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發展循環農業保障體系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健全循環農業資金投入保障體系
在建立發展循環農業的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應當建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循環農業資金投入保障體系建設初期,其資金投入主要靠國家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在循環農業基本建成和正常運行后,其自身將會實現資金的累積,同時還有外部資金的融入。首先,政府對農業投入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預算。在財政資金比較緊張時,可適度調整各項投入,以應對其資金投入不足問題,保證資金投入能按循環農業發展需要適當增加。必要時,可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相應的責任約束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對循環農業投入的職責,確保形成穩定可靠的建設資金來源,完善循環農業的投入機制。其次,在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政府可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多種手段,給予農戶及其他投資者優惠,調動生產者及投入者投入資金的積極性。最后,從總體上應該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行為商業化,運行機制良好的資金保障體系。可通過提高循環農業的投入與產出效益,吸引信貸、非農企業資金、農戶個人等多方面的資金,以形成可持續的循環農業發展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各級銀行設立專項信貸資金。同時應鼓勵、引導相關工業、商業、農業企業對循環農業進行投資。
2加強循環農業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建設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法律體系保障。我國應從法律上確定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基本方針,包括處理標準、設施標準和委托標準等方面。明晰各級政府對農業廢棄物管理的責任,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從政府主導廢棄物管理過渡為以市場機制為主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各級政府應按法律政策的規定,統籌規劃,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廢棄物的處理計劃,對設施建設進行受理、許可和指導,對排放單位實行監督。采用委托、招標、特許、批準、許可等多種行政方式,引導相關企業從事農業廢棄物收集、運輸和處理。在法律中明確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公眾的責任和義務,實行“責任分擔制”、“生產者責任延伸”和“排污者負責制”。進行“誰污染,誰負責”的管理制度,規定不同的排污者對排污行為和不利結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確定生產者負有回收利用其廢舊產品的責任、相關企業負有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的責任,定期向行業主管部門書面報告其經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主管部門應該信息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個人排放者應履行對自己排放的廢棄物進行分類的義務,并在指定地點免費排放。針對農業環境保護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關于農業清潔生產、生態環境等相關法律制度,完善有關土壤污染、流域污染、環境安全事件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的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明確規定各種評價指標,協調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相互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切實保護農業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以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為保障,如農業廢棄物資源的收集設施、儲藏設施、運輸設施、資源化利用、廢棄物處置設施。建立基礎設施體系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再生產的重要條件。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健全農業廢棄物資源專業化處理設施設備,有助于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能力。其各種設施具體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收集設施,包括建立家用收集桶和專門的回收網點,促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實現分類回收;利用設施,包括利用設備和必要的專業組織機構等。如收集處理農作物秸稈需要秸稈還田粉碎機和打捆機、壓塊機、青貯機等。在秸稈及糞便等資源利用中,戶用開發沼氣需具備沼氣灶、沼氣壓力表、沼氣開關、直通、三通、輸氣導管,還有沼氣燈、電子點火器、沼氣汽水分離器、沼氣脫硫器、沼氣熱水器、沼氣飯鍋等設施設備;大中型集中沼氣工程中,厭氧發酵罐是主要專用設施之一。采用熱解氣化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時,氣化爐是必需的設備。采用堆肥法時,需要相應的發酵裝置。鑒于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實際條件,應從宏觀上部署,集中力量建設,通過循環農業重點產業建立省、市、縣、鄉、村相結合的人力、物力投入體系。采取縣、鄉政府補助一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補助一部分,農戶自籌一部分的集資方式,積極鼓勵農民修建儲藏設施,購買相關機械,提升裝備水平,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產業鏈、肥料產業鏈、飼料產業鏈等循環農業鏈,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循環農業鏈建設速度。
4建立循環農業社會化管理運行體系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建立社會化的管理運行體系。政府在宏觀上起主導作用,環保部門負責行業指導,以循環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力,同時引導其它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和支持。本研究以市、縣、鄉、村發展循環農業為例,設計了循環農業社會化管理運行體。
4.1建立健全循環農業社會化管理運行體系
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上采用“農戶繳費、政府補貼、源頭分類,桶裝收集、定時清運、分類處理”的管理制度,強制執行農業廢棄物分類收集,按照“農戶——農業廢棄物收集員——農業廢棄物中轉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網絡”的模式進行回收、循環利用。為強化全程管理,確保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落實,可專門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規劃建設局、環保局、各鎮(鄉)人民政府、村委會、垃圾收集員、農戶等在共同推進循環農業建設中所擔負的責任。
4.2加強循環農業社會化日常管理運行規范
4.2.1統一農業廢棄物分類收集及資源化利用的操作標準
在配齊必要設施的基礎上,教育引導村民了解農業廢棄物分類及資源化利用的基本要求,掌握農業廢棄物分類的基本方法,養成分類的良好習慣。此外,通過集中培訓、現場講解示范、建立激勵機制等措施,使農業廢棄物收集員懂得如何對不同農業廢棄物進行收集、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尤其是在中轉站或收集網點,要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規程,預防“分散污染”變成“集中污染”。
4.2.2規范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標準
督促各鎮(鄉)根據相應的處理模式,使農業廢棄物處理的主要設施如垃圾桶、農業廢棄物運送車、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等建設規范、有序。切實做到主要設施按標準建設,確保設施配備統一、齊全。
4.2.3規范循環利用網絡的建設和建設標準
采取市場運作的辦法,建立市、縣、鎮(鄉)、村四級循環農業體系網絡,并統一各類回收資源的回收方法和價格;由環保部門負責指導農業廢棄物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各項業務,中轉站集中從事農業廢棄物收集資源化利用具體業務,同時,此環節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入,將逐漸吸引有關企業加入。
5總結
為加快循環農業社會化管理運行體系建設,應開展形式多樣化的廣泛宣傳教育,用群眾容易理解、喜聞見樂的方式,喚醒全民的環保和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意識,教育全民關注循環農業,引導、培養公民的自覺參與靜脈產業的行動和生活習慣,并從小抓起,在各類學校中進行相關教育,促進形成常態化運行制度。
作者:趙華 蔡曉婷 張榮榮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