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內涵及構建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持續的若干意見》提出各地要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有機農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循環農業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建立了農林、農牧、林畜等復合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農業增值、農民增收的目的,有效地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緊張、農業污染嚴重的局面。首先闡述了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并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綜合素質提升以及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
關鍵詞:循環農業經濟體系;農業資源;產業結構
0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一直以來,我國農業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水、農藥、化肥等,過量使用農藥化肥,部分沒有降解的農藥化肥滲透到地下水、地表水、土壤中,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氣污染,不僅降低農產品的產量,而且還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現代化建設[1]。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人口、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有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對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以及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
循環農業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將循環理念運用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減少農業生長、加工、流通環節過程的人力、物力、資金等方面的消耗,降低農業生產廢氣、廢水排放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循環農業經濟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理論以及生態理論等結合起來,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規律,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降低農業生產的能耗和排放[2]。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循環農業經濟,是通過不同農業產業之間的優勢,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科學配置,構建資源共享體系,利用農業技術手段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活動各個效益,促進農業良性發展。近年來農村大力發展的農業微生物能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將農村人、牲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整合在一起,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這些沼氣可以為農業生產、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沼氣的殘留物可以直接代替化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和排放,促進農民增收。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水、化肥農藥、資金、人力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可以根據農業發展要求,合理配置農業生產過程的基本要素,減少農業生產過程的支出,有助于實現水、資金、化肥農藥等各種資源合理配置,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3]。太仆寺旗位于陰山北部,平均海拔在1300~1800m,屬于干旱大陸性氣候,全旗年平均氣溫為1.4℃,年降水量為350mm,氣候干燥,晝夜氣溫差大,水資源緊缺,不利于農業灌溉。近年來,內蒙古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將農業灌溉和施肥結合在一起,利用壓力設備或者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者液體肥料,根據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置相應的肥料溶入灌溉水中,通過設備控制農田管道的澆水、施肥,水肥相溶后,管道和滴頭逐漸形成滴灌,可以均勻、定量、定時對浸潤農田農作物生長區域,讓土壤一直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肥料,為農作物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了農業精準發展,降低了農業生產要素用量,1m2農田用水只需漫灌的1/5,節省50%~70%的肥料和70%~80%的人工成本,是一種綠色農業技術。
1.2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效益統一發展
循環農業經濟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核心內容,將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理念貫徹落實到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最大限度降低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降低能耗,實現自然環境和農業經濟的協同統一發展[4]。因此,循環農業經濟體系需要實現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之間的協調,整合農業資源,推動農業現代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1.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太仆寺旗擁有豐富的資源,這里位于歐亞草原,不僅是華北地區的生態屏障,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牧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產品基地,畜牧養殖業比較發達。這里氣候干旱,農作物主要以抗旱的小麥、馬鈴薯、胡麻、莜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農產品結構相對比較單一,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可以實現畜牧業與農業共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達到低消耗、低排放、高質量的目的。
2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路徑
2.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政府要做好循環農業經濟的頂層設計,進一步發展壯大當地的畜牧養殖業、種植業等特色產業,進一步豐富農產品的結構,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2.1.1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建立現代養殖體系,充分發揮錫林郭勒羊肉品牌優勢資源。錫林郭勒盟的牛羊肉產品是國內外優質肉類產品,通過積極鼓勵當地農牧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畜牧加工業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農牧產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當地牛羊加工產業品牌,實現錫林郭勒羊肉優質優價,提高牧民的收入[5]。積極響應農業部關于實施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推動農業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根據錫林郭勒盟地區的牛羊產業項目,打造集牧草種植、畜牧養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冷鏈物流、餐飲銷售等全產業鏈模式,解決農民養殖過程的飼料、銷售、流通等問題。2.1.2進一步推動錫林郭勒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加快水利農田、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奠定基礎。錫林郭勒盟充分利用國家、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支持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機會,爭取項目合作和財政補貼,完善儲草棚、天然打草場、高效飼料基地、溫室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優質種肉牛和種肉羊的育種基地和標準化生產基地,為優質牛羊肉品種的繁育、生產提供必須的設施環境。2.1.3完善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改善羊圈、牛圈環境,對養殖過程中的牛羊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直接將牛羊糞便排放在農田或周圍環境。積極鼓勵養殖戶建立沼氣池,將牛羊糞便、植物、農作物秸稈等混合在沼氣池,在厭氧環境下,分解成為沼氣和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殺死糞便中的寄生蟲卵和病原菌,而且產生的沼氣可以直接用于牧民生活生產。或者將養殖場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將人畜糞便進行腐熟,殺死糞便中的病原菌、蟲卵后作為農作物的底肥,達到資源的循環利用。
2.2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農民作為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民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實施效果。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農業教育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太仆寺旗常住人口為109370人,其中城鎮人口不足40000萬人,農村人口數量超過5萬人,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低,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差。2019年,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啟動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計劃,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農民學歷提升計劃的要求,根據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地區的畜牧業、種植業等特色產品的要求,加強特色產業教育培訓。錫林郭勒羊肉肉質鮮美、多汁不膻、純天然、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享譽全國,被譽為“肉中珍品”。太仆寺旗作為錫林郭勒主要的牧場區,要結合生態養養殖、加工、流通等整個產業鏈發展要求,積極開展養殖技術培訓,提高牧民的養殖水平[6]。要創新教育培訓形式,根據農民生產技能要求,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培訓,讓農民在培訓過程中掌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技能。農業推廣部門在農田時間,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牛、羊、豬等養殖方面的培訓,胡麻、馬鈴薯、莜麥等經濟農作物的種植培訓。采用養殖種植知識+田間實際操作技能和網絡銷售一體化的培訓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戶的養殖、種植理論知識和技能,為錫林郭勒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綠色有機產品的輸入,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將羊肉推向全國。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引進農業專業高職院校的學生進入到農村就業,為農業生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鼓勵地方離退休的農業技術人員發揮余熱,到鄉下指導農業技術,全面提升農民整體素質,才能適應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發展要求。
2.3完善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政策、法律法規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涉及到農業各個方面。首先,需要政府、民眾、企業等各方主體積極參與。政府要明確社會參與機制,引導社會積極參與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激發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政府通過調整農業循環經濟投資政策,通過資金補貼、政府貼息等方式,解決農民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資金、技術不足等問題;地方政府還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提高社會公眾的知情權[7]。地方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要深度農村,普及循環農業經濟知識和優勢,讓農戶意識到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農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落實循環農業經濟要求,減少資源的浪費。其次,還要進一步完善循環農業經濟相關法律法規,為地方司法部門執法提供依據,引導企業、農戶等各個參與主體自覺參與到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體系。針對當前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各地要盡快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的《綠色生產管理辦法》、《農業生產過程中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為農村地區農業執法提供參考,對存在違反國家環境保護、循環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在區域范圍營造良好的氛圍,推動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2.4積極培育農村新型主體
錫林郭勒盟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經營規模小、農業組織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完善、抗風險能力比較多等問題,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專業養殖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第一,錫林郭勒盟積極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實施“農牧戶+專業合作社+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將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主體連接起來,專業合作社與企業簽訂產銷合同,專業合作社負責收購農牧民生產的農產品、畜牧產品,并將其銷售給企業,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解決農牧民產品銷售問題,進一步延伸農產品產業鏈,促進錫林郭勒盟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二,大力發展家庭牧場,發展養殖大戶,走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技術幫扶、財政補貼等方式,調動農牧民發展家庭牧場的積極性,擴大種植業、養殖業的規模。第三,加快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與流通企業、電商企業的全面對接,完善錫林郭勒地區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儲等基礎設施網絡,打造農產品直銷直供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推動錫林郭勒盟的電子商務發展,讓錫林郭勒盟優質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3結語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涉及到政府、企業、農戶等各個參與主體,地方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循環農業經濟建設,解決農業發展的資金、技術以及人力不足方面的問題,為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證。同時還要加大循環農業經濟的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撐。
參考文獻
[1]楊昂.淺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3):243.
[2]鄭尚華.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農民致富之友,2021,(23):240.
[3]劉清芬.探究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財訊,2018,(11):187.
[4]王國彬.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與內涵分析[J].商情,2015,(12):58.
[5]韓靜.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探討[J].新商務周刊,2019,(23):17-19.
[6]于蒙蒙,金莎,趙志花.我國能源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研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9):222.
[7]鄭聰穎.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4):19.
作者:劉世龍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