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教育擁有更多的發展方向,社會教育資源的補給形態發生改變?!盎ヂ摼W+”概念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對此,以現代教育為核心,分析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契機,簡單描述供給轉型的根本原因,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對具體的供給轉型途徑展開敘述。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教育供給轉型
一、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契機
1.現代教育制度不斷改革。以往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培養后備軍人才為主。教育事業的貢獻具有必然性特征,即教育事業“必然”要為社會提供人才。但現代教育制度不斷更改,社會對教育成果的要求逐漸提升?,F代教育不但要產出高質量人才,更要產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態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的重點更改后,當前正應用的教育模式無法滿足新需求,輸入和輸出均需做出改良。例如,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構建需要調動大量的資金資源。為提升資金資源的利用效果,各院校需要實現有效的供給轉型。這就是在現代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現代教育供給轉型顯性契機。2.現代教育技術逐步更新?!盎ヂ摼W+”概念的產生契機是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技術發展至一定高度后,技術將逐漸與其他產業融合,形成復合型發展模式。近年間,互聯網技術與教育事業融合,形成了“互聯網+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產生無疑成為教育事業的新革命,開展革命需要教育事業迅速調節內部供給結構。所有的教育資源均需朝“互聯網+”方向發展,為配合改革事業做出實際貢獻。構建“互聯網+教育”模式,教育機構需要與社會中的互聯網產業融合?;ヂ摼W產業內容多樣,選擇不同的合作對象,將衍生出不同的合作效果。校方需要不斷調節供給結構,將教育資源挪動至“最適應”模塊中,才能保障“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最終效果。3.學生轉型需求日漸繁榮。現代教育成型后,國家教育事業面臨的最大改變為,學生的求學視角越發寬廣。視角能夠決定需求形式以及需求上限,當學生擁有更加寬廣的視角來思考未來的發展道路以及自身當前所處現狀時,求學需求也將發生改變。以往學生的視角受限,接受校方輸出的教育服務為唯一求學途徑?,F代教育不斷發展,學生視角逐漸拓寬,學生將看到更多的教育“可能性”與“可行性”。學生對于教育事業的轉型需求逐漸產生,他們接受高質量教育,當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渴求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F代教育結構中存在大量高質量教學資源,現代教育需要盡快實現供給轉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上即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契機,所有契機均來自于實際。
二、“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形式
1.教育資源破壁。教育資源的固有運行形式,以單項傳播為主,即教育資源不斷輸出,達成最終的教育成果。同時,人們在分析教育事業的運轉狀態時存在固定思路,即教育資源就是圍繞在官方教育機構內的資源,僅在教育機構內應用和發展。事實上,教育資源多指能夠起到教育作用的資源,可來源于學校,也可來源于社會。尤其在當前的“互聯網+”背景下,社會中存在大量正待開發的隱性教育資源?!盎ヂ摼W+”背景下,各行各業都能夠借助互聯網優勢實現通力合作。因此,學校和社會可以不斷深化合作形式,將各自的資源供給形式進行改良。校方不再拘泥于使用校內資源,也可將社會資源作為首選。社會可適當應用校內教育資源,使各個資源結構正式“破壁”,各自以流動形態進入到需求領域中,此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的常見形式。2.教學形式更替。長久以來,國內教育事業擁有固定開展形式。師范類專業也以該形式為主,不斷培養師范生人才。因此,教學形式逐漸朝著長期固定的方式發展。但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具有創新價值的人才。社會需要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新興人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產生矛盾?!盎ヂ摼W+教育”為現代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為教師提供了新資源。教學形式將逐漸改良,教師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三尺講臺教學模式,依照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專長設定全新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定點使用來自于各個領域的教學資源,接收來自于社會的資源供給,用以提升自身教學質量,拓寬學生眼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3.網課成為主流。教育事業中的“供給”以課程為核心,但傳統教育模式下,課程的教育效果取決于教師個人。教師個人開展專業課程,受益人為參與該課程的學生。課程無法復制,更無法重復參與。為解決這一限制,“互聯網+”概念逐漸發揮作用。更多教師選擇錄制網課視頻,一方面可將課程復制,為本班學生反復觀看提供資源。另一方面,視頻這一資源可填補至其他教育層級,為更多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服務。同時,將視頻資源作為調節供給的主要道具,無須耗費過多的資金資源。因此,網課逐步成為現代教育供給轉型模式的主要形式。4.教師角色“淡化”。教學視頻資源、教學工具資源等類別屬于教育機構內的固態資源。而在教學資源體系內,教師屬于唯一的活性資源。在學生眼中,教師是教導自身習得知識的核心任務,擁有權威教育資源。相較于依照文本資料或網絡資料完成自學,多數學生更加傾向于與教師互動。但隨著現代教育不斷進行供給轉型,教師不再處于核心教育者地位。相反,教師逐漸退出了核心地位,將學生地位提升,成為真正的課堂主導者。教師僅成為方向標,負責幫助學生走進正確的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自學方法。教師在整個供給改革過程中逐步完成轉型,只有在教師完成身份轉型后,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才能取得進階型成果。
三、“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途徑
1.教育思想轉型:雙向互動。教育思想可決定教育事業的實施形態,當教育者重視主導者地位,未考慮受教育者思想時,即對教學結構進行調節將造成供給失衡現象。“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必須形成復合型思想,擁有活性創新能力。產生上述能力的根本條件為學生需要在相對自由和活躍的學習空間下成長。因此,供給轉型的第一步即為教育思想轉型。校方以及教師均需尊重學生對于學習的整體意見,尊重“消費驅動”,提升服務供給的匹配性價值,以免形成無效供給現象。2.教育形式轉型:融合教育。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試驗階段中,部分教師為穩定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模式作為輔助教育資源。結果表示,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分別運行,無法達成預期內教學成果。因此,為進一步深化供給轉型,現代教育逐漸朝著融合教育的方向發展。融合教育為“線上+線下”教育,進一步突出兩種教育模式的優勢。線上教育不存在過多局限性,其他領域的教育資源可迅速完成多方供給。因此,當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負荷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己任時,將現代教育朝著融合教育方向轉型,可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3.合作形式轉型:協同并進。以往模式內,多數校方會選擇以單點或多點形式,與校外社會組織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模式可將社會資源有效調配至學校內,但資源種類過少,教學質量無法高效提升。形成這種合作模式,與合作條件具有一定關聯。傳統的面對面交流形式,無法高效實現信息共享和科學監管。因此,保持一定量的合作方屬于必然現象?!盎ヂ摼W+”背景下,數據監控技術已然成型,校方可選擇與整個社會或區域內企業合作,實現社會優選供給,科學評價以及群體共享的合作模式,協同并進推進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4.需求定論轉型:反饋為主?!跋M者”的意見是決定供給改革有效性的重要元素。對此,校方應尊重學習者的意見,重視學習者的反饋信息。具體可將“互聯網+”作為主要形式,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分析每位學習者的興趣愛好、學習意見。個性化學習模式能夠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應盡可能構建個性化課堂。在開展新課程前,務必采集學生對于教學方法、教學思想的反饋意見。在線下教育中尊重學生需求屬于次要途徑,校方應將采集學生意見的途徑放置在互聯網環境中。例如,在微課觀看板塊中加入診斷算法,搜集學生的視頻觀看喜好,為學生智能推薦感興趣的視頻信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擴大知識點吸收面積。5.教育投入轉型:多方補足。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方向應徹底改良以往的單線或多線交流形式,要本著擴大高質量資源使用面積的目標,完成教育供給轉型。例如,社會教育資源被開發后,多數情況下將直接進入學校內,成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社會供給和校內應用形成斷面,即僅有校內教師和學生可接觸到社會教育資源,該現象明顯未達到廣義的教學資源“有效應用”局面。社會內各個組織機構和企業具有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校方應在應用社會資源的過程中適當提供線上教學資源,為社會人士提供學習渠道。此舉可輔助政府完成一體化建設工作,實現學校和社會共同發展。以多方補足形式為的供給轉型,可進一步提升現代教育的發展速度。
四、結束語
以“互聯網+”為背景,對現代教育的供給轉型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示,現代教育實現供給轉型,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更符合人才培養的整體需求。實現對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合作形式、需求定論、教育投入的供給轉型,可有效達成轉型需求。
參考文獻:
[1]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教育:現實爭論與實踐邏輯[J].電化教育研究,2016
[2]朱國華,吳兆雪.“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8
[3]鄭旭東,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務供給的轉型方向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18
作者:范征宇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