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經驗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承德市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承德市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緊緊圍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研究以承德市生態循環農業為研究對象,總結承德市生態循環農業典型做法,分析承德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提出推進承德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經驗;對策;承德市
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r’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卑l展生態循環農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鄉村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途徑。生態循環農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不僅可以繁榮農村經濟,還能促進農民增收,它使農業工業化,使傳統農業領域的農民成為農業的產業工人進而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融合一二三產業有機循環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生態農業”最早興起于1924年的歐洲,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生態與資源的平衡,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的方式,來彌補資源短缺的現狀。因此,研究病蟲害防治、改善土壤質量的學者較多,因為現階段化肥和農藥過度使用的情況較為普遍,家畜糞便處理不及時導致土壤肥力流失、抵抗自然風險能力下降,只有采用生態農業的方式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的生態農業是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目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物質多層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游型四種類型。不同地區依照自身的發展狀況選擇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每個地區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本地區所特有的區域性問題。承德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京津的上風上水地區,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具有多民族聚集的特點,在新時代承擔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雙重責任。目前承德市存在水源涵養功能不穩固、穩定脫貧難度大等問題,嚴重限制了承德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9年5月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引進運用荒漠化防治、退化草地治理等技術,提高涵養水源能力,通過發展“互聯網+智慧旅游”的模式,統籌各類資源,加大綠色產業培育,提高精準扶貧能力,探索出一條可操作、易推廣的綠色循環發展路徑,為同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引領作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承德市深入落實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緊緊圍繞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推進農業持續發展。
1承德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做法
1.1高端有機現代農業——灤平模式
灤平縣以“清潔畜牧業+微生物轉化+有機種植業”為主要發展模式,著力打造種養結合的循環現代化農業園區,已建設大屯尚亞、興春和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付家店沒綠源等多個現代循環園區、基地,占地面積12000畝。農業發展以區域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根本遵循原則,按照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區內水土資源、氣候資源相匹配;產業發展首先保障“水源涵養”功能,采用先進技術有效控制化肥、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農膜、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在此基礎上,注重產品優質高效,發展“名、特、優、稀、新”農產品生產。通過農業綠色產業轉型、產品創新、品質提升,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
1.2循環經濟發展——平泉模式
平泉市秉承“產業鏈條中沒有廢棄物”的理念,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發展之路,培育形成了“食用菌、山杏、玉米、農作物秸稈”4條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圍繞食用菌產業“原料零消耗、產品零庫存、管理零污染”的“三個零”技術進行重點研究,研發形成了“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針狀活性炭→熱電廠吸附劑)—畜禽養殖—糞便肥料—還林(田)—食用菌原料”的生態經濟循環鏈;利用山杏資源優勢,培育出了“山杏—杏仁—杏仁露或杏仁粉(杏仁油)、山杏—杏核皮—發電—活性炭—文化創意產品(炭肥)”的循環經濟鏈條;以玉米為依托,探索出了“玉米籽粒-酒精(白酒)-乙基氨、醋酸乙酯、乙酸乙酯”“玉米籽粒-酒精-酒糟-蛋白飼料-養殖-(糞便-沼氣池-沼液)-還田-玉米”等循環模式;以秸稈為依托,建立了“秸稈—青貯—養殖—糞便—沼氣—沼渣(沼液)—還田”復合式庭院循環經濟鏈條和“秸稈—青貯、微貯、氨化—舍飼牛羊—糞便—還田”以舍飼圈養循環經濟鏈條。
1.3產業扶貧——隆化模式
隆化縣近鄰京津,是京津冀水源涵養的重點縣,也是農牧業大縣,以種植玉米、養殖肉牛為主產業,搭建了“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走出綠色循環發展的新路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示范引領作業,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動農戶種植青貯玉米,采取訂單收購的方式,解決了農戶從種植到出售的后顧之憂,養殖場將發酵后的糞肥提供給農戶,不僅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還減少了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實現了種植、養殖業的循環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益,提升了種植和畜牧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同類地區提供了綠色循環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2承德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生態循環農業需要長期投入,短期內效益較低,而很多從業者缺乏生態文明意識。在技術選擇上,更傾向于周期短、見效快的農業技術。在面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問題與經濟利益相沖突時,更多農民會優先選擇經濟效益。
2.2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生態循環農業是蘊含現代科技的高新產業,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撐。目前,承德市農業從業者普遍以當地農民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驗,但是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對新技術、新知識、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掌握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和內涵,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上的推廣應用。
2.3農業技術推廣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承德市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存在隊伍不穩、經費保障不足等問題,在鄉鎮機構改革以后,鄉鎮的農技站人員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工作經費難以得到保障,甚至有的地方基層農技站形同虛設,有的地方甚至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這更加劇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難度,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更加嚴峻,使原本就薄弱的農技推廣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缺少專門的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不能順利推廣。
2.4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承德市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偏低,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初期,在基礎建設、土地污染治理等方面都需要高投入。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使社會資本投入和經營主體自身投入都明顯偏低,成為了制約承德市循環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2.5農業合作社的引導作用不強
農業合作社對農民的引導效果十分明顯,在普及農業知識、推廣農業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承德仍以散戶種植為主,少數農戶加入合作社,對新技術的推廣和示范引領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起到制約作用。
3承德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對策及建議
3.1加強培訓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充分利用社會中各類教育資源和相關的機構,培養產—學—研相結合的思想,形成大學—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戶的多層培養體系,充分發揮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優勢,既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程度,又給農業推廣人員和農戶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3.2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培養示范基
地打造現代農業實驗基地,率先推進農業器械、倉儲等實用技術的轉化應用,打造生態旅游示范基地,結合全域旅游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搭建“科研+教育+推廣”的“三位一體”的科技服務推廣體系,重點示范“生產+營銷+加工”為一體的農業合作社管理模式,為全省農業企業做引領。
3.3完善政策體系,強化政策支持
搭建協同共建組織,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責任主體,提高工作實效,不斷健全投融資體系,加大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確保資金支持;加強創新政策支持,制定土地使用、財稅支持、人才引進等集成政策和改革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3.4加強科技支撐,引進科技人才
整合現有科研機構,引進高水平人才,建設國內一流的地市級農業研究院,與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協同推進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打造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發、治理結構多元的綜合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重點實施人才保障制度和激勵制度,加大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確保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畢于運,王亞靜,王紅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高效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01):29-38.
作者:邵玲智 陳曉宇 劉冉 張翼新 暴世祺 張翼穎 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