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豫劇現代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中國古代藝術市場和近現代藝術市場
就中國藝術市場而言,它興于魏晉,成于唐宋。六朝時期,書畫市場崢嶸初顯,唐代則有了專職的書畫商人,并且出現了“書行”,直至南宋偏安之后,經戰亂不久便衰落了。此后,明嘉靖至康熙年間,蘇州藝術市場繼之而起,接著揚州藝術市場在乾隆年間也興盛一時,晚清時期,藝術市場的重心又轉移到了上海,北方則有京城。中國近代藝術市場可追溯至18世紀中葉,當時廣州十三行一帶出現了一批專營外銷畫的店鋪,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則是上海。1874年,英國魯意斯摩拍賣行成立,開展拍賣業務。總體上,近代中國藝術市場較之前朝,盛況空前。以上局面一直維持到1949年,此后形勢陡轉,藝術市場被政府壟斷,自由藝術市場幾乎消失。直到1978年,藝術市場因“改革開放”才逐漸恢復元氣,數十年來,中國藝術市場盡管百弊叢生,但發展迅速。21世紀,中國藝術市場現代化進程顯著,數字化媒體的到來、互聯網的迅速傳播使得藝術市場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藝術市場體系更加完善,分工更加細致。按投資主體分為政府藝術贊助、私人藝術贊助、公眾藝術贊助;按買賣對象分為藝術勞務市場、藝術商品市場;按藝術商品種類分為美術市場、表演市場、文學市場等。可以說,現代藝術市場隨著技術的革新日益多樣化的同時也越來越健全。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豫劇的輝煌不再,面臨著嚴肅藝術市場萎縮、現代媒體潮流般的沖擊和傳統劇目老舊的困境。豫劇人不斷改革創新,河南衛視制作的豫劇電視節目《梨園春》適應現代傳媒,樣式不斷創新,有戲曲晚會、戲曲小品、戲迷擂臺賽等眾多節目樣式,建立了群眾基礎,集中展現了戲曲的精華部分,成功挽救了豫劇。《梨園春》的成功,將豫劇推向了全國甚至海外,也激發了豫劇界對豫劇的改革,使其適應現代生活而煥發新的生命力、創造新的輝煌。我認為,除了目前《梨園春》已有的表現形式外,還可以把豫劇作為商品來營銷,使其品牌化、名人化,同時可以跟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合作,把豫劇名家的戲服、演出的著名劇目的原本在這些場所展出拍賣,也可以把豫劇中的經典扮相做成各種形式的“LOGO”印在商品上,利用廣告宣傳擴大知名度。在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建立集培訓、演出、公益于一體的豫劇館,使豫劇小劇場化,增強豫劇文化的普及度和影響力。與此同時,還可以把豫劇傳統劇目改編成微小說、微動漫和微電影等,并在其中注入現代流行元素,增加青少年們對豫劇的了解和喜愛。
作者:陳瑤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