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觸媒作用下現代工業建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具有良性作用的觸媒,能對建筑及其所在區域帶來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由它引發的一系列設計活動,將塑造出蘊含生命力的空間。以福州民天食品工業園設計為例,通過作用于建筑及環境的觸媒入手,貫穿于整個設計流程,實現了設計的同質性,用內涵賦予設計更高的精神特性。
關鍵詞:觸媒;百年老缸;觸媒效應;設計的同質性
0引言
在設計領域,最早提出觸媒理論的是美國建筑師韋恩·奧圖和唐·洛干。他們提出了城市設計觸媒的概念:“在城市中應有一系列有限但可及的理想,而彼此都能相互刺激,起協調作用,這就是都市觸媒作用”[1],他們認為,激發與維系城市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是一間旅館,一座購物區或一個交通中心;它也可能是博物館、戲院或設計過的開放空間;或是小規模的、特別的實體,像是一列柱廊或噴水池。”[1]不論觸媒的功能、空間、大小或屬性不同,觸媒反應的目標都是為了激起其他作用的力量,實現新、舊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對未來形式的影響。觸媒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運用,在我國,常用在古村落、歷史街區、綜合體、公共空間、城市開發區、景觀片區等項目的決策和規劃設計上,對比規劃所屬的宏觀領域,建筑設計顯得微觀許多。而更微觀且直接作用于建筑設計的觸媒,曾被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形容為:“通常的設計是要把它置于一棟房子中,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2]這里的它,是真實的物質存在,用以感知與體驗歷史、精神或文脈,為設計引入新的功能、活動和意義,并且,引入設計時的維度在未來也具有相對的歷史性[3]。的確,在當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一個具有良性作用的觸媒,能對建筑及其所在區域帶來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由它所引發的一系列設計活動,將塑造出蘊含生命力的空間。帶著這樣的設計理念,在福州民天食品工業園項目的設計上,設計師通過尋找作用于建筑及環境的觸媒,作為設計的靈魂所在,貫穿于整體的建筑組織形式,用建筑化的語言詮釋了民天新廠區的歷史和未來。
1觸媒的探索及觸媒立意的確定
1.1項目背景及設計思路定位
福州民天食品工業園有限公司隸屬于福州民天集團有限公司,由1931年創辦的民天食品廠發展而來,是國家商務部第一批確認的“中華老字號”國有企業,主要經營醬油、魚露、醋、黃酒等調味品的生產銷售。原廠地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后由于政府規劃及生產發展需要,遷至福州閩清縣白中鎮白金工業園二期建設新廠。這是一個跨地建設工業項目,如何在設計構思上主動把握新廠區與老廠區的對話,在操作層面上,如何繼承和體現一個有著80年歷史,主打傳統釀造工藝的食品調味品廠的薪火相傳?在充分了解民天的企業歷史、文化、生產環境、生產工藝,以及生產需求和發展目標后,尊重其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并對該載體進行復興和重釋,以載體為觸媒,引入新建廠區,通過觸媒衍生的所有元素協調運作,力求實現基于傳統但又不囿于傳統的設計模式,實現建筑、空間、環境的設計同質性。
1.2載體→觸媒的探尋
“日曬夜露”,是我們祖先在三千多年前采用的最原始的釀造方法[4]。民天自創廠以來,一直采用的都是傳統釀造工藝。無論是醋和黃酒的發酵,還是醬油或魚露的晾曬,都離不開缸這個載體,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工廠的發展,而最早投入使用并留存至今的老缸,已有百年歷史。它是民天發展的反映,是連接新、舊廠區的紐帶,也是民天人最想帶到新廠區的傳承。因此,在民天食品工業園項目的設計中,這些百年老缸成為了最早引入設計場地并參與了設計全過程的實體觸媒。
1.3觸媒的歷史、價值及對設計的指引
每個工廠企業都有其獨有的工業精神。它的形成是一代代工人的勞作積淀,同時也是歷史、工藝、技術、人文等多方面的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對民天而言,這些精神和過程都濃縮進了這些百年老缸里。工廠留存至今的百年缸,多源于清代,解放后,被民天收購用于醬油魚露的晾曬載體,使用至今只剩下三四十口缸,且缸身上補丁累累,留下了歲月的滄桑。它們見證了民天人對傳統釀造工藝和產品品質的堅守和追求,也寄托著民天人在堅守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邁向百年企業的期望和決心。因此,當決定將百年老缸這一個本身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的觸媒體引入設計時,首先要明確的是,在發揮其本體功能之外,尋求其對設計的延展性,為設計提供設計策略[5]。其次,觸媒文化的融入,及其在設計語言上的運用,可以使設計變得更加靈動和富有感染力。最后,具有傳統文化的觸媒,和現代化的工業建筑設計,兩者的碰撞和交融,形成的觸媒效應,應該對其所在區域形成正面的推動作用。
2觸媒在設計中的運用
“觸媒作用意味著引介一個新元素來修改其他的元素”[1],從觸媒體的確定,到對其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并使所有元素可以協調運作,相互增強,是民天新廠區的設計策略。通過觸媒體的場所特性被重新定義,以及提煉其元素,層層推導,力求實現建筑形狀不同,功能不同,空間不同,在多元的基礎上尋求設計的同質性。
2.1建筑形體的同質
不論是供晾曬的缸,還是作為發酵使用的罐,按伊·沙里寧描述的做法,將它們置入建筑中時,它們背后所蘊含的生產物質屬性及工藝流程,物流動線、功能分區等因素已發揮作用,結合廠區規劃紅線,場地地形,場地外的道路交通規劃,以及當地的常年主導風向等影響因素,決定了每一棟建筑在總平環境中的相應位置,如圖1所示。不同于公共建筑或住宅建筑,工業建筑更加注重內部空間對工藝流線布置的影響及內部功能的使用,尤其是工藝流線的嚴格要求和復雜性,常常影響著空間和結構形式。因此,工業建筑形體傾向于用基本的形式來表達。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寫道:“立方體、圓錐體、球體、圓柱或者金字塔式棱錐體,都是偉大的基本形式。”其中,方體是規則的典范,以一種開放的方式面向四方,便于相互聯接,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6]。基于方體的種種優點,以及它的規則和長向延長性,滿足了工藝流程的并行、串行或串并行布置,是最適合民天工業建筑應用的一種形式。由此,民天工業園的建筑形體以方體為主,根據功能及工藝要求往長向發展,或相互銜接。形式鮮明,形體簡明實在,符合基本數學規律,便于內部空間的布置和合理利用。垂直的轉角與外部空間產生的形體表達,體現了建筑規則、肯定和穩重的特點。因此,以容納觸媒的建筑為出發點,結合功能、流線、空間、結構等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找到了民天工業園區建筑形體的同質表達。雖然每棟建筑的形狀尺寸不同,卻在形體的形式和輪廓上實現了統一。
2.2建筑立面的同質
以方體為形體同質設計指導目標的民天工業園區建筑,當每一棟建筑融入園區環境時,建筑與周圍環境便產生了一種相互共存的關系,而共存于同一區域環境的建筑之間必然存在著相互協調關系。雖然,協調并不是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但不可否認,在色彩、形態、風格等相同或相近的表面下,更能引起建筑的協調與共鳴。而設計的追求,往往是尋找引發這些共鳴的深層制造機制或因素,從而實現設計的精神性。民天設計的精神性,很大部分來源于現存的百年老缸。它們不僅發揮著本體的實際功能,其內部蘊含的歷史背景和傳統屬性,更為設計帶來延展性和文化增量。當它們作為觸媒影響著建筑立面設計時,往往需要提煉其元素,通過點、線、面、體的方式,與建筑各組成部分進行組合,在充實建筑本身的同時,實現觸媒體與建筑間的元素互通。在對僅存的幾十口老缸進行觀察,發現這些做工精湛,花樣精美的缸體,雖缸身貼花圖案多樣,但所有缸身表皮均布有豎向紋理,貫穿于缸體本身,又隱于圖案背后,體現了相同的背景肌理。當發現和捕捉到這一元素時,這些線性肌理如同連接歷史的紐帶,促使設計者將其提取和轉化,運用到建筑的立面組織,化為立面肌理,作為建筑語言符號向傳統工藝致敬。通過缸的豎向紋理這一要素作為切入點,提取、解析為豎向線性元素,結合建筑外立面的門、窗等構件,作為功能性細部設計元素,形成豎向分割線條。分割形成的墻體塊面和外凸結構柱分別用黃色和白色真石漆飾面,與“均釉”缸體和貫穿于缸身的豎向肌理相呼應。獨立于柱與柱間的分割墻體上的門窗,以豎向排布為主,加強立面豎向構成體現,如圖2所示。辦公建筑不同于生產建筑,由于其公建屬性,立面除豎向功能性細部設計外,還增加了豎向構造柱作為裝飾性細部設計構件,結合建筑的窗戶、陽臺、空調板等進行布置,形成較密集的豎向分割塊面。同時,實體的豎向構造柱與內凹的玻璃門窗形成虛實對比,突出了幾何形體的豎向之美。因此,無論是豎向的建筑功能性細部還是裝飾性細部,在此都被賦予了兩重象征意義,第一重象征了歷史意義,建筑立面的豎向表現和百年老缸的豎向肌理,在同一環境空間下,賦予了彼此不同的親密感,如同血緣的紐帶,連接了歷史和建筑。而第二重意義,在于塑造建筑立面同質的同時,完成了對廠區文化和歷史的追溯,引發使用者的共鳴,如圖3所示。
2.3建筑景觀的同質
工業建筑的綠化景觀往往集中在廠前區進行大塊面布置,其余廠區地段常常呈線性或點狀布置,圍繞著那些外形簡約,體塊規整的生產性建筑進行點綴。民天工業園區的主入口大門與園區主干道呈軸線布置,廠前區廣場被該軸線一分為二。左側為中心景觀區,位于辦公建筑入口前方;右側為物流裝卸廣場,與物流包裝車間緊密銜接。作為園區入口處的形象區,中心景觀區結合辦公入口分設成3塊布置。其中,在建筑入口中軸延長線上布置有民天創始人王賢鎮先生的銅像,左右兩側綠地分別以缸為造型元素,布置企業宣傳墻。其中,左側造型墻結合傳統民居飛檐、窗格、月洞窗、灰瓦白墻形成裝飾宣傳布景墻,印有中華老字號,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企業始終遵循古法釀造的堅守和追求,如圖4所示。右側綠地宣傳墻以百年老缸形體為基調,雕刻民天的創廠年份及生產品類。缸體用翅膀狀絲帶環繞,刻有習總書記對民以食為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如圖5所示。中心創始人雕像及左右宣傳造型墻周邊結合綠植、灌木點綴,綠地周邊用百年老缸間隔環繞一圈。這些滿身補丁,卻周身花樣精美的老缸又回到了它們最早的庭院布景功能。缸內盛水養魚,睡蓮浮萍飄于水面之上,周邊建筑的倒影掩映于水面之下,與缸身豎向紋理在陽光下交相呼應。同時,這些百年老缸沿著廠區建筑周邊綠地以線性排列,局部以集中點狀,輔以綠植重點裝飾布景,看似樸實無華,卻處處透著民天人的情懷,企業的釀造文化和精神特性。
3結語
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文化,它們在觸媒效應的作用下,產生了碰撞和交融。無論是觸媒本身還是對其元素的提取、運用,民天食品工業園用百年老缸作為建筑設計的觸媒體,實現了整體園區建筑功能不同、形狀不同、空間不同時的設計同質性。同時,回歸觸媒的原始功能,結合綠化景觀的布置,實現了園區環境的同質。這些同質的背后,體現了民天新、舊廠區的血脈相連,記錄了歷代工人的辛勤勞作,見證了企業的發展和歷史變遷,肩負著民天人的情懷和對民天文化的傳承,更體現了民天人對傳統釀造工藝的堅守和決心。這些,也是民天食品工業園的設計初心。
參考文獻
[1]韋恩·奧圖WayneAttoe,唐·洛干DonnLogan.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M].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2]趙春水,閆程程.做城市視角下的建筑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12(10):240.
[3]馮正功,呂彬,陳婷.基于歷史文脈視角的城市秩序與公共空間重塑[J].當代建筑,2021(04):13.
[4]朱史齊.為發揚我國醬油釀造傳統工藝提供資料和看法(下)[J].中國調味品,2007(05):16.
[5]郝赤彪,張景國.文化觸媒引導下的歷史街區更新策略研究———以青島影·巷電影博物館設計為例[J].中國名城,2018(10):77.
[6]邊穎.建筑外立面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56-57.
作者:羅莉雯 單位:福建省建筑輕紡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