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引言
近年來,沈陽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措施,加強資金保障,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穩步發展:農村產業基礎不斷加強;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融合不斷深化;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整治明顯改善;鄉村治理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盡管沈陽市已經進入小康社會,但城鄉之間發展還存在差距,表現在產業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沈陽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制約因素,旨在為現階段政策支持方式及重點的調整優化提供一定參考。
2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2.1產業發展方面
農業產業鏈發展不夠均衡,產業融合度不高,特色產業有待加強,農產品通過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仍存在技術、資金、人才、土地等制約,品牌做大做強仍面臨挑戰。例如“遼中大米”,與五常大米、盤錦大米相比品牌建設起步晚,仍面臨擴大標準化種植規模,做精做優挑戰;市場看好的留芽米,產量相對有限,精深加工企業對設備、技術、科技創新仍存在迫切需求;較早確立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遼中寒富蘋果,由于價格低迷,加上勞動強度大,投資大,種植戶積極性受到影響,部分鄉鎮出現較大面積砍樹現象。
2.2人居環境整治方面調研中發現多數村莊僅有1個垃圾堆放場,需收運到鄉鎮集中處理,遇惡劣天氣仍會出現收運處理不及時,堆積污染。如2021年11月超特大暴雪,導致一些村
莊垃圾清運車無法正常工作,農戶庭院周邊堆放大量垃圾、畜禽糞便,污水流淌,出行不便;無改廁任務鄉村有的戶外廁所簡陋,部分農戶改廁意愿弱;有改廁任務鄉村,仍存在由于水管損壞等無法正常使用問題。
2.3鄉村治理方面
在調研中恰逢區縣組織換屆選舉,法制化、程序化、規范化工作機制健全。但也發現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村干部對計算機、互聯網運用不適應;村規民約“一約四會”工作需實質推進;村民自治基礎作用有待夯實。
2.4鄉村文明建設方面
個別村莊存在文化廣場面積不足,利用率不高,設施缺損問題;書屋書籍數量不足,陳舊單一;農村網絡文化陣地作用有待加強,消極文化、惡俗文化仍有傳播。
2.5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
2.5.1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各區縣均有扶貧支柱產業,但部分村缺乏優勢扶貧產業,甚至無可持續產業,聯農帶農機制不穩;老弱病殘戶發展養殖扶貧,較多請人代養,畜禽常染病致死;一些地區產業扶貧模式單一,集體經濟項目收益等多根據戶收入差異化分紅,缺少同低收入群體的內在關聯度,激勵機制不夠;對資金使用范圍監管、產業指引、配套技術等方面支持不足。2.5.2就業落實。部分村鎮對脫貧人口外出務工信息掌握不足,就業調查流于形式,或未及時總結,或缺少有效信息;較多鄉村未設置公益崗,或崗位職責、勞動要求等不明確;扶貧車間、扶貧驛站等基本沒有;個別農戶存在“等靠要”思想。2.5.3醫療保障、衛生健康。農戶普遍反映三重支付保障落實到位,減輕了看病負擔。但充分利用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進行監測預警機制有待完善;部分脫貧戶看病仍需繳納押金,“先診療后付費”未完全落實;有區縣衛生室村醫隨訪服務不到位,有過渡期存在未解決矛盾導致農戶在家門口隨診就醫存在困難;個別村干部對本村大病、重病情況不熟悉。2.5.4兜底保障。有農戶反映低保被取消,主觀表達不滿;部分民政專員對低保認定標準掌握不準,政策不熟悉,工作無法得到農戶認同;多次發現子女不支付贍養費或代種土地未返還收入等,導致老人生活拮據,出現此類問題村干部協調相對不足,也反映農村孝老敬親教育有待加強。
3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策建議
3.1做大做強產業鏈,加快產業融合
3.1.1夯實產業基礎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種糧補貼,落實配套措施,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申報建設,并監督管護好利用好,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藏糧于地;大力支持各區縣、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更廣泛合作,促進土、肥、水、種等領域研發及成果轉化,如將秸稈肥料化通過保護性耕作直接還田或利用微生物手段將秸稈腐熟間接還田等方式,強化科技支撐,推動黑土地保護。3.1.2提升產業鏈競爭力。糧食、乳業、肉牛等產業具備傳統優勢,在進一步強化保障及有效供給基礎上致力于做強產業鏈,大力發展大米精深加工,提升價值,打造品牌(如遼中留胚大米等);推進肉牛、奶牛標準化、規?;?、綠色健康特色養殖;蔬菜、水果、漁業等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競爭力,補齊規模、技術、品質、流通、市場等短板;目前高標準設施農業面積占總量60%,可進一步提高;推進品種改良、機械化應用、智能化管理等。3.1.3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切實加大稅收、金融、補貼等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包括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鼓勵引導各經營主體創新聯合;發展小額貸款和多種形式農業保險,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3.1.4做強農村電商加快電商村建設,完善電商配套服務體系,政府搭建平臺,促進電商企業、流通企業和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效對接。打造品牌,拓展營銷渠道,便捷冷鏈物流,充分利用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外聯優勢,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在線銷售、直播“帶貨”、體驗式消費等。
3.2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科學合理做好村莊規劃,因地制宜推進美麗示范村創建。政府增加投入,增設農村垃圾處理設施,配備適用的清運車,提高垃圾壓縮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鼓勵農戶進行垃圾分類,可借鑒經驗建立獎勵激勵機制,借助大數據設立綠色賬戶,積分制等方式提高其積極性;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推進農村改廁,重點關注改廁質量和后續管護清淘;支持企業通過生態養殖、循環農業等模式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通過生物炭技術等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同時減少污染。
3.3扎實推進鄉村治理
持續強化農村基層黨建核心引領作用,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要求和工作機制,繼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加強對村“兩委”干部“一肩挑”監管,健全黨組織領導下村民自治機制,發揮鄉規民約非制度性約束積極作用;充分調動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積極性,發掘潛力辦實事,減輕基層負擔;通過組織學習和培訓等提升村干部知識素養和能力,提升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
3.4進一步加強鄉村文明建設
多渠道引導農民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一約四會”發揮實質性作用,通過喜聞樂見形式改變陳規陋習,激勵農民繼承發揚傳統美德,向上向善,弘揚孝道;促進農村教科文衛體事業系統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村書屋、文化廣場、衛生室、敬老院等功能;挖掘歷史底蘊,融合多民族文化,建設文明村鎮、誠信村鎮、文旅村鎮等,打造有特色的鄉土文明文化,增強鄉村凝聚力和活力;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信息素養知識宣傳,加強網絡文化引導,推進網絡內容建設,全面打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3.5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3.5.1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截止2021年11月3日數據,沈陽市建檔立卡戶(人)占全省2.29%(2.32%),邊緣易致貧戶(人)占全省2.63%(2.69%),居全省第八;突發嚴重困難戶(人),占全省7.62%(7.72%),居全省第五,且后兩者風險仍未消除。過渡期內應更多關注后兩類低收入群體,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依托行業部門數據平臺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3.5.2提升特色產業扶貧效益及可持續性。立足地區資源優勢編制產業規劃和實施方案,挖掘有帶動性的特色產業,繼續推進生態產業扶貧,旅游扶貧,就業扶貧等;各級政府落實投入保障,統籌高效用好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發展“四小經濟”、“庭院經濟”等到戶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光伏、棚菜等資產收益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外源拉動同時更要注重激發內在動力,將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等納入產業鏈條,建立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源要素保障,社會化服務力量等增加經營性收入;政府對帶動低收入人口發展生產的新型經營主體,可制定具體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拓展營銷渠道,發展金融幫帶、電商扶貧、消費扶貧等。3.5.3多渠道提供就業創業機會。鼓勵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職業院校和行業部門加強互通互聯,對低收入人口中具備發展條件的開展職業技能、實用技術培訓,加強金融支持,充分利用小額信貸、涉農創業擔保貸款等做到應貸盡貸,支持創業;對弱勞動能力和有勞動能力但不能出戶的,可通過庭院經濟、扶貧車間等就近就業;進一步開發公益崗,并與打造“鄉村宜居環境”結合,因村制宜開發保潔保綠、治安協管、道路養護、河道管護等崗位,調動就業積極性同時亦可避免陷入“福利陷阱”。3.5.4加大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和融合,構建多元主體幫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相關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鄉村振興。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重點扶持幫帶成效明顯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能人效應、示范作用;切實推進農戶需求強烈的小額信貸;規范風險補償金使用;繼續推進“防貧保”等保險防貧;鼓勵企事業單位、高校等社會資金進入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領域以及產業,實現聯動。
作者:欒香錄 馬卓 黃雅軍 崔珈寧 單位: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