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中的人力資源制約因素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鄉村復興步伐,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增強農民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任務,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美麗和諧家庭的重要歷史使命。20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的最后收官之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力資源作為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內在動力,將發揮著持續與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此文從鄉村振興和人力資源概況出發,探討鄉村振興發展中人力資源的制約因素,并提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我國鄉村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振興鄉村;人力資源;制約因素;綜合素質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在新時代的意義
黨的報告中,對鄉村振興提出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動農村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是一個大戰略。在振興鄉村的發展歷程中,需要充分保障農民生活富裕,使得振興道路越走越寬闊。而鄉村振興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戰略的眼光考慮發展的方向。農業需與現代化科技相結合。如果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只有鄉村振興發展,才可保障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步入高潮。尤其從20世紀五十年代一直發展至今,農業發展給經濟進步提供根本動力,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在此過程中,農村仍然相對落后于城市,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2019年,我國GDP總量為99萬億元,我們經濟發展已經有能力來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美麗和諧家庭的重要歷史使命。加快農村復興的步伐,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需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實現。長期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優化了農村人力資源配置,為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力資源作為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發揮著持續不斷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得到進一步落實,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然而各類鄉村建設問題層出不清,尤其從人力資源角度考慮,人力資源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努力發展農村人力資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每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需要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所以要從鄉村振興做起。中國人口中有將近九億人都生活中農村,所以農民的問題就是影響整個中國的大問題,甚至會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產生深遠影響。所以需要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充分了解人力資源帶來的變化,研究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尋找實施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制約因素,找出問題所在,從實際出發,提出加強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思路與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制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發展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但是,從現有情況來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發展存在的問題,成為影響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主要障礙因素。
(一)鄉村人力資源總量過大從理論上講,一般人口不是人力資源,只有將他們投入生產過程并結合其他生產要素創造價值,勞動力才能成為人力資源,才能夠成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推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真正優勢。中國的農村人口數目龐大,但是人口多并不代表真正具備發展優勢。而中國農村的人力資源過剩和耕地等自然資源的短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并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逐年減少。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農村人口從2010年的6713萬減少到2017年的5761萬。從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2010年的50.04%下降到2017年的41.48%;從農村就業人數來看,截至2016年底,共有35178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61%。盡管農村人口逐年減少,但農村人力資源仍然龐大。
(二)農村地區整體綜合素質偏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中國當下的農村實際發展狀況是人力資源整體水準不高,難以滿足農村振興所需的人力資本支持,已成為傳統的集約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瓶頸。其素質主要表現為普遍的低學歷、低素質,技能差和缺乏高質量的勞動力。根據2016年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在全國農業生產和管理人員中,有將近44%的人員是小學或以下文化水平。而有將近48%的相關工作人員是初中文化。高中或中等文化程度的占7.1%,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2%,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91.7%。西部和東北地區接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業勞動者比例不超過7%。大多在農村當中的勞動力并不具備職業方面的相關教育,對技能的了解少之又少。而真正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人僅占0.1%至3%,僅有0.4%。
(三)農村教育系統投入嚴重不足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的慣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重點展現在以下四點:一是當下農村中的教師無法真正實現更新換代,大多數教師年齡較大,綜合職業素質低,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平均裝備價值和教學設施不足等。二是向農村各個方面的投資還不夠,缺乏農村創新和創業的環境。農村公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不完善,農村人才、智力、技術和管理的渠道還不暢通。三是農村人力資源培訓未取得預期效果。培訓還沒有形成規范體系,培訓過程注重理論而輕實踐,農村的各種發展長期缺乏人才支持。四是農村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存在偏見。有不同程度的“非農”趨勢。受過訓練的學生越來越不熟悉農業、農村和農民,但他們渴望城市生活。農業院校的人才培訓與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脫節。農業院校的畢業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大大加劇了農村振興人才的短缺。
(四)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表現在人力資源區域結構不合理。中國的東南部地區整體經濟較為發達,所以大多數人都會通過人口遷移的方式來獲取更多就業機會。這些也就間接導致人力資源無法有效分配。二是農村的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總量不足。原農業部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農村實用人才總數接近1900萬,僅占農村勞動力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不到5%。根據《 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2017年農民工總數達到2856.52萬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9.7歲。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上的農民工占52.4%。農村中青年勞動力的嚴重流失造成農村發展后備力量的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力提升和農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因素。三是農村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由于農村人才向城市集中的趨勢,農村人口大量外流,使許多農村地區成為“空心村莊”。其余的弱勢群體,例如老年人,弱者,殘疾人等,被稱為“ 386199”留守部隊,遠遠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以及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需要。四是人才產業和行業分布不均。大多數農村人才集中在第一產業,而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人才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創新創業、社會服務和公共發展等領域,核心人物稀缺,而新的農業產業迫切需要人才。
(五)農民的保守思想使得勞動生產率停滯不前從20世紀八十年代一直發展至今,中國的農村經濟推動整體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的變化較大,但從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上看,依舊十分堪憂。大多數農民長期保持小農經濟的發展思想,很多新技術在推進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阻礙。對于現代化的新科技產品使用較少,所以無法適應現代化的市場變化。而農民的分散種植方式無法形成系統,也就難以推進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在傳統的種植理念的基礎上,大多產品無法實現量化高產。而農民的思想過于保守,所以如何促進他們的價值觀轉變,成為一大難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他們的日常勞動生產率,長期停滯不前。
三、實施農村振興戰略中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
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和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從根本上說是一項人力資源開發的系統工程。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激發農村人才活力,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讓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進而推動農村發展振興,這是改變農村相對落后的重要的人力資源,旨在為實施農村振興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開發,發展和振興農村經濟實現小康社會推進過程中的根本要求是加快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中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個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中國的農民人口眾多,需要充分關注農村中的勞動力資源,同時要考慮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特殊的國情,選擇更合適的開發和發展方式。我們不僅需要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還需要發展市場密集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有數千萬的人才,而且還有數億的高素質勞動力。因此,在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在對農民素質的高要求與農民素質較低的現狀之間這一巨大矛盾面前,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走開放興農的道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和增加農民的人力資本開發,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和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將人口壓力轉化為資源優勢,進一步優化中國農村的人力資源配置,以全面發展和振興農村經濟。
(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科技素質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實現教育科技雙豐收。應對當下的市場環境變化,尤其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時,人才方面的競爭至關重要。因此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從加大農村投入做起。首先,要進行鄉村教師方面的資源重新整合。定期實現教師培訓,了解當下最為先進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城鄉教師雙向互動,提高績效工資和補貼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其次,對職業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適應傳統的農業轉型的需要。在培訓目標、內容和方式上,實施多層次、多元化和多渠道,重點培養新型專業農民,提高其職業技能。三是,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統籌安排,行業驅動的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和培訓機制,整合各種的培訓資金,因地制宜,注重實踐,有效增強培訓效果,真正將農村人口優勢轉化為農村人力資源優勢。
(三)完善農村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一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斷提高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領導水平,建立以地方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為基礎的人才市場。通過監理示范基地等方式來促進農村人才隊伍發展。 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增加資金支持,鼓勵自我發展。加強政策指導,促進小額信貸政策對農民的重要作用,建立農村創業孵化體系,鼓勵農民進行創業活動。三是要進一步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才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的支持制度,保障其個人權益,盡可能解除其后顧之憂。建立高技能人才回鄉服務機制,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村勞動服務中介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共享勞動信息服務,為農村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引導農村智力回歸農村創造基本條件和渠道,以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
(四)進行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保障整體使用率提升農村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但資源本身的分散性使得整體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從經濟增長角度,了解農村的資源情況,實現良好配置和問題解決,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村的經濟水平。因此,有必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通過控制人力資源流動的方式解決根本問題。幫助農民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普及現代化科技的相關知識,讓農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身理念。另一方面,農民返鄉后,給留在農村的農民帶來了新的觀念,也能帶動和提高周圍農民的素質。因為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從資源流動角度看,人口遷移等問題煩瑣復雜。所以要了解市場發展趨勢,保障資源有序流動,使得農業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農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相匹配,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補齊鄉村發展人才“短板”,重視鄉土人才的作用,充分發揮鄉土人才的帶動效應,將鄉土人才隊伍建設與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人才驅動”。著力把熟悉農村、了解農村、與農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本土優秀人才引出來、選出來、留下來。讓經濟發展重要因素的勞動力、土地、資金、企業家等匯集農村,達到多方資源及要素和諧相處的局面。
(五)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加大相關投入經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鏈發展。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共同進步。對農村當中的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不僅要了解市場的發展情況,同時還需要實現市場有序運作。從實際出發,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進而提升農業的總體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逐步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巨大差距,在實施農村振興戰略上取得成效。充分保障農村在發展過程中的和諧穩定,幫助農民改善生活質量,提升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要積極培育農村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作為農村居民增加人力資源投資的經濟基礎,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回鄉創業。要把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推動鄉村振興健康發展。政府應以合理指導引導農村智能化為出發點,支持創新產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
(六)推動農村文化振興,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法治意識,進一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破除農民中現存的和許多潛在的保守思想,讓農民可以了解新技術并使用新產品,積極適應市場和科技的發展變化,提升自身實力。促進勞動力資源的主要精神狀態,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價值觀,推動鄉村振興健康發展,充分尊重勞動人民。通過合理方式使得農民的創造性提升,進而將更多動力投入到鄉村建設中。
參考文獻
[1]張紅宇,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意義[J],國際人才,2018(08):10-14.
[2]李向光,為鄉村振興鍛造農業技能人才[J],中國人才,2018(11):50-54。
[3]郭文娟,鄉村振興視角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探析經營管理[J]2019(01):80-83.
[4]郝慧娟,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探究[J],區域經濟,2014(04):153-157.
[5]朱麗蓉,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淺析[J],農民培訓,2018(05):246-250.
作者:徐姍姍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