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媒體網絡外語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代語言學是通過認知規律結構的變化來描述學習者獲得語言信息的心理過程。”“McLaughlin的應用信息處理模式認為,由于學習任務性質的不同、學習者自身信息處理能力的差異以及可處理信息的有限度,學習者不可能注意到語言輸入中的所有信息,有些信息會成為集中注意或選擇注意的中心對象,而其他的會處在注意的邊緣”。在多媒體與網絡教學模式包含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方面感知方式,這種語言輸入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學習者注意和思維的連鎖變化,在經過學習者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共同作用下,學習者完成對于語言信息處理的過程,最后實現母語遷移和語言輸出的最終目標。所以學界普遍認為多媒體網絡作為一個融合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多方位元素的媒介工具,其呈現的語言素材更能夠引起學習者注意,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一生中獲知的信息有94%的認知信息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其中88%通過視覺,12%通過聽覺。可見,視覺器官作為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相比而言,對于聽覺的沖擊作用較大,而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多媒體,其可視圖像以其表現力優勢更容易打下認知烙印,無疑對于新認知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McLaughlin認為在二語習得中有兩個關鍵的加工,即自動加工(automaticity)和重新構建(restructuring)。McLaughlin提出了語言學習是一個控制的、自動的加工過程的觀點。他認為,人的記憶是各種結點(node)的集合,每個結點都是一類信息的集。通過學習,這些結點相互聯系而組成了一張記憶網。在長時記憶中,大多數的結點是靜止的,每當有相應的外部語言輸入時,記憶中的最近結點會被自動激活,而后擴散到相應的結點,這就是信息的自動加工。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率的研究發現:學習同樣的材料,單用聽覺,3小時后能記憶獲知的70%,3天后降為10%;單用視覺,3小時后-記憶中留存72%,3天后降為20%左右;如果視覺和聽覺同時使用,則3小時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從這個研究可以了解,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更加適于學習者的記憶規律。上述這些理論可以為我們探究外語教學中的語言的理解和生成過程提供了一個完全充分的認知解釋。
二、計算機網絡環境建設中三個積極因素的分析
筆者認為在計算機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挖掘其中的心理因素,就首先要對于其中四個最活躍的因素即教師、學生,軟硬件條件進行識別和分析。
(一)教師
盡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近些年在學界已經達成共識,但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他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本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是決定多媒體網絡教學推進的重要保障,而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與教師整體素養的提升將決定外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這一過程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盡管在很多院校外語教學的信息化建設都會得到網絡信息技術人員的支持,但由于這些人員囿于專業所限,對于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的技術支持和信息網絡的維護也只能局限于“技術”層面,外語教師作為教學改革的主力軍的角色不會有所改變。
(二)學生
雖然現今時代的大學生對于計算機和網絡的熟悉程度和適應性都已明顯提高,但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對于大學英語的信息化教學還是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加之電腦的普及程度在三表學校的受限,都使得網絡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推進遭遇實質性問題。如果說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是網絡化外語教學的可持續性保障,學生對于網絡信息化教學的適應情況和技術能力受限就是網絡化教學的可行性障礙。
(三)軟硬件條件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規定“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各高等學校應根據本校的條件和學生的英語水平,探索建立網絡環境下的聽說教學模式,直接在局域網或校園網上進行聽說教學和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軟硬件條件建設方面,事實上,校方的支持力度、經費預算,具體到多媒體教室環境的建設,包括電腦系統以及投影設備的維護甚至到多媒體教室的運行管理等都將對于多媒體教學的績效產生重要的影響,校方管理機構對于多媒體建設的推動和投入將成為多媒體教學績效管理的重要量化因素。
三、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感知與理解的重構
那么如何規避多媒體教學帶來的弊端,發揮其固有優勢,重新構建學習者的信息處理能力,重構首先表現于學生對于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感知與理解。
(一)元認知策略的培養
學生的認知背景是多媒體網絡教學中顯性的心理預期,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應該對于學生面對的教學對象的認知心理和感知習慣有合理的預期,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控制,面對新的教學情景的適應性和感知能力都將是新的教學模式的預設。與適應性的增強。
(二)課堂信息量的合理控制
元認知理論認為,即使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物,“對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就具有不同的”有效“信息量”(張述祖,1987:319)。多媒體網絡使大容量、高密度的課程安排成為可能。為了便于迅速掌握新知識,學生都擅長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來增加多余信息,減少總信息量。所以,多媒體教學要將信息量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在選取材料時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即使是文字資料,也要考慮是否在多媒體教室的電腦前安排閱讀任務。“如Bax(2儀舊:212)就指出,在文章較短的情況下,諸如預測、快速閱讀、識別細節、信息比較等閱讀能力的訓練,可以放在網上供同學自主學習,而如處理較長篇章時所需的總結和組織,從而將信息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多媒體網絡輔助外語教學設計的交互性與動態模擬功能的多樣化會導致感知量的擴充和加大,但適當的信息量控制同樣是必需的。
作者:劉婧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公共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