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滿族舞蹈道具中腰鈴的藝術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滿族的傳統民間舞蹈中,腰鈴是十分重要的運用道具,它最早是滿族薩滿在祭祀時系在腰間寓意是通過腰鈴搖晃碰撞發出的聲響而達到驅趕鬼怪的法器,富有濃厚的宗教特色。而現如今,腰鈴也被運用在了滿族民間舞蹈當中。民間舞蹈屬于一種藝術體現方式。它能夠將不同民族所包含的民俗風情體現出來,傳遞出當地民族的信仰,這種藝術體現方式源于生活,營造了生活情趣。本文從滿族舞蹈道具腰鈴的外貌和表演形式和歷史演變入手,對了解滿族舞蹈和滿族薩滿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腰鈴;滿族舞蹈;道具舞蹈
在舞蹈誕生的時候,音樂就與之密不可分,它還伴隨著美術,包括詩歌等富含藝術的載體,相輔相成。舞蹈語匯的重要延展組成部分:所運用的服裝以及道具,還包括所選取的音樂都會體現出當下的時代特征、民族風貌,以及有關人物和地域等。我國國內存在眾多民族,其舞蹈也不盡相同,舞蹈的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歷史文化,經過世代的延續,演變出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而這些舞蹈大都與道具結合,且形式各異。在舞蹈所使用的道具里,也包含著當地的民俗民風,將不同民族的經歷和思想內涵融于其中。舞蹈道具已經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表演載體,它更代表了不同的民族特色,達到了工藝和舞蹈的完美融合,富含濃厚的當地文化特征,是極具標志性的器物。
一、滿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和道具種類
滿族人民具有十分淳樸的民風,滿族人也非常的豪放,他們熱衷學習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十分優秀的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經驗。因此滿族的舞蹈包容性很強,有著極大的表現張力,常常讓人驚嘆。在奴隸制時期,滿族由肅慎人發展而來。他們主要聚居于現在的東北地區以漁牧、狩獵和最原始的農業維持生計。滿族人民性格豪放、灑脫、淳樸且熱情,這些風格特征也體現在了滿族人民的民族舞蹈當中。道具的使用,改善了舞蹈內在情感和外在肢體動作在表達中的局限性,被廣泛地運用在了各民族的舞蹈當中。其中滿族舞蹈道具中最常見的有腰鈴、單鼓(又叫太平鼓)、抓鼓、手絹、扇子等等。這些道具和滿族的文化及其歌舞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二、腰鈴的形制
通過腰帶,還有錐形的鐵鈴,或者是錐形的銅鈴,以及環扣和襯裙構成滿族舞蹈中的道具腰鈴。在早些時候,腰鈴主要是用于祭祀,是滿族在進行祭祀時所跳的舞蹈中使用的一種法器,充分的展現并代表了薩滿的宗教信仰。腰鈴的腰帶和襯裙用動物皮所制成。多用牛皮、豬皮及驢皮。薩滿腰圍的大小是腰帶長短的重要因素,為了不讓腰帶掉落,通常使用系扣進行固定,也可以講皮帶打結扎在腰部。襯裙長60CM寬30CM。腰鈴中的鈴鐺形狀為上尖窄下圓寬,長20CM,下寬2.7CM的多個錐形鈴鐺。多用銅鈴或者鐵鈴制作。而錐鈴與襯裙由圓環連接,讓鈴鐺得以系在腰帶上。一般一個圓圈系一個鈴鐺或者兩至三個鈴鐺,而圓環與圓環之間的距離是有規定的,這是為了能讓腰鈴在跳神中達到更好的演奏效果所決定。也有另一種腰鈴沒有襯裙,而是將腰帶與錐形銅鈴直接用圓環相連接。腰鈴也稱之為搖鈴,因為它主要靠腰部的扭動造成鈴鐺之間碰撞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來達到薩滿跳神中伴奏的效果。腰鈴在滿語中讀為“西沙”。在薩滿跳神儀式中講求鼓與鈴同奏,所以在擊鼓的試論滿族舞蹈道具中腰鈴的藝術探析同時要求腰鈴的“當當”聲響相配合,在薩滿文化中這種鼓與鈴配合形成的振聾發聵的聲音是以達到震懾魂靈、驅除邪祟的功效。因此腰鈴在祭祀中,是滿族在進行祭祀時所跳的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
三、滿族舞蹈中的腰鈴的藝術探析
(一)薩滿教與滿族舞蹈的關系
古代祭祀常常與歌、舞是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說歌舞是古代祭祀儀式活動中常用的祭祀方式。滿族人民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主要流傳于我國東北地區,薩滿教講求萬物有靈,天神合一。最早期的人類蒙昧無知對社會缺乏科學的認識與理解。他們認為自己是神靈的子孫后代,世間萬物皆為神靈所賜予。故而便出現了薩滿教這種既沒有教規教義也沒有教主、教創始人的原始宗教信仰。而薩滿則是薩滿教中的“神使者”,人們認為他們可以溝通天地與神靈。使陰間與陽間進行對話,古代有家薩滿,即每個部落或家族有且只有一個薩滿專從事與本族人祭祀活動的神職人員。另有野薩滿,傳說其具有替人驅除疑難雜癥的神力。滿族人民常年聚居于東北邊疆地區,對佛教、道教的認知相對漢民族落后很多,故滿族人在很長時間中思想滯后,只知道與信奉薩滿教,對神靈的認知還停留在原始時期,故薩滿教也變成了滿族祭祀舞蹈的主要信奉內容。
(二)腰鈴的表演形式
在早期,腰鈴主要出現于祭祀中,是滿族在進行祭祀時所跳的舞蹈跳神中使用的一種法器。在祭祀中薩滿被要求穿著特殊的服飾和持特殊的法器,其中女薩滿要求披發或者在兩耳邊各梳一條麻花辮(不論年紀與婚否),而對男薩滿不做特殊要求,一般多模仿女薩滿蓄發或者滿洲剃前額頭發為主。薩滿在祭祀時頭戴神帽,神帽周圍垂下多條布帶用于擋住薩滿的面貌。身著神衣、神裙,前胸和后背綴滿了銅鏡,衣襟尾兒縫多條各色布帶或者又另綴有貝殼、銅鏡、小鈴鐺、獸骨等。手里拿著敲鼓的鞭子和單鼓,腰鈴系在腰上。在舞蹈的時候敲著鼓,口中唱著祭詞。跳舞的時候會扭動腰部讓銅鈴或鐵鈴產生出清亮的聲音,鼓聲交錯,展現出優美的舞蹈,富含韻律。有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儀式會出現更多的樂器進行伴奏,包括哈馬刀,以及琵琶和圓鼓等等。現存的腰鈴,包括神鼓等,通常在民間的舞蹈歌唱的伴奏或合奏中使用。它們的表演技巧伴隨著長時間的世代相傳的祭祀舞蹈活動,演變出了相應的規律,擁有了一定的表演形式和方法。在薩滿的祭祀活動中,其歌舞有著從慢到快的節奏特征,其舞動的幅度也隨之增大。通常唱完了全部神,薩滿就會變得情緒高漲,和神靈相融,出現更加瘋狂熱烈的舞蹈,讓所有的聲音一起奏響,產生一種十分肅穆且緊張的氛圍。薩滿和神靈相融,抑或和妖魔展開搏斗,腰鈴等樂器也展現出狂熱的打擊方式,偶爾十分凄愴。
(三)腰鈴的動作特征
當下的祭祀儀式上通常是在薩滿找到他所要對抗的妖怪的時候使用腰鈴,讓腰鈴展現出狂熱的打擊方式,從而趕走妖怪。讓所發出的聲響給他帶來勇氣和力量。在使用腰鈴時,關鍵的動作在于甩,還有擺以及頓等。普通的祭祀活動上,薩滿一般采取“擺鈴”形式進行舞蹈,拿著鼓,佩戴腰鈴。展現出自豪的神氣,再進行腰鈴的演奏和打鼓時十分和諧灑脫。讓當地民族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滿足。跳舞的時候主要是靠扭動腰部讓銅鈴或鐵鈴產生出清亮的聲音,讓鼓聲交錯,展現出優美的舞蹈,左右晃動富含韻律。在這種靠扭動腰部讓銅鈴或鐵鈴產生出清亮的聲音的表演形式之外,薩滿還會采取“搖鈴”形式進行舞蹈,便是把腰鈴拿在手里擺動發出聲響,搖晃作響;薩滿還會采取“頓鈴”形式進行舞蹈,把腰鈴進行頓地發出聲響。在普通的祭祀活動上,薩滿一般拿著神鼓,佩戴腰鈴進行舞蹈表演。上面所講的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只會產生于小部分的含特殊規則的儀式里。
四、滿族舞蹈中腰鈴作用的剖析
(一)宗教舞蹈中的實用性
基于早期的信仰,我們通常把雷當成驅魔辟邪的神力。因此在薩滿的祭祀活動中,腰鈴以及神鼓就是模仿打雷的聲音,從而達到的驅走妖魔鬼怪的目的。并且,腰鈴以及神鼓還可以模仿不同能夠讓薩滿進行驅魔辟邪的聲響,腰鈴是及其關鍵的構成部分,銅鈴或鐵鈴產生出強烈的撞擊,發出聲響,配合狂熱的擊鼓方式,從而趕走妖怪,讓所發出的聲響給薩滿帶來勇氣和力量。在祭祀的儀式進行開展的時候,薩滿需要經歷從人變為神,然后再從神又變回人的一個歷程,完成人和神的相互變換,也就是先請神,接著讓神靈與自身融合,然后代表神發表言論,最后回到本真的經過。腰鈴以及神鼓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祭祀意義在于薩滿唱完了全部神,變得情緒高漲,和神靈相融,出現更加瘋狂熱烈的舞蹈,讓所有的聲音一起奏響的時候,產生一種十分肅穆且緊張的氛圍,給人神互換的過程奠定了基石。在薩滿跳神中,其韻律相對落后,但鼓樂十分多樣,處于跳神儀式上,具備關鍵性的作用和地位,或源于先民認為鼓語是通神的。也就是說,腰鈴以及神鼓更代表了一種和神進行交流的工具,而非樂器。如果缺少腰鈴,則無法和神進行溝通;缺少腰鈴,也就無法降神;也無法得到神啟,薩滿則就無法達到和神進行交流的目的。
(二)舞蹈中伴奏作用
腰鈴在祭祀歌舞配樂中的作用,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為歌唱伴奏。在薩滿的祭祀儀式上,其歌唱的形式著重在于敘事性。有著多樣化的唱腔,不過具有較窄的音域,較平的曲調,存在較勻的節奏,和吟詠十分相似。在所唱的詞上,通常是請神送神等。在請神里包含了眾多的神,有雷神,還有天神,還包括財神以及灶神等等,所有的神都是單獨的唱段,非常復雜。在這個時候,腰鈴產生出清亮的聲音,抑揚頓挫,像在哭泣,又像是在訴說,達到了伴奏的目的。接著是給舞蹈進行伴奏,祭祀儀式進行到高潮的標志往往就是“娛神”的時候。這個時候,跟著舞蹈者進行進退等表演的時候,腰鈴則會同時發生聲響,產生特別的韻律,十分有力。跳神儀式,因為其存在迷信和封建思想,所以自新中國成立就被替換掉。不過它依舊是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與東北的二人轉等有關藝術相結合起來,演變成為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同時推動了新藝術的開創。薩滿的祭祀活動中所存在的舞蹈得到延續的因素很多,腰鈴所具備的的特殊魅力就是其中的關鍵之一。
五、現今滿族舞蹈中腰鈴的運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由于醫學的發展和民族進步,人們不再盲目迷信神靈也不再需要通過跳神來醫治疾病。薩滿祭祀逐漸在滿族文化中有衰弱之勢。然而它對我國的民間舞蹈的開創起到了推動作用,具有極大貢獻,從封建的民間舞蹈發展成為了可供大家觀賞和學習得舞蹈藝術形式。故發展到現在,我們在保留原始滿族祭祀舞蹈的同時,也叫腰鈴這一道具運動要滿族民族民間舞蹈當中去,讓它不再僅僅是薩滿祭祀的法器和樂器。如腰鈴舞,常為群舞來表演。人們身著滿族服飾,手持紅色緞帶,腰系腰鈴而舞。存在的活力十足的舞姿,動聽的腰鈴聲,展現了十分歡喜的氛圍,讓民族的青年充滿青春活力。腰鈴也給當地民族的舞蹈帶來了推波助瀾的創造性作用,是十分關鍵的素材,同時在我們的民間舞蹈中也是畫龍點睛之筆。
六、結語
在我國舞蹈的歷史背景之下,薩滿的舞蹈是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在滿族歌舞形式主題中,其影響巨大。它推動了滿族歌舞的發展和傳承。而腰鈴也并非單一的應用樂器,它也代表著當地的民族文化。歷年來,此類極具代表性的道具都有著不一樣的實用性功能和文化底蘊,不但構成了歌舞中的語匯形式,并且充分的展示出人們的生活,包括基于祭祀時的法器的實際性作用,也直接的展示了舞蹈所蘊含的內容。所以腰鈴基于滿族的歌舞里。存在著十分關鍵性的作用,其地位不容小覷,且不能將其所蘊含的深刻文化進行攥改。存在于一些特殊意義中,這些也可以代表滿族的民間舞蹈,展現出該舞蹈的內涵。所以這也吸引著人們更深入的進行探究,從而充分的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蘊,使之得到發展和延續。
[參考文獻]
[1]李永祥,曾華美.嶺南民間舞蹈的道具文化初探[J].民間文化論壇,2012,06:78-86.
[2]宮龍丹,劉莉.薩滿祭祀歌舞中的神鼓與腰鈴探微[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03:48-50.
[3]劉桂騰.薩滿教與滿洲薩滿跳神的樂器—對神鼓和腰鈴的民族音樂學考察[J].中國音樂學,1994,02:63-75.
[4]馮恩學.考古所見薩滿之腰鈴與飾牌[J].北方文物,1998,02:29-37.
[5]王鐵梅.滿族祭祀舞蹈中的文化[J].戲劇之家,2011,02:53+26.
[6]李德.滿族舞蹈民族特點之我見[J].滿族研究,1996,02:61-67.
[7]王乃功.對繁榮滿族舞蹈藝術的思考[J].滿族研究,1997,04:81-85.
[8]張佳生.滿族文化史[M].沈陽:沈陽民族出版社,1999.
[9]龐志陽.滿族舞蹈尋覓[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
[10]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楊賓.柳邊紀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12]可平.關東樂舞[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4.
[13]吳世旭.滿族民間信仰[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4.
[14]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
[15]姚永權等.滿族舞蹈發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6]侯琛,劉佳.滿族薩滿舞蹈教程(女班)[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作者:金春昌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