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丘陵山地水土保持與循環農業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土地的強度利用,水土流失已經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突出問題之一,其將引發土地生產力下降、河道湖泊淤積、江河水質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數據顯示,至2011年末我國土壤侵蝕總面積達到294.91×104km2,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南方丘陵山地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之一,土壤侵蝕強度之大,面積之廣,嚴重程度僅次于黃土高原區。長期以來對南方丘陵山地資源不規范開發及保護措施的脫節,導致許多區域或流域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水蝕荒漠化嚴重。目前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9.6×104km2,占總面積的16.61%,平均侵蝕模數為3419t•km-2•a-1,崩崗數20.13萬個,植被覆蓋率雖然達到51%,但坡耕地比例為47.2%,比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實際上,土壤理化性質惡化所形成的崩崗侵蝕劣地以及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類型。較為緊張的區域人地關系、不可持續的資源開發方式和脆弱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是導致南方紅壤山區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南方山地水土流失及所誘發的各種災害已經嚴重危害到鄉村居民的生產與生活。不言而喻,山地水土流失防控迫在眉睫。實踐表明,通過山地立體種植等方法循序漸進地恢復山地植被,是防控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進而通過農牧結合形式循環利用資源,不斷培肥地力,發展鄉村循環農業,使之形成可持續發展動力,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防控成果。因此,本研究從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以及防控成效分析入手,總結山區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實用模式及其主要經驗,提出南方山區鄉村循環農業發展戰略和技術實施對策。
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與防控成效
1.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現狀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具有降雨侵蝕性大、巖石礦物風化強、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差、山多坡陡、土壤抗蝕性低的特點,外加高密度高增長率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生態恢復難度較大,其中花崗巖風化形成的紅壤是南方丘陵山地最容易受到侵蝕土壤類型之一。原本十分脆弱的侵蝕基質,在強大侵蝕動力和人為干擾的雙重作用下,水土流失極其劇烈。就地理區域而言,列入南方紅壤山地的區域范圍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安徽、湖北8個省份。在20世紀80年代時,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情況最為嚴重,流失面積達到25萬km2,占區域土地總面積的1/5。經過各方多年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現以下4個主要特點:
1.1.1整體好轉,局部人為破壞仍然突出據資料顯示,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呈現整體好轉、局部惡化的趨勢[10],人為因素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日益增多。依據國家水利部的《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對土壤侵蝕強度的劃分標準,我國南方紅壤山地土壤水利侵蝕強度可以分為輕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t•km-2•a-1以下)、中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5000t•km-2•a-1)和重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蝕模數在5000t•km-2•a-1以上),其中重度水土流失包括強烈(平均侵蝕模數在5000~8000t•km-2•a-1)、極強烈(平均侵蝕模數在8000~15000t•km-2•a-1)和劇烈(平均侵蝕模數在15000t•km-2•a-1以上)3個等級。調查統計表明,在1990年到2011年這20年中,南方8省大力加強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水土流失面積和流失強度總體來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減少的總面積為94100km2,平均每年減少4482km2。其中湖北水土流失減少面積最大,約為31600km2,接近于4個武漢市的國土面積[11]。浙江省水土流失面積降幅最大,從1990年的25700km2,下降到2011年的9900km2,下降幅度為61.46%[1],在南方紅壤丘陵山區中水土保持成效最為明顯。就不同流失程度而言,2011年與1990年相比,輕度、中度、重度水土流失面積分別下降了61.88%,68.04%和15.39%,由此可以發現,多年來治理成效雖然顯著,但新舊并存的重度水土流失的山地治理依然任務十分艱巨。值得注意的是,在局部地區,如廣東省與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積不降反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鎮開發項目和不合理的農業措施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
1.1.2散型分布,隱蔽危險流失點難以察覺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大多呈現斑點狀分散分布,與集中連片的水土流失區相比更不易被人察覺,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漸進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未得到足夠重視,待情況危急再搶救已為時已晚。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相比,南方丘陵山地侵蝕模數雖然較小,但其巖石風化層很薄,僅為黃土厚度的1/10~1/50,一旦土層流失殆盡,侵蝕退化的土壤植被恢復將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防控應著眼于“早發現,早治理”,盡量將水土流失控制在初期階段。
1.1.3林下脆弱,喬木灌草工程尚未配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方紅壤丘陵山地大面積營造馬尾松林、油茶林、桉樹林以及其他經濟林,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但水土流失面積卻日益加大。“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成為南方紅壤丘陵區水土流失典型現象。林地表層土壤沙礫化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裸露程度高,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喬-灌-草合理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條件,林下植被的匱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成為誘發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1.1.4崩崗侵蝕,支離破碎地塊難以治理崩崗侵蝕是我國南方地區典型的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發生在花崗巖風化殼深厚的南方紅壤丘陵區,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治理難度大,崩崗發育程度呈現一定地域規律性,平行于華南海岸線,自東南向西北逐級減弱。崩崗侵蝕面積雖然比較小,在水土流失中所占的面積不大,但是崩崗危害性極大,會破壞農田,并使土壤肥力下降,淤堵河道,甚至沖毀各類農用設施,侵蝕量遠大于面狀和溝狀的水土流失。2005年長江委的崩崗侵蝕調查結果顯示,南方紅壤考察區共有崩崗20.13萬個,崩崗總面積達到1114km2,其中廣東崩崗最為嚴重,崩崗數量占到南方紅壤考察區崩崗總數的53.6%,崩崗面積占總面積的74.3%。綜上所述,目前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較過去已明顯減少。一方面,水土保持工作形成共識并受到高度重視,水土流失防控也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由于不規范的強度開發等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卻在不斷加大,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日益月滋,隱蔽或者潛在的水土流失還未得到切實防控。可以認為,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1.2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總體成效與典型案例
南方各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11年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就達到22×104km2,其中采取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7×104km2,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87×104km2,其他措施治理面積占2135.3km2。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各級政府都比較重視水土保持工作,通過政策引導、科學治理、技術創新、機制改革等有力措施的保障,提高山地水土流失防控水平并取得明顯成效。長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實踐已表明,只有各級政府強有力領導、實施多部門協同合作才有助于形成爭先創優的新局面,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近年來在山地治理實踐中涌現出一系列有理念、有特色、有創新的成功方法和寶貴經驗,尤其是福建省長汀縣在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防控治理上堪稱典范,值得人們認真學習和集成推廣。近20多年來,地處閩西的長汀縣經過不斷的摸索,從曾經的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85年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占縣域面積31.5%)變為現在的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從昔日滿目紅土的“火焰山”到如今四季盎然的“花果山”,這樣的變化與其不斷創新理念和推廣應用新技術的積極努力密不可分。其主要措施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定“合理反彈琵琶”思路。采取“等高草灌帶”、“小穴播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將生態系統的“林-灌-草-裸地”演替進行逆向治理。二是實施“大封禁小治理”策略。對大范圍水土流失區實行禁采禁伐,自然修復生態環境,對小范圍水土流失劇烈區實行生物或工程措施,選擇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階段性水土保持舉措。長汀縣經過幾十年治理,成績斐然,水土流失面積由1985年的974.67km2降為2012年的300.80km2,治理度達到69.13%。全縣森林面積由1833.33km2提高到2466.67km2,森林覆蓋率由59.8%提高到79.4%,森林蓄積量由1025×104m3提高到1289×104m3。長汀縣成為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幟,為全國水土保持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作為另一成功的典型,江西省興國縣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具有明顯的亮點。興國縣秉持生態治理與農業發展相結合、以人為本與自然保護相協調的基本理念,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工程,著力建設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林果帶,修建各類小型水土保持民生工程,提出了“等高水平溝整地技術”、“竹節溝加密放淺技術”等具有江西特色的防控新舉措,摸索出“竹節水平溝-灌-草”的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經過不懈努力,截至2013年底,興國縣由20世紀80年代每年水土流失1100×104t、植被覆蓋率28.8%、水土流失面積占84%、夏季地表溫度最高達76℃,到2011年植被覆蓋率提高至82%、水土流失總量下降至314.08×104t,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1990.1km2、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78.3%,土壤侵蝕量減少40.8%,項目區土壤侵蝕量減少71.6%[17],完成了從“丘陵沙漠”到“江南綠洲”的轉變,被評為全國第3個、江南第1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
2山區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模式及其主要經驗
由上文分析可知,南方紅壤山地的水土流失形勢嚴峻,水土流失防控工作刻不容緩。南方紅壤山地總體上仍以植物治理措施為主、工程治理措施為輔,這種單一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發展需求。因此,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并重的山區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模式,成為繼單一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另一有效途徑。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具有其明顯的地理特性,在流域空間上分布差異較大,侵蝕強度也各不相同,所以要針對不同情況制定策略,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發展南方丘陵山區鄉村循環經濟,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要突出水土保持型農業綜合開發與循環經濟型流域綜合治理的有機結合,通過科學規劃統籌與合理利用資源,達到綠色生產和優化環境雙重平衡。就此,要運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合理構建南方山地現代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結合山區實際,優化生產結構,突出區域特色,著力開展南方紅壤丘陵山地水土保持型農業綜合開發。各地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和長期實踐,已經形成一系列適應各地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典型經驗,以下總結凝練4種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的典型模式,并相應分析我國南方紅壤山地農業綜合開發優勢和實踐經驗。
2.1以合理統籌兼顧為主線的特色農業開發模式
南方紅壤山區農村以特色農業產業為載體,充分利用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來拓展品牌競爭力,在運用產業集群理論打造規模效應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性與保護性相結合的治理水土流失新路子。以實施水土流失治理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的策略,實現山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結構調整雙同步的目標,力求把水土流失治理區轉變為具有當地特色的循環農業開發區,并在恢復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群眾主體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和自發性,依托社會資金和群眾力量做大做強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長汀縣三洲鎮創立的以合理統籌兼顧為主線的特色產業開發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其在水土流失區選擇種植耐旱耐貧耐粗放、固氮保水的楊梅樹,同時配套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從1993年引種楊梅起,開始了“種楊梅保水土”的拓荒實踐。十載光陰,三洲鎮楊梅種植面積從6.67hm2擴大到1533.33hm2,一躍成為海峽西岸楊梅最大產區,并通過開發冰凍楊梅、楊梅酒等產品進一步拓展產業鏈。2011年三洲鎮楊梅產值達到7000萬元,占工農總產值的1/4。同時借助楊梅采摘帶動生態旅游,三洲濕地公園也應運而生,成長為“長汀經驗”的另一重要標桿。當然,我們也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實踐表明,盡管實施水土保持型特色農業開發會給當地帶來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雙重效益,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滯后的問題: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所配套的土壤培肥改良、水土流失防控、產品深度加工等技術,其不僅攻關難度較大,而且科企時常脫節;二是水土流失區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一體化開發;三是農業開發過程中,人為強度耕作與不規范開發活動的持續加劇,加上受單純經濟利益驅動影響,致使開發與保護脫節,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治理區開發地的水土流失。為此要注重防控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
2.2以資源合理配置為核心的立體農業開發模式
根據土壤和資源狀況,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和農業開發的梯層結構,建立多能互補、立體經營、綜合利用的立體農業開發模式,其在南方紅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特別受到重視和推崇。實踐表明,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單一種植模式的經濟果林植被不僅容易受到破壞,而且受損比較嚴重,致使水土流失劇烈反彈,進而不利于生態環境維護和立體農業生產。因此要根據山地的不同坡度、土壤肥力、根系深度、陰陽偏好等因素合理配置作物,充分利用時間空間,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建立高效優化的立體生態農業經濟產業。例如浙江省安吉縣,其將水土流失嚴重的40km2板栗林地改造成立體農業,坡腳套種茶葉、楊桐、楊梅、黑麥草等植物,作為植被緩沖屏障,蓄水截流;在土質較好的坡面套種毛竹;在土質較為貧瘠的坡頂套種紅竹等小徑竹,引進藤本植物、灌木等進行生態護坡;同時,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資源,修建竹坎,形成竹梯梯田,配合截水溝、排水溝、蓄水池等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調控坡面水系,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森林生態質量。事實上,立體農業的開發利用,最大難度在于統籌兼顧水土保持和經濟效益的作物選取和搭配。在實踐過程中,部分企業或農戶往往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為爭取獲得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生態效益,致使水土流失防控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新的且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很顯然,優質的水土保持型樹種、草種和經濟作物的篩選和繁育成為發展立體農業的關鍵點和突破點。
2.3以沼氣綜合利用為紐帶的循環農業開發模式
發展沼氣等可再生能源,一方面有利于緩和燒柴引起的濫砍濫伐矛盾,其主要意義在于可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農民的燃料、飼料、肥料問題,成為封山育林的必要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其可作為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紐帶,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內部有機質的合理循環利用,從而保證循環種養型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有序拉長產業鏈,使之成為引導山區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與重要措施。江西省贛州市山區農村的成功經驗是:在水土流失治理區的農業開發中,摒棄高投入、高消耗農業發展模式,提出“豬-沼-果”循環農業開發模式,堅持山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并舉,以生態經濟與循環利用的理念,構建山地現代循環農業的綜合開發模式。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廢棄稀土礦區和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合理種植臍橙、蔬菜等作物,同時配套生豬養殖產業,并利用養殖業廢棄物生產沼氣,同時將沼液與沼渣作為有機肥返回作物生產系統,形成優勢互補的合理循環,重點發展的水土保持型的循環農業開發技術模式得以集成推廣。在其區域內的鐵路公路沿線創立了百里山地循環農業開發長廊,不僅初具規模,而且已逐步豐富形成了“雞-沼-果”、“豬-沼-稻”、“豬-沼-菜”、“豬-沼-魚”等各種循環農業有效開發的新格局,其生態化治理與規模化開發循環互補的成功經驗已在南方丘陵區農村廣為推廣。沼氣綜合利用已經成為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模式的重要環節之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探索沼氣綜合利用方面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集成示范與有效引導,沼氣池與灶具等維修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戶對沼氣使用的安全意識薄弱,鄉村管理措施滯后等,影響了循環農業產業鏈中不同要素的有序鏈接,進而難以全面發揮良好的集成優勢。為此,需要縣鄉政府積極引導并扶持發展鄉村沼氣能源業發展,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推動山區現代循環農業朝縱深方向發展。
2.4以拓展生態旅游為特色的觀光農業開發模式
南方山區鄉村在推進水土流失防控的進程中與美麗鄉村建設密切結合,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的特色產業。通過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季相分明的景觀設置、村莊綠化和完善的田間道路及坡面水系工程等基礎設施配套,融入源遠流長歷史文化,打造了一批以水土流失治理為基礎的生態旅游產業是水土保持的新嘗試、新舉措、新方向。長汀縣策武鎮南坑村,這個以栽種銀杏并套種牧草的措施大面積集成治理水土流失且最富成效的南方小村,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而創立的銀杏果園,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點綴了秀美山村,同時將改善生態與鄉村發展相結合,打造策武南坑生態農業園。長汀縣不止步于水土保持的工作業績,還進一步打造轉型升級的模式,通過結合當地旅游景觀資源,發展基于水土保持型的生態旅游產業,積極推進長汀生態文明進程。而位于湖北武漢的蔡甸區西湖流域水保科技示范園,依托秀美湖光景色以及毗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位優勢,建成了集生態修復保護、科研監測、生態種養、休閑農業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示范基地。在水土流失防控的同時,引入生態旅游機制,以利于生態環境與農業開發相互促進,這樣的良性循環可以創造可觀的生態和經濟收益。然而此種模式弊端也引起爭議,有些地方假借生態治理之名違規建設的現象屢禁不止,崩崗治理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嘗試淪為地產開發商的盈利之道,飽受詬病。如何遏制部分區域與相關企業的利益捆綁、破解招商引資的尋租之困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很顯然,就紅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治理而言,南方各地區在不斷的探索中構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技術體系,尤其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崩崗治和坡耕地水土保持開發利用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機制。人們在學習借鑒之時,更應該注意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創立水土保持型山地農業開發模式,要從個案開發治理中提煉共性經驗,并形成技術標準,以求得以進一步的完善、發展和提高。
3南方山區水土保持型鄉村循環農業發展策略
通過上述4種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典型模式的分析,能夠更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型農業開發模式對恢復山地綠色植被、防控水土流失的重要意義,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保障土地資源的永續再生能力。經過多年的實踐,人們不難發現,山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山區鄉村循環農業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南方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的經驗給我們深刻啟示,無論是進行生態恢復的工程型措施,還是采用生態經濟型農業開發模式,致力于合理利用山地資源與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的生態農業綜合開發而言,要著力抓住3個重點,一是適度開發。要避免人為過度利用造成進一步水土流失;二是優化模式。山地農業綜合開發與資源循環利用要因地制宜、因勢而變;三是循環利用。由竭取的過度利用向互利共生的生態資源循環開發轉變。最終實現生態環境有效保護與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扎實推進山區農村循環農業發展。綜合治理南方紅壤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創立水土保持型的鄉村循環農業發展新格局,其總體思路是:以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支持創新驅動,發展循環農業,保護生態環境,著力綠色增收,讓南方山區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得以充分體現,使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紅利得以充分體現。同時要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具體的戰略是:要以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為重點,以山地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線,以山地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環節,著力將南方山區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美麗山鄉。實踐證明,實施水土保持型的山地農業綜合開發,是富有山區特色的鄉村循環農業模式,其主要環節是修復土壤,恢復植被,培肥地力,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力求從單一開發型農業轉向立體生態農業,從單純資源消耗型農業轉向資源環境節約型農業,從粗放增長型農業轉向集約增值型農業。水土流失的治理要有防控和發展相結合的戰略眼光,南方山區鄉村循環農業的發展要有環境保護與優質經濟統籌發展的戰略高度。面對區域高效現代農業發展的嚴峻現實與南方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的艱巨任務以及仍在惡化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山區鄉村循環農業必須實施5個方面的具體對策:
3.1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山區科學發展規劃
要立足于高起點,整合區域優勢,梳理山區循環農業發展主線。要根據區域的生態環境基本要素,統籌兼顧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充分發揮區域生態服務功能。規劃要分門別類,明確目標,保障重點,突出特色,以科學技術為指導,明確循環農業區域功能類型,逐步形成導向明確、規范有序的、功能多元化的開發格局。要通過有效防控水土流失,統籌保護生態環境,循環利用山地資源,推動循環農業發展。通過合理規劃,優化合理布局;通過合理配套,實施科學開發;通過有效防控,減少水土流失;通過項目帶動,發展循環農業。不言而喻,生態經濟與循環農業本質上是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以科學發展為核心,遵循自然生態平衡,合理選擇治理模式,著力資源循環利用。規劃的重點是發展以合理利用為原則的區域循環農業開發。即在優化水土資源的基礎上,配置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資源循環再生和可持續利用,最終實現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3.2優化產業結構,引領鄉村循環農業開發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化農村發展建設對要素資源的需求呈指數增長,產業內部經濟結構約束成為循環農業發展的瓶頸。鄉村循環農業的發展和現代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山區鄉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南方各地需要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整合區域生態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緩解結構約束對鄉村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的制約,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與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的山區現代生態農業產業。把生態經濟的發展要求始終貫穿于存量結構的優化和增量結構的深化之中,引領鄉村循環農業進一步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其重要的任務是因地制宜地優選發展產業,優勢互補地配套組裝,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結合實際地搭建平臺,根本目的是著力提高“三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實現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因此,要在產業結優化升級的基礎上,提升產業發展內涵,進一步挖掘鄉村循環農業的發展潛力。
3.3科技創新驅動,實施科企工農有機結合
生態經濟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發展,而科技創新恰恰是生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最佳結合點。要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根基的區域生態經濟,必須將農業科研單位與相關高校所取得的新成果運用于生態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之中,將科技創新作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著眼點,將高效生態產業作為區域經濟持續推進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提高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效率和防控效果,只有大力推進山地水土流失防控和發展山區生態經濟才能得以實現,這無疑要以科技創新為根本驅動力,以科技成果集成應用為重要支撐,以科技興農為戰略舉措,積極組織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將科技創新元素植入生態經濟。唯其如此,才能立足更高起點、著眼更遠發展。只有不斷強化與實施科企工農有機結合,才能科學把握生態經濟發展的走向,提升生態經濟發展的價值,實現生態經濟的高效發展。
3.4創新管理機制,充分發揮投入要素作用
要結合各地農村實際,完善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結構;要結合山區資源特色,創立水土保持及其綠色家庭農場;要結合生態經濟規律,實施項目帶動以及重要設施配套。實現多因素、多途徑、多專業的融合交叉,做到優勢互補,成效疊加。就管理機制而言,要引導并建立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機制,充分調動投資各方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企業與更多的農民參與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參與山地水土保持型循環農業開發。同時要創造條件,創立農村新型經營組織與農企合作開發機制,其要點包括5個方面,核心是培育創業主體,關鍵是創新投資機制,基礎是適度規模經營,法寶是強化科技興農,趨勢是物聯網的應用,保障是強化綠色發展。
3.5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農業雖為傳統產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高新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與開發,農業正成為保障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的必不可少的基礎產業,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從事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就此,一方面要讓更多的大學生回鄉村創業,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內容多樣的科技興農培訓,尤其要以現代產業的理念來審視農業,以新思路與新舉措,突破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改革,為現代農業發展釋放活力,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要以科技創新與應用促進發展,以農業發展與增收促進水保,以水土保持與治理促進創業,要通過新型實用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為構建農村新型生產經營體系打好堅實基礎,為鄉村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讓百姓富與生態美在山地水土保持以及鄉村循環經濟發展進程中得以統一。
作者:黃穎 羅旭輝 鐘珍梅 曾玉榮 翁伯琦 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