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重視語文教學雙管齊的培養文學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語文課一直以來是一個主學科里面較“邊緣”的學科,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語文課投入和產出的比例不協調,進步的空間較小,同樣是學習一個小時,可能數學、物理等科目能提高很大的分數,然而語文這門學科卻得不到這樣的回報。另外在眾多的課外補習班上數學、英語等班次已經人滿為患,但是語文課卻沒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其實,語文課才是每一個中小學生最應該學好的科目,文學素養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培養的素質。語文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伴侶,無論中考、高考還是以后走向工作崗位,語文的應用率都是所有學科里面最高的。因此,學好語文培養文學素養是要從小學生抓起的一件重要的命題。那么怎么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學品鑒能力呢?首先是要改變心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自己,要重視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通過內因引起外因的良性發展。其次是老師教學方面,要雙管齊下,注重差別培養,針對每個學生的喜好和特點因材施教。具體而言語文老師要做好兩方面的教學工作:
一、以教材為藍本重視名家名篇的背誦
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仍然有很多的背誦要求,但是經過了幾次減負后教材中留下的背誦章節都是經典之作,學生們如果能熟練背誦并掌握該章節的寫作手法或者修辭特點并能為己所用、為文所用那對于文學素養的培養和文感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在網上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和批判的觀點,認為背誦全文這種刻板的學習方法是不正確的,甚至經常有網友編排的笑話來嘲諷這種學習方式:說最恐怖的一句話就是“熟讀并背誦全文”。但是事實上這是一種偏激的想法,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不斷的重復和積累達到量的突破才能引起質的飛躍。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包括他們的閱歷可能確實會限制到他們對于名篇名著的閱讀,但是及早的接觸這些巨作并能背誦其中的幾段會對以后的語文學習很有幫助。當然作品的選取也很有講究,過難過長的都不適合。根據學生的認字數量、興趣愛好和理解能力要選擇合適的讀物。比如《三字經》、《對韻歌》、《海底兩萬里》等通俗易懂的經典讀物就是很好的選擇。家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與學生一起研讀,不僅能督促學生的閱讀計劃同時對于自己的語言水平也是一種提升。誠然,語文學科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仍需要摒棄,尤其是教師在備完課后,在課堂上利用僅有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從精讀課文到分析文章中的知識點,一一講述,極為細致而忽略學生們自己的動腦能力的方式。在這樣的一堂課中,教師始終掌控著整堂課程的主動權,學生僅僅是作為聽眾和記錄者在被填充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點,絲毫沒有參與到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當中來,這也是學生們普遍反映語文課枯燥乏味的原因所在。但是這種受人詬病的教育方式并不是背誦課文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不能投鼠忌器的一說到背誦就讓人覺得刻板和乏味。就像數學里最基礎的公式,化學里最基礎的元素周期表一樣,只有一磚一瓦地搭建結實才能得出千變萬化的實驗結果。
二、移轉主動權調動學生積極性
有不少學生都反應語文課的趣味性不高,課堂上枯燥無味,老師照本宣科只強調教學進度不顧及學生的接受程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講授語文的語文老師綜合素質欠佳,主動學習能力較弱,教案怎么寫課就怎么備,課堂就怎樣開展。其實語文這門學科涵蓋了很多方面,有文學、有藝術、有文化還有歷史等等。可以引申的知識點很多,是改變教授模式、探尋新語文教學方法的富礦區。不是語文學習枯燥,而是老師們的方法單一。語文課程的設計很科學,既有外國名著也有古籍經典,既有白話文詩歌也有文言文名篇,既有深嵌于所處歷史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著作也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基礎文學常識。老師準備課程首先要把老師的身份放下,將自己想象成一位讀者,如果你是讀者你關心什么,你覺得哪里的描寫讓你眼前一亮,哪里的用詞讓你酣暢淋漓。把自己的趣味點調動起來才能更清楚的摸清同學們的興奮點。另外要多擴展課外知識,注意文章所處時代背景,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只有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所處環境才知道這篇文章是多么的感人至深,句句肺腑。如果不介紹這些,那么傳達給學生的也不過是一篇用詞準確的文言文而已。除此之外,要移轉課堂主動權。獨立教學、一人教學將逐漸被摒棄。老師更多的是解惑而不是輸出制式的材料。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才能破除語文課堂枯燥無味的現狀,才能形成長效的良性發展。綜上,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博學多才、思維廣闊的配角,一個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百花爭鳴的學術討論圈。同時既要輔助以名家名篇的記誦,又要拓闊學生們的知識面,調動學習熱情。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是成功的,語文課堂才是學生們喜愛的,語文課的地位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李艷華 單位:榆樹市環城鄉夏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