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藏區農業論文:藏區循環農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陳立萌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循環農業的優勢分析
(一)機遇優勢
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國家加大政策力度,推行濕地保護、退耕還林還牧、沙化治理、水土保護等治理措施。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提出要“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按照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分區管理、協調推進,創新機制、依靠科技的原則,堅持自然恢復和工程修復相結合,全面推進重點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快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力爭到2030年,使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趨于良性循環,城鄉環境清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區和各部門加強組織和協調配合,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完善政策措施,保障資金投入,確保《規劃》順利實施。此舉為加快甘孜州傳統農牧業生態轉型構建了強大的機遇背景。
(二)資源優勢
甘孜州屬高海拔區域,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具備藍天、綠水、凈土等綠色無公害生產條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地形地貌多樣,垂直的氣候、豐富的土壤類型,為不同特色產品生產提供了適宜的生產條件,是雜糧、雜豆、雜果、薯類和中藏藥材等農產品優生區。甘孜州農業類型復雜,既有農業、又有半農半牧業和純牧業。按地貌劃分可分為高山峽谷高原種植區、高山原半農半牧區、丘狀高原純牧區高原。高山峽谷氣候溫熱干燥,光熱條件好,種植區的農作物和林果作物主產玉米、小麥、油菜、豆類、薯類及各類蔬菜作物和核桃、花椒、枇杷、蘋果等林果作物,板栗、葡萄、櫻桃、柑橘等林果的種植也較為適宜。畜牧業以家庭養殖為主。高山原半農半牧區地勢高寒、干燥、光照輻射強,晝夜溫差懸殊大,農作物種類相對較少,主產青稞、豆類及馬鈴薯、蘿卜、蓮白等作物及部分高原中藏藥材。畜牧業比重相對較高,以放養牦牛、山羊等畜禽為主。丘狀高原純牧區氣候寒冷,光照輻射強,作物適生期短,故以天然草地與牧場的純牧業為主,放養牛羊等畜禽,幾乎無種植業。總體來講,全州光照充足,氣候干燥,光熱資源屬全國高值區,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營養積累,發展循環農業優勢明顯。(三)市場優勢中國入世后,國際市場的開放,對農產品的安全及綠色要求更高。近年來,我國很多出口農副產品都遭到了綠色壁壘,嚴重影響了國際競爭力。甘孜州地理環境特殊優越,野生植物種類多,無污染生產出的綠色產品市場需求大。例如,菌類松茸常年出口歐美、日本等國。若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注重循環經濟理念,清潔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合理規范企業經營規模,大可增強綠色農副產品的國際國內市場。
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循環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地理位置高寒偏遠,交通不便
甘孜州所處地域偏遠,山多地少,不靠海,遠離中心城市,屬典型的經濟極不發達內陸貧困山區。受高原氣候因素,農業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頻繁,常見的就有雪災、雹災、霜凍、干旱、地震等,常有不確定的直接經濟損失。近年來,人為因素使生態環境再遭破壞,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災害現象加劇。當地交通單一,僅靠公路交通運輸方式。公路災害頻繁、斷道、堵車現象嚴重,多年來處于一種相對的封閉狀態,信息不靈,經濟發展滯后,總體經濟實力低。
(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財政支持力度嚴重不足
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和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甘孜州經濟發展起點低,瓶頸制約突出。在農村,特別是在農牧區,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農牧民脫貧致富難度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度遲緩。缺少節約型和高新自主創新型工業,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帶動農業缺乏基本條件,力量十分薄弱。政府經濟實力不強,財政自身收入困難,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嚴重不足。缺少可行的補貼和援助機制,無法激勵和約束循環農業的發展。
(三)人才短缺,教育水平落后,農村勞動力素質低
甘孜州生存環境相對較差,生活條件艱苦,待遇差,引入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導致教育發展滯后。高層次專家在崗數量極少且年齡偏大,本土人才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特別是農業科技研究專門性人才更缺。由于師資條件差,大多數農牧民缺乏良好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仍占較大比重,在農牧業生產中,觀念陳舊,習慣于傳統的思維和生產方式經營農牧業,最明顯的便是對農業資源的過度浪費,粗放經營,不講求效益。在其落后的生存條件下,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術能力極差,嚴重的影響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進步程度,制約了循環農業發展前進的腳步。
(四)追求短期利益,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
甘孜州地形復雜,自然類型眾多,因此也形成了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分布條件。地貌類型的多樣和氣候垂直性差異顯著,使得甘孜州的生物種類資源豐富,種群數量大,經濟價值高。廣袤的森林資源和草地成為了長江上游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屏障。但由于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很低,發展循環農業參照模式少,不重視對周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出現了森林減少、濕地干化、冰川退化、草原沙化等重大的生態問題。可循環利用的農業資源數量大規模減少,減慢了循環農業發展進程。
(五)科技含量少,缺乏系統創新機制,污染嚴重
甘孜州經濟基礎薄弱,對農業發展方面的科技創新投入少。在循環農業經濟發展中缺乏系統的發展規劃,現代科技農業發展含量過低,農業的發展完全依賴農業資源消耗的單線條線性增長經濟體系。發展模式單一,農業的模式處在初級生態農業循環階段,單純利用土地的資源,產生很少廢棄物或將部分廢棄物掩埋或焚燒,可供再利用的資源很少或沒有。并且,農業生產要素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農藥增加了農作物產量,但污染了環境,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了水質的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有毒成分使用超標,地膜過量使用,循環農業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部分生態循環鏈條甚至被中斷。
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循環農業的模式設計
選擇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環境和農業生產現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的原則,堅持以農戶為主體的原則,加強農戶內部能量物質循環基礎,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著眼長遠利益,不忘眼前實情,努力追求生態平衡,可行性技術的投入分析與經濟可行性結合。延長產業鏈形成一個封閉系統。注重農業生產的外部投入的控制、運轉過程中使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再利用、輸出時做到無害化處理。形成產量高、質量高、效率高的循環農業模式[3]。
(一)建立減量化模式
1)種植業。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科學技術為導向,在可以增產增收的前提下,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實現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立體種植模式,通過與養殖業的結合,大力發展食用菌培植。利用直接還田、沼氣發酵等途徑,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完成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使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2)畜牧業。以甘孜州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循環經濟發展原則為指導,在農牧民積極參與的基礎下,根據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確定單位面積養殖規模,建設規模化的養殖場,從源頭減少土地資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泄。
(二)無害化處理,體系內循環模式
盡量要求肥料來自農場內部,通過自己的堆肥系統,消化自身產生的垃圾,將其轉化成肥料,再次應用到農業生產系統中。農業生產中,應當在生產全過程控制資源浪費、減少化肥使用量,大力發展各種節水的清潔生產模式,推廣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應用生物型、植物型農藥,全面禁高毒高殘留農藥。現代化的生產科學技術,可以有效的降低植物病害的發生和轉播。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農業產品輸出時極大地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產生的廢棄物進行了有效的循環使用,盡可能地構建了一個物質能量閉合循環系統,達到了無害化處理,變廢為寶。
(三)產業間重組化鏈接模式
農業循環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系統,實現自身內部循環的同時,也在接受產業外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及向產業外輸出物質和能量。不同的生物群落如果能夠按照一定的方式配置生產結構,將達到共同增長的目的,例如以農業資源為依托,進行農業經營的休閑觀光農業就是一種結合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業發展模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對龍頭企業的改制。使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紐帶更加密切,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完善的社會化循環服務體系[4]。
甘孜藏族自治州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政府的扶持性措施,加大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
現有法律體制過多關注點在資源保護方面,而使資源循環利用從根源上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的產生卻沒有一個實施的制度。循環農業作為一個變革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會經濟活動,需要一個明確的導向系統,一個可靠的支撐系統,它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只有實現法律化和制度化,循環農業的發展才能步上正常軌道,并且穩步推向前進[5]。首先要從政府入手,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大力實施獎勵性的財稅政策。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補助,規定單位面積的農業生產要素使用量,沒有超過的現金補貼等獎勵方式,對土地休耕、免耕,正確處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也進行補貼獎勵。采取能讓農民自身得到利益的同時,意識到進行循環農業耕作的信心,避免農牧民的消極退出。其次要建立專門的部門密切配合,積極推動,逐步建立起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目標管理責任制,保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通過政策法規來使城市居民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為完善,在農牧民心中建立自然資源不是免費的原則,從思想上杜絕資源浪費。最后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農民參與經營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形成發展循環農業持續推動力。
(二)重視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建設,普及初等教育,改變單一教育結構和辦學模式,專門面向農村,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改革教學內容,農牧民通過業余學習,把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教育—生產—致富”一體化。充分利用藏區“9+3”職業教育機會,選派一定數量真正愿意學習農業技術的學生到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并按批次定期邀請其回鄉交流技術經驗,落實對農民的普遍培訓,把循環農業的知識技術送到各家。甘孜州要發展循環農業,只有讓廣大農民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綜合經濟效益,才能變為主動自覺的行動。因此,要加強進行循環農業知識的宣傳和技術的普及,提高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
(三)重視科技投入,開發和引進循環農業技術
技術進步是農業發展的動力源,農民只有采用科學的栽培模式、先進的養殖方法,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農技人員更是應該轉變思想,由“增產”技術研究轉向“增效”技術研究。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從市場需求入手,調整農業結構,增加收益的途徑。鼓勵與專業院校建立合作管理,設立專門的科研項目,加強專門針對民族地區的先進技術研究,形成自主創新,開發引進先進技術相結合的長期良好技術支持,維持甘孜州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四)加強市場體系建設,調整農業結構
在市場經濟中,只有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對應好,產品才能順利讓渡,取得經濟效益。圍繞市場需求,突出民族地區特色,調整種植業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名、優、新、特的果蔬作物,以及能夠直接供給龍頭企業的專用品種,大力發展畜牧業,培育、引進、改良畜禽優良品種,推進規模化、科學化養殖,降低成本,提高養殖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立足現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發展有特色的循環農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