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教育視頻傳播與優化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從教育技術的發展軌跡即可以看出視覺文化對教育的影響。20世紀初,用于播放圖像、照片的幻燈片在學校課堂上的使用,讓人們開始關注視覺教育,這種形式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種全新的感覺,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和習慣。到了30年代后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在教育中的先后應用以及戴爾提出的“經驗之塔”,使得人們轉而關注視聽教育。視聽化教育一改傳統口耳相傳的單一、僵化的教學形式,使教學信息具有了豐富的表現力,多通道的信息傳送與接收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到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流媒體技術的出現,人們迎來了第五次教育革命———信息化教育。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電影、電視、視頻等數字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大眾文化泛濫的傳播語境下受眾更多的關注是否娛樂、是否顛覆、是否產生快感等表象價值,公共文化空間出現了影像過度消費的現象以及網絡視頻內容同質化和網絡視頻生態泛娛樂化等憂患。而優良的教育視頻在填補網絡視頻生態中知識性空白的同時,更有著課堂教育無法企及的優勢。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通過網絡向全世界共享其部分課程視頻等教學資源,拉開了網絡教學視頻的序幕。2006年,美國私有非盈利機構TED大會將其演講視頻上傳,演講者均為舉世聞名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技專家。2009年,TED優秀的演講資源被翻譯為80多個語種的字幕,新增的互動式講稿功能,使得TED在“傳播有價值的思想”的同時,帶來了學習外語的新模式。2012年,TED為教師提供了自由制作教學動畫的平臺。TED發展的同時,MOOC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以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臺為例,MOOC模式以課程的形式組織教學視頻,教學視頻不再是簡單的錄制實體課程,而是針對課程內容而準備的、可進行隨堂測驗和記錄用戶情況的微視頻片段,教學視頻的使用更具規范性和系統性,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組織開放。在我國,繼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后,2011年11月,由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首批20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并在平臺融入了微博、論壇、群組、學友圈、互動答疑、開放課題等互動功能和應用。之后,眾多高校都紛紛加入了視頻課程制作。
二、優化網絡教育視頻傳播效果的四個途徑
(一)突破瓶頸和應用新技術,提高用戶體驗
CNNIC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而國內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3.89億人,在網民中的滲透率約為65.8%。教育類視頻作為繼新聞、廣告和娛樂之后網絡視頻服務中的又一份子,在提升用戶的影響上優勢明顯、前景誘人。然而,大量的用戶和寬帶限制造成的信息公路擁堵一直是網絡教育服務難以突破的瓶頸。視頻文件的即時傳輸本就存在占用寬帶大的缺陷,當涌現更多的網絡用戶時,會出現信號中斷、馬賽克、網絡延遲等問題,導致用戶學習興趣驟減,直接影響網絡教育視頻的傳播效果。新媒體權衡需求理論指出,當且僅當受眾發覺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經無法被傳統媒體滿足,并且認為新媒體能夠滿足該需求時,他們才會開始采納并持續使用這一媒體。[2]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和提高用戶滿意度關系著網絡教育視頻服務的未來。如移動智能終端推送和應用普及,教育資源云的架構,大數據技術對海量數據的分析、挖掘和利用等技術在提供用戶反饋、共享、社交化和后期服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用戶擁有“完美的個性化服務和體驗”成為可能。
首先,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調整教育行為與實現個體化教育,提供更切合用戶需求的服務。追蹤用戶在網絡上的學習軌跡獲得數據,將這些數據利用云計算來整合,分析微觀、個體的學生與課堂狀況,學生的需求與態度,經過技術處理后以量化的形式顯現。同時通過對用戶使用數據的分析進行相關內容的匹配,保證更精準的推送,以實現對教育信息化平臺的高效管理。
其次,開發移動終端推送功能以擴大受眾范圍,架構教育資源云,發揮網絡視頻的“長尾效應”。網絡視頻的傳播效果具有“長尾效應”,即信息原點上受眾可以無損耗地一邊消費一邊生產,當消費的人越多,它所包含的資源總量就越大,越分享越多。同時,將通信聊天、微博等社交元素融于教育視頻分享平臺中,提高視頻平臺客戶的粘性。
最后,近因效應指出,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因此要完善網絡視頻學習的后期服務。包括建立反饋機制改進教學質量,實行生生和師生互動,通過有效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習者解決疑難,提供學分、學歷認證服務等。
(二)促進網絡教育視頻的多樣化發展
網絡視頻傳播者有兩種:專業化制作團隊和個人。基于視覺文化思考的專業化視頻制作可遵循電視、電影制作過程的程序規范,主要步驟包括需求分析、創意策劃、腳本設計、錄制準備、拍攝錄制、后期編輯、評價修改等環節,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準。而在傳播者和受眾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個體具有知識消費者和創造者兩重身份。網絡教學平臺可以通過降低視頻制作的門檻,鼓勵教學工作者和有想法的學習者參與創作學習資源。在技術實現上,個人可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拍攝視頻,可以利用錄屏軟件制作操作演示類知識的視頻,也可以利用Flash動畫制作、PPT、圖片、聲音等資源合成連續、動態的視頻。在內容上,以短時間、精致、小容量以及內容完整的視頻為主。例如,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主要是利用錄屏軟件來錄制教師的手寫板書和講解聲音,每段教學視頻時長為十分鐘左右。
(三)培養受眾的視覺素養
網絡時代,受眾的觀看習慣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受眾的網絡學習行為習慣并未真正養成。首先要培養受眾對視覺信息的感受能力,受眾本身應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多樣化的觀看習慣并能夠理解其深刻內涵。其次是培養受眾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即成熟的視覺思維、視覺學習、視覺交流能力。直接的視覺思維是人類普遍具有的能力,而成熟的視覺思維則需要通過教育訓練才能達到高水平的轉化;視覺學習的培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較多的視覺學習材料;視覺交流能力的培養,體現在受眾消費知識之后對知識的重組、創造和分享,完成視覺資源的二次傳播。
(四)挖掘網絡教育視頻的創作潛能
教育視頻如何才能逃脫網絡本身的膚淺特質、避免知識碎片化、真正起到培養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學視頻制作應遵循主線結合教學設計原理,充分挖掘技術創造的潛能。此外,相比傳統課堂,人們更喜歡將娛樂與學習結合起來,因而教學視頻的制作應借鑒教育游戲沉浸式教學的啟示,同時滿足知識傳授的嚴謹性和趣味性。未來的教育視頻創作,應該兼具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有效教學設計,良好游戲化的視覺設計和具有反饋機制的交互設計,為充分利用教育視頻的傳播優勢、實現教育視頻與知識內容的整合增添了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作者:韋曉紅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