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信息化論文:會計教育方式革新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盧燕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會計系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案例教學法以來,隨著人們對“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的逐漸認識和會計素質教育的普遍開展,案例教學法已經在高等院校的會計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會計領域中的廣泛運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成為會計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應同樣重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培養出實踐能力強并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會計信息化人才。但遺憾的是,在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教學中,案例教學法還遠未得到廣泛應用。
筆者在中國期刊網上以“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案例”、“案例教學”等為關鍵字檢索了自1990年以來會計電算化或者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方面的論文,共找到相關論文39篇,發現貫以“會計電算化案例教學”名稱的論文不少,但查閱其內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關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的,基本上沒有真正涉足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教學的。這說明案例教學法在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教學中還遠未得到重視和應用,當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確實有應用,但是沒有對其在理論高度上進行概括和總結。而且目前教師對會計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師將案例教學理解為例題講解,有的將案例教學理解為單位情況介紹,有的將案例教學理解為程序設計(陳旭,2008)[1],還有的將會計軟件的操作實驗理解為案例教學(苗娟,2010[2];程翠鳳,2007[3])……,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現狀固然與當前高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內容的不規范有關,但也與教師對會計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的理解和立足點不同不無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理論上對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進行總結和思考,以期對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的豐富提供一些建設思路。
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程教學的特點
會計信息系統不僅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是一門集現代信息技術、會計理論、管理學等于一體的跨學科、交叉性、邊緣型課程,同時又是一門會計專業理論、方法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理論課程的內容本身就比較復雜、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學活動存在以下特點:
(1)會計信息系統中的問題和爭議很少只有唯一正確的確定性答案(Hurt,2009)[4]。這一點與會計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顯著不同,因此,為了應對實務中的各種問題,我們要幫助學生發展職業判斷和培養分析、解決“開放性問題”的能力,而培養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學不重視尋找正確答案①,重視的是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因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開放性問題的能力。教科文組織曾就案例研究、研討會、課堂講授等管理教學法教學功能的評價結果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學方法中,對分析能力的培養居第一位,在知識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際關系能力培養方面占第四位。
(2)會計信息系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在校學生經歷有限,實踐經驗普遍缺乏。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在短時期內積累實踐經驗提供了一條較好的途徑。案例是指具體事例,往往來自于現實世界的第一手資料,案例教學通過案例事實提供了教學內容與實際經驗之間聯系的橋梁。它將現實生活中曾經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沖突、矛盾和危機事件作為教學案例引入課堂,使學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積累實際經驗。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最好的教學,就是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聯系。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法作為聯系教學內容與實際經驗的橋梁,其開放的思維是非常適合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及特點的。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程應重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全面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出動手能力強并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會計人才。
案例教學目標
案例教學的目標及案例的選擇與課程教學內容及人才培養目標息息相關。由于目前國內各高校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尚未統一規范,因此,案例教學的目標也有待明確。目前關于會計信息系統的教學內容,國內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側重于會計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和開發;另一類是側重于會計信息系統的分析和應用。由于社會分工的高度專業化,會計(財務)軟件市場日趨成熟,商品化會計軟件功能越來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本科會計專業的學生,會計信息系統的培養目標不是成為一名現實的軟件開發人員,而是掌握會計信息系統基本理論,流程和功能結構,會計信息系統規劃和實施方面的知識,能夠參與系統開發的一般過程和參與系統管理,熟練操作財務軟件。這就好比一個汽車司機最好能夠了解汽車的大概構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卻不一定會設計研發、制造汽車一樣。所以會計信息系統案例教學的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系統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以此為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包括會計信息系統基本概念與原理,分析與設計方法,會計信息系統的規劃與建設等。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安排上機實驗課程,使學生掌握常見會計軟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與使用方法,能夠應用會計軟件進行日常賬務處理。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程,不涉及上機實驗。
實施案例教學的幾個關鍵問題
1案例類型設計。在案例教學法中,由于案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因此案例的設計應該與教學環節緊密聯系。按教學環節可以將案例分為3類:①課堂引導案例。這類案例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案例作用在于講清原理,給出分析過程,得出分析結論,發揮理解、加深記憶的功能。例如,在闡述會計信息系統的概念時,可以設計一個案例,說明現實商務世界中的會計信息系統,并和學生討論會計信息系統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學生對AIS的理解和記憶。②課堂討論案例。這類案例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重在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可以發揮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講授會計信息系統實施時,可以將某企業實施AIS的真實過程作為案例,介紹實施過程,評價實施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③課外思考案例。這類案例以學生自我研究為主,重在應用,發揮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的功能。
2案例的選擇。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案例的選擇需要考慮:①案例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案例教學法始終是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途徑,案例不應也不能取代教學內容。案例情景設計、問題的分析解決不能脫離特定的教學內容而進行。大型教學案例的選用要擇其要旨,舍棄細枝末節,使教學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進和實現教學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的作用。②案例應是現實企業經營管理的寫照。案例教學法的成功運用關鍵在于“真實情景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現實的事物,越讓人感到親近。會計信息系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國內外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實踐發展非常之快,內容也非常的豐富,這些現實當中企業經濟管理的實踐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學的興趣和共鳴,激發參與討論的熱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結論與結果。會計信息系統中的許多問題是沒有唯一確定答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除教學引導案例目的在于導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類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結果為目的,主要在于誘發學生產生爭議和討論。④案例的設計應設置可引發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會計軟件的控制重點和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一些“陷阱”,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理論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總賬子系統的出納簽字功能時,可以設計一個案例,某同學執行出納簽字時,軟件出現提示“沒有符合條件的憑證”,問題可能出在什么地方,應當如何處理?引導學生分析可能出問題的環節,以及如何解決。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總賬系統中如何通過程序來實現內部會計控制,以及業務流程和內部控制設計的關系。再例如總賬系統中記賬憑證修改,對錯誤記賬憑證的修改要識別錯誤憑證所處的環節,位于不同環節的錯誤憑證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針對這一教學內容,可以設計一個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環節的錯誤憑證,使同學們理解記賬的含義及作用,掌握錯誤記賬憑證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領會軟件設計中流程和數據之間的關系,對課程教學內容也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3案例的來源。案例教學的成功取決于案例庫的質量。而案例來源是案例庫建設的關鍵問題,會計信息系統案例主要來自于:①深入企業單位調研,收集實踐工作中的會計信息化案例。應鼓勵教師定期深入企事業單位調研或者參與社會兼職,一方面教師可以憑借自己所學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實際工作中收集相關資料,從中提取典型會計案例,豐富會計信息化教學案例庫建設,充實教學內容。②從有關資料中獲取。例如從現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選取,或從報紙、報刊中摘錄,也可以從網上搜集。Internet的應用使得教師從網絡可以獲得大量的資料,從中選擇有價值的資料經過改編、提煉,形成案例。③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參考有關資料,結合社會經濟的實際狀況,設計教學案例。④建立校際之間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學案例。⑤學生的上機實踐過程。上理論課的教師往往同時也擔任上機實驗課的指導老師。學生在上機實驗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大量的問題,教師這時應當做一個有心人,注意收集學生遇到的問題,從中總結提煉,發掘有價值的典型問題,設計成為案例,在理論課堂上幫助學生從理論深度上理解和把握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功能結構的設計,對會計軟件的操作不僅能夠知其然,而且能夠知其所以然。總之,案例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專業探討研究活動,它要求教師除了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擁有整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能力。
4教學環節。以課堂討論案例為例,案例教學的一般程序可劃分為3個階段,6個環節。第一階段是課前準備階段,該階段要做好3個環節的工作:①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和學生實際,教師在課前選編典型案例,擬定討論題目和學習要求,事先印發給每個學生;②學生自主解讀案例;③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相互啟迪,于開課之前即進入案例內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學的成敗與準備是否充分關系密切,為此不僅要給予充足的準備時間,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潛能。第二階段是課堂討論與辯論階段。該階段要做好兩個環節的工作:①進入課堂教學后,教師進一步通過多媒體和網絡手段補充案例背景和過程細節。小組派代表發言,就案例事實展開討論甚至爭論;②教師因勢利導,及時引導討論熱點,揭示各種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進行概括總結。第三階段是課后總結階段。課后學生繼續就案例爭論點進行討論,并獨立撰寫案例分析材料。教師結合學生在案例討論中的表現,客觀地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考核。顯然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案例是基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增進了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及綜合能力養成與提升的可能性。
教學實踐及效果
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廣東金融學院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在本科課堂教學中實施以激活學生學習主體為主旨的案例教學改革,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教學質量得到了同行的認同。同時學校也將案例教學改革作為強化文科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實踐表明,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典型的師生互動,研究性教學模式已取得明顯效果,它能夠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是創新本科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培養會計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其效果表現在:
(1)激活了學習主體,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積極性顯著提高。案例教學主張“案例分析—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對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自從課堂引入案例教學法后,教學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從而達到了優化課程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過去學生在上機實驗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導一步一步地做,遇到問題時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對上機操作內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驗內容是相互脫節的。案例教學后,由于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大量引入上機實驗形成的案例,來培養學生以理論為指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活學活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3)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快速積累了實踐經驗。
(4)它是通過獨立思考和集體協作,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對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教學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在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它應該在改革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