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儒家文化對現代教學方式的啟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儒家文化是人類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儒家崇尚師道、尊師重教,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觀點納入到教學過程的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實踐中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對現代教育教學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雛形是從孔子開始的,他主張“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即看學生的所作所為,了解學生的經歷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他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愛好、智力等方面的不同,有的放矢,循循善誘,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說教[1]。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在《論語》中出現了66次,卻沒有完全相同的解釋。對同樣一個“何為仁”的問題,孔子根據學生的資質和性情給予不同的回答。對顏淵這個得意門生問“仁”,他答:“克己復禮為仁”,并解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仲弓也是孔子心中的好學生,他鞭策仲弓要掌握“仁”的精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力求“邦”“家”“無怨”(《論語•顏淵》)。對于樊遲這個樸實之人,孔子答“仁”時僅說“愛人”(《論語•顏淵》),“居則恭,執事敬,與人忠。”[2]因材施教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要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時要因人而異。因為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多種:遺傳、環境、教育,等等,所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智力、能力是有區別的,這就要求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時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措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健康發展。即使對學生進行批評也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方式,例如對調皮搗蛋的男生批評時可以采用剛柔結合、直接批評的方式;但對容易羞澀的女生進行批評時就要含蓄委婉一些,既起到批評的效果又沒傷害到其自尊。
二、循序漸進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學記》是我國古代教學思想和教學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主張“學不躐等”,指出:“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意思是教學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要注重學習的順序。這一教學思想為宋代教學育朱熹提出的“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至精”所發展。之后他的學生根據朱熹對他們的指導概括為“循序漸進”[3]。循序漸進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學習和工作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地去進行、深入和提高。在教育教學中教育者要按照學科教材的邏輯性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對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而言,老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學生要具有良好品德,愛祖國、愛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這時的孩子們也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品德、什么是社會主義事業,目前老師能告訴孩子們的最好是他們自己能明白的、自己能做到的事,如:尊敬長輩、不能亂扔垃圾,愛護自己的桌椅,不說臟話,樂于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等等。讓孩子們從簡單的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慢慢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也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不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知行統一
先秦時期的儒家學者將認識論和道德修養論結合起來,強調道德認知和道德踐行的統一,以及道德情感、意志在由道德認識向道德踐行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富有特色的知行統一論[4]。儒家的知行統一思想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理論要和實際相聯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把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和能力。學生不能只是高談修養、道德而在生活中卻不能踐行自己行為的理論主義者;也不能成為書本知識滿分而實踐動手能力零分的高分低能“人才”。所以,在校期間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要做到知行統一,避免學生理論和實踐的脫節。
四、有教無類
孔子所主張的“學”,是沒有階級性的。他打破了貴族、貧富、種族之間的界限,堅持“有教無類”的全面平民教育。曾有人問孔門弟子何以如此混雜,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自己的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愿意來的不拒絕,愿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醫門前病人多,良工之旁彎木多一樣。雖然孔門弟子眾多,但孔子兼容并蓄,愛之則教之,并沒有等差[5]。有教無類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在教育教學中,教育者要打破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學生的觀念。雖然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有些教師評價觀念落后,認為成績好的孩子一切都好,而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會被老師否定掉全部,即使這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在其它方面很優秀。“愛滿天下”是當年陶行知先生倡導過的一句座右銘。他曾告誡別人時說:“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6]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特別是班主任更要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中等生的成長。教師往往關注優等生,鼓勵差等生,而忽略中等生,把中等生遺忘在角落。除此之外,對父母離異的學生也要倍加關注,給予心靈關懷,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關注與溫暖。
五、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的意思是說從一件事情能夠類推出許多其它事情。比喻在學習過程中要懂得融會貫通,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在教育教學中要培養受教育者獨立思考和感悟的習慣,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注意學科之間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的聯系性,做到融會貫通,由此及彼。在教育教學中舉一反三的教育教學方法通常和啟發式教學聯系在一起運用。
六、啟發式教學
關于啟發式教學,孔子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7]。啟發式教學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在現代的教育教學中,教育者不能對受教育者進行灌輸教育和現成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應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要讓受教育者在學習中自己感悟、領會,真正實現新課改倡導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七、教學相長
《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學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教學半,其此之謂乎。孔穎達的注疏大意是:雖然有美食,不品嘗就不知道它的滋味。雖然有至極的大道,不學習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所以說,不斷地學習才會知道自己學問上的短處,教育他人才會知道自己在學問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的短處,才會從自己那里尋找原因;知道自己的困惑,才會堅持下去。所以說,教學和學習相互增進。就像《說命》里說的,教育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各占一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8]。教學相長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要重視遇到的困惑并及時學習,不斷提高,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采用分組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領悟速度快的同學幫助相對較差的同學,可以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效果。
八、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換句話說就是榜樣示范法。儒家文化很重視教師者的榜樣作用,為人師者,要注意自身修養,強調“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子路》)。孟子在《盡心下》中強調了:“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也就是說,施教者必須率先垂范,否則雖是自己親人也不具備施教的條件[2]。榜樣示范法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教育者可以借助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優秀品質來教育、感染受教育者,同時教育者本身的言行舉止對受教育者有直接的榜樣示范作用。特別是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肩負著培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任,其言行、舉止、儀態、作風、為人處世和各方面的表現,都對學生起著直接的示范作用,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通常學生又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很自然地會將自己的老師作為效法的楷模。榜樣示范法對學生來說既有一種激勵作用,又有一種調節作用。除此之外,榜樣示范法通過榜樣的言行把枯燥、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從而增強德育的效果。
先秦儒家的這些教育教學方法是在實踐中總結和驗證的,為我們現代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現代的教育者應該繼承并發展,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做到傳統理論與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祖國輸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