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種植論文:縣域循環農業種植調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臧月萍 作者單位:武山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該模式的發展歷程
武山縣農業技術人員牢固樹立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適應旱情,發展農業生產新理念,堅持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避短就長,充分利用優勢時段自然資源,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經過反復篩選,于2000年在淺山半干旱區試驗成功了麥后復種地膜菜瓜技術,以這一技術為平臺,使該區7、8、9三個月的優勢時段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創造性地為該區農民增收找到了一條增收新途徑。2001年在原郭槐鄉西梁山區示范500畝,平均畝產值888.4元,畝純收入736.4元,通過示范種植,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并在此后迅速向四周地區輻射。到2011年,全縣在15個鄉鎮種植麥后復種地膜菜瓜3.01萬畝。在推廣麥后復種地膜菜瓜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民增收途徑,通過試驗示范相結合的辦法,武山縣農技站技術人員于2003年安排了油菜地復種地膜豆角試驗,畝產值達到2300元以上,2004年在四門鎮咀兒村示范種植10畝,平均畝產豆角1994.4千克,畝純收入2038.3元,成為淺山半干旱區繼麥后復種地膜菜瓜之后又一項頗具發展前途的農業增收新技術。目前種植區域已達四門、溫泉、洛門、城關、咀頭、山丹、鴛鴦、高樓等8個鄉鎮,2011年種植面積1.96萬畝。為了優化該區農業結構,挖掘該區農業生產潛力,解決白色污染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膜,武山縣農業技術人員又試驗種植了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點播冬油菜試驗,試驗在2001年8月26日種植,畝產高達203千克,比露地種植增產13.2%。2002年種植復種菜瓜1700畝,當年點播油菜589畝,占復種菜瓜的35%,2011年,全縣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點播油菜面積達到2.8萬畝。
經濟效益
為了掌握這種模式的產量、產值情況,分別在咀頭、溫泉、洛門、四門、高樓等鄉鎮選擇了20戶農戶,對該模式效益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為:從2009年11月小麥種結束起,到2011年10月止,經過2年時間的跟蹤調查,20戶農戶共種植面積27.2畝,小麥平均畝產213.5千克,產值363.0元;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平均畝產1628.3千克,產值814.2元;原膜點播冬油菜平均畝產172.7千克,產值690.8元;油菜地復種地膜豆角平均畝產1771.3千克,產值2479.8元。兩年時間收獲四茬作物,畝總產值4347.8元,年平均畝產值達到2173.9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隨著豆角、菜瓜等價格不斷上漲,經濟效益還在加大。
生態效益
麥后復種菜瓜和油菜地復種豆角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不但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地膜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延長了地膜覆蓋時間,從而減輕了地膜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由于地膜覆蓋時間加長,可有效地減少田間水土流失。
社會效益
麥后復種地膜菜瓜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術的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調整優化了半干旱山區農業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培訓了廣大群眾,使廣大農民建立了學科學、用科學發展農業生產的新理念,提高了該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快了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優勢資源,發展農業經濟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