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建設與循環農業關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會議上全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要求。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能夠推動整個社會不斷發展,改善民生。生態農業是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它有別于以往的小農經營,對綠色環保、資源節約更加注重。循環農業則是一種更為集約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它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降低污染,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為了更好的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生態化建設,我們一定要明確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關系,使其成為農業發展的最佳實踐模式。
一、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主要是指應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它能夠實現農業、林業、牧業等多種綜合產業的統籌應用。在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一系列原則,即整體性原則、協調性原則、高效性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循環農業的概述
顧名思義,循環農業就是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的農業。它是運用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的基本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對各種資源要素進行統籌謀劃,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及消費過程的產業鏈整體結構,實現鏈網內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循環利用和農業生產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化。循環農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和浪費,降低污染排放數量。此外,循環農業在發展之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追求減量化與再循環利用,將完成使用的資源再次利用起來,打造農業的一體化產業鏈。
三、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關系
循環農業最佳的實踐模式就是生態農業,兩者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它們在內涵上相輔相成、互相包含,存在于一個體系之中。生態農業能夠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它由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的轉化,而循環農業強調的資源再利用也具有相同的功效,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助于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生態家園示范戶推廣工作就是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綜合利用的結果,它借鑒的是我國南方的農化經營特點,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打造的產業經營鏈。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房屋前后的閑置資源,并在開發果蔬種植的基礎上搭建了魚塘,實現了資源的循環使用,與水資源的多次利用。江蘇句容市利用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建設,水稻收割結束后種一季紅花草,既是鵝的食物主要來源,又能讓土地變得肥沃。收集的鵝糞通過發酵成為水稻最好的有機肥。江蘇的太湖流域以“果豬配套+果雞結合+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用肥料發酵劑發酵沼渣,干撒式發酵床養殖豬和雞以及沼液滴灌,生態溝渠(塘庫)的構建等關鍵農業技術進行生態循環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福建地區也在積極研究推廣最新的農業發展戰略,建設了新型的生態農業經營方式,在大規模生態建設方面成為示范單位。具體而言,福建進行生態農業的深層次探究,對新技術進行引進,通過搭建示范點對循環技術進行實地應用,先后建立了多個丘陵綜合開發農業經營方式。據調查,這十幾個生態農業示范點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在經濟、社會效益上實現雙贏,并改善了原來的生態環境,加強了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地區產業經營走向了全新的道路,提高了產業生產能力,在全國農業發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基礎資源產業之一,關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農業發展也要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堅持構建生態農業,實現綠色經營,變粗放型經營為集約化生產。此外,還要將生態農業的優勢發揮出來,注重其與循環農業的結合開發,在農業發展中考慮自然地理特征與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源,從而有效實現資源的再利用,促進我國農業建設更好的發展。
作者:唐文君 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