文學經典進行研究,可以構建一種開放的文學思想,修復和重建現代文學經典與大眾之間的關系,拓展現代文學經典的審美經驗,從而促進其精神價值的延傳。
作者:鄒潔 游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