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交通運輸物流管理對地區經濟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湯朱健 單位:上海海事大學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明顯,各地都將交通運輸物流的發展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其中打造區域物流中心和加強對涉農物流的扶持是發展的兩個重點,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述。
一、發展物流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往往帶來物流量的巨大增長,物流業的發展具有對經濟發展先行的優勢。因此,抓好交通運輸和物流業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支點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對此,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實例。
1.山東實施“環渤海灣陸海聯運甩掛運輸聯盟”計劃為地方經濟服務,其模式為“甩掛+水運+新能源車輛:節能減排實現三重疊加效應”。從2000年開始,經過長達4年的調研,形成了從山東上船,到遼寧下船,由遼寧的車頭負責送達目的地的物流新模式。后來又發現,很多車并不是直接到遼寧的,還有到東北其他地區的,因此又開始考慮跟更多的省份開展合作,最終形成了今天7省(區、市)聯盟的框架。“最初,我們提出叫‘環渤海灣陸海聯運甩掛運輸聯盟’,強調的是陸海聯運,主要想通過渤海灣這樣一個黃金通道,使大家更多地利用水運,減少運輸成本,減少碳排放,提高運輸效率,進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洪濤分析,如果華東到華南地區都能夠采用水運,會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如果這個事情做好了,將是中國最大的節能減排項目”。高洪濤預測,華東和東北之間如果采取“陸海聯運+甩掛運輸”,一年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百萬噸計算,甚至上億噸。
2.湖北省荊門市實施“中國農谷”。借鑒“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以“三化同步”為原則,泛農發展為方向,科技為支撐,機制創新為核心的農業試驗示范區,其中交通運輸規劃被賦予了先行的地位。按照一級公路的標準,啟動了武荊高速公路至屈家嶺連接線(“農谷大道”)的建設工作,2012年3月底已全面完成土方工程和墊層施工。同時,正在抓緊組建荊門市中國農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按市鎮村三級站場框架搭建物流實體網,以農村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手段搭建信息網。實現“中國農谷”先行區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與全省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無縫對接,為“中國農谷”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發展交通運輸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各地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以下對其不足的突出表現進行論述。
二、當前交通運輸物流的現狀和與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對接的問題
1.對交通運輸物流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少決策者對交通運輸物流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認識不足,缺乏統一統籌的規劃,物流公司處于分散自發狀態或由企業自辦物流,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體制條塊分割,涉及工商、交通運輸、鐵路等方方面面,缺乏組織、信息及運行能力的具體指導。缺乏對物流市場的有效監管,存在偽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2.物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較低。(1)物流企業以傳統倉儲、運輸業務為主,且處于散、小、多、弱的狀況,集約化、規模化程度很低。(2)物流管理和服務水平較低,專業化、網絡化程度低,無法為客戶提供包括物流設計、包裝等一攬子的物流解決方案。(3)部分鄉鎮公路、干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物流車輛等技術裝備落后,作業主要采用人工搬運裝卸,機械化程度低。(4)信息化程度低,缺少運用電子信息科技手段,如條形碼技術、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等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商品包裝、標識以及各種物流設備和電子數據沒有能夠實現標準化,無法實現現代物流業追求的所謂各個環節之間的“無縫連接”。物流專業人才匱乏,尤其缺乏既懂物流理念,又有實踐經驗,既有物流技術專長,又可從事物流管理,既具備現代經濟頭腦,又善于開拓進取的高層次、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提高交通運輸物流業管理的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1.提高物流業管理水平,打造區域物流中心。深化交通運輸企業改革。以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為目標,積極引導交通運輸企業,發展新的經營模式,走經營集約化、管理組織化、發展規模化、運輸專業化的道路,徹底扭轉經營主體多、小、弱、散的局面。重點抓好交通運輸企業改制工作,把企業改制同結構調整完善結合起來,把工作的著力點切實轉到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力求在結構完善、產業升級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下是山東省的實例: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出臺《關于促進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交通運輸物流發展的目標任務: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引領山東省全省物流業集聚發展的運輸樞紐站場(物流園區)和具有國內影響力的交通運輸物流企業品牌;搭建起干線運輸網、城市配送網和農村物流網,三網融合,覆蓋山東省全省的交通運輸物流服務網絡;構筑起功能完善、流程順暢、使用便捷、運作高效的山東省全省交通運輸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形成機構健全、管理規范、運轉高效的交通運輸物流管理體系。同時,鼓勵貨運場站加快向現代綜合物流園區轉型,依托主要港口打造區域物流中心,加快發展內陸無水港,建立國際陸海聯運物流通道,完善交通運輸物流通道網絡,加大高速公路、國省道、農村公路的建設和改造力度,繼續完善集疏港公路和機場路的建設,統籌內河港口、航道、船閘的建設,重點實施京杭運河、黃河以南段的建設和改造升級、小清河復航工程及其它重要支線航道的建設。加快傳統交通運輸企業優化升級的步伐,支持、鼓勵傳統貨運企業和現代化交通運輸企業做大做強。
同時,進一步完善以“縣級分撥中心、鄉鎮物流站場、農村物流網點”為特色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建立起數據共享、互聯互通的農村交通運輸物流信息網絡,積極推進交通運輸與郵政的合作,鼓勵有實力的交通運輸物流企業發展班車物流和貨運公交,開展鮮活農產品的直達運輸,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以及農村日用品、農資物流中先進物流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工作。
2.加強涉農交通運輸物流管理水平,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2.1加強涉農交通運輸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些實例。各地交通運輸和物流發展部門在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物流園區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實現城鄉對接,加快農副產品、農資、生活用品流通。以下是湖北省的一些實例:
(1)2011年初,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萬里運輸公司涼水河交通運輸物流綜合服務站、恩施州建始永昌物流貨運有限公司紅巖農村物流配送站先后正式掛牌成立,為全省建立更多的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點做出了示范。
(2)2011年7月,總投資1300多萬元,集農村客運、貨物集散、倉儲服務、農副產品交易、綜合信息以及連接貨運中心與村級服務站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湖北省長陽資丘鎮山區農村交通運輸物流綜合服務站正式投入運行。該站按照統籌規劃,集中投資,避免重復建設的思路進行建設,充分發揮了交通運輸部門縣級貨運中心及鄉鎮綜合服務站、郵政部門郵政所及村級三農服務站、商貿部門萬村千戶農家網店、供銷部門鄉鎮供銷社及村級綜合服務社的優勢,“四點合一”,進一步探索了整合資源推動農村物流發展之路。
(3)2012年3月,襄陽市首家農村綜合物流服務站南漳縣東鞏農村綜合物流服務站投入運行,該服務站位于東鞏鎮星文路郵政營業廳,擁有近100平方米的專用倉儲用房和200平方米的倉儲配送場地,為東鞏及周邊鄉鎮近20萬人和相關企業提供集客貨運輸、農產品運輸、小件快運、農資配送、物流信息等為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
2.2加強涉農交通運輸物流管理水平措施。對于涉農物流應重點發展一是提高鄉村公路的等級,縣鄉公路老舊油路比重大,農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但建設標準較低,還未實現村村互聯互通,因此需要加以改造提高。二是提高物流的裝備水平,因為涉農物流的裝備水平往往低于城市物流的裝備水平。對于涉農物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強化“四個堅持”,為發展農村交通運輸物流提供堅強保障。即堅持政府主導,把部門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把發展農村物流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為民辦的實事來推動;堅持規劃先行,聘請高校物流專家對農村物流發展規劃進行科學編制,確定各階段發展目標;堅持科學定位,按照“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營造環境”的原則,充分發揮企業主體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把握好發展重心;堅持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采取試點引路、分類推進的方法實現農村交通運輸物流可持續發展。
(2)突出“四個重點”,提升農村物流后續力。即突出“設施”這個重點,充分利用鄉鎮交管所、郵政、供銷等系統網點,建立物流設施體系;突出“企業”這個重點,通過成立專業物流企業、尋求戰略合作伙伴聯營以及實體網絡和信息網絡委托經營三種形式培育農村物流龍頭企業;突出“信息化”這個重點,建立信息平臺,設立村點物流信息員、鄉鎮物流信息調度員,提高農村交通運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突出“人才”這個重點,通過定期舉辦農村交通運輸物流培訓班、引進物流專業人才、外送深造、組織調研考察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富有現代物流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農村物流管理人才。
(3)完善各種綜合協調機制,提升農村物流帶動力。即建立多部門參與的綜合協調機制,各地成立多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加強對試點工作的領導;建立多領域發展的市場運轉機制,充分發揮交通運輸行業資源、網絡和服務優勢,打造具有交通運輸特色的農資產品配送“綠色”通道,形成靈活、高效的農村交通運輸物流運作模式;建立多層次監督的誠信考核機制,確保農村物流產業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