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流管理一體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從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物流管理
盡管物流概念引人中國已有近20年歷史,但對物流的看法依然存在著多樣性,不同行業和知識背景的人對物流有著不同的理解。仔細分析便會發現,除了部分看法屬于望文生義之外,更多的分歧來自于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對物流的理解還存在著重視表象而忽略本質的問題。長時間以來,我們很難用一條主線把物流的發展脈絡串聯起來,對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也不是講得很透徹。在LM(助gistiesMana羅ment)取代pD(Physie公DistributionMana羅ment)之后,我們仍然將LM翻譯成“物流管理”,但發展到以SCM取代LM之后,我們似乎只能將SCM翻譯為“供應鏈管理”。于是就產生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物流管理(LM)與供應鏈管理(SCM)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在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20世紀90年代末給出的物流(助gistics)定義中,將物流(助gistics)視為供應鏈過程(Su即lyChainProcess)的一部分。根據這個解釋,我們一般將供應鏈理解為比物流涵蓋范圍要寬的一個概念。也就是說,供應鏈管理不僅包括對物品流動的管理,還包括對資金流動和知識流動等的管理。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后,作為服務性質的專業協會,它的服務對象和領域必然要擴展,這對于協會自身的發展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從物流管理的視角去思考的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物流管理已經進人到供應鏈一體化時代.或者說進人到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物流時代。如果把腸gisties(物流)視為企業面向市場的后方支援系統或者說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話,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企業的后方支援系統或者說商品供應保障系統必須建立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之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PD最初在美國出現的時候,是一個針對制造企業和流通企業的概念,等同于銷售物流或者實物分銷。
日本20世紀50年代末從美國引人PD概念之際,正值日本經濟進人高速增長的年代,大量生產和大量流通對于商品的運輸和保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流通設施數量和貨物處理能力的不足,制約著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成為企業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反應的主要瓶頸。企業對于市場需求做出及時反應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證將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及時而準確地送達到顧客手中。因此,日本最初對于PD概念,主要是站在社會資本,即基礎設施的角度和物流服務提供商的角度去加以理解,政府組織較多地參與到對物流概念的解釋當中來。從這種視角看物流,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運輸和倉儲等物流作業場面以及交通運輸和倉儲技術等層面上,以至于在許多場合,將物流與交通運輸會混為一談‘但是,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的消費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需求趨于多樣化和個性化,技術革新導致產品更新速度加快。這種情況下,企業要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僅僅考慮產成品的流動管理或者說銷售物流管理已顯得遠遠不夠了。也就是說,企業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根據市場預測進行大批量生產,用高水平的庫存應對市場需求。因此,這種推動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逐漸被以市場為導向的拉動式的生產經營方式所取代。新的市場環境要求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需求變化,根據顧客的具體需求展開生產經營活動。于是,對于物品流動的系統化管理,從只關注產成品的流動管理,擴展到從原材料開始到半成品及產成品的流動管理。這意味著企業為了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必須將系統的反應時點延伸到原材料的采購和供應階段,不是利用庫存應對需求,而是根據需求決定銷售、生產以及原材料的采購和供應,實現存貨流動與生產和銷售的一體化,從而達到只生產、只銷售、只移動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的目的。正是由于市場環境的這種變化以及企業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內在要求,促使PDM向LM轉變。通過對PDM到LM變化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物流管理(LM)向供應鏈物流管理(SCLM)轉變的必要性和內在邏輯性。從存貨流動系統化管理的角度看,SCLM對于存貨流動的管理,已經超越了個別企業的范圍,它是將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看作是一個整體加以管理,.從而使存貨流動管理延伸到了整個供應鏈的層面上。如果用一條主線將PDM、LM和SCLM聯系起來的話,這條主線就是對存貨流動的系統化管理范圍的擴展以及商品供應保障系統整合范圍的擴大。
二、供應鏈一體化物流管理的特征
美國供應鏈專業管理協會給供應鏈管理下的定義是:“供應鏈管理包括了涉及外包和獲取、轉化的計劃和管理活動,以及全部的物流管理活動。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與渠道伙伴之間的協調與合作,這些渠道伙伴包括供應商、分銷商、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和客戶。從本質上說,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供給和播求的集成”。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SCM)較之物流管理(LM),所涉及的管理領域和范圍更加廣泛,將管理的觸角擴展到外包管理、渠道伙伴關系管理等領域。然而,就其中的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面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市場,企業商品供應保障系統的效率和效益決定于由上下游企業構成的供應鏈運作的質量。基于個別企業的一體化物流系統,盡管將企業內部的采購、制造和產成品分銷功能整合在一起,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采購、制造以及產成品分銷的時間、地點和數量,基本上建立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銷物流體制。但是,基于社會分工的生產流通體制,隨著分工合作范圍的擴大,一個企業為了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必然要與其他企業產生供需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上游企業的產品作為下游企業的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制造企業生產出最終消費品還要通過分銷商銷售給最終顧客。因此,要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就必須要求供應鏈上的所有結點企業同步采取行動,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與合作。
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根據最終需求市場的信息,制定采購、生產和分銷配送的計劃,使供應鏈上的存貨在一個順暢的渠道中有秩序地流動。因此,供應鏈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起基于上下游企業間戰略合作的新型渠道關系。2、技術是供應鏈一體化的最根本的驅動器,信息系統在提升供應鏈的超前能力方面發揮著十分突出的作用。現代物流不能沒有信息系統,供應鏈物流管理更是不能脫離信息系統的支撐。信息系統的作用在于溝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聯系,及時交換物流信息,并且能夠同時基于最前端的市場信息,同步化地做出采購、生產和產品分銷等方面的安排,以便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可以同步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利用信息系統對供應鏈全過程的庫存做出合理安排,順暢地組織存貨在不同結點間的流動,削減不必要的庫存,消除“需求放大效應”帶來的多余庫存,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提高供應鏈的盈利能力。3、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務商在供應鏈物流系統整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方物流是以第三方為主體運營的物流形態。進人供應鏈一體化時代,企業物流職能的外包成為有效利用經營資源,保證企業物流服務水平以及降低物流經營成本的重要途徑。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通過構建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平臺,整合物流需求,提供有助于貨主企業提升物流服務水平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的一體化物流服務,在供應鏈物流系統整合中發揮著物流協調者和服務提供者的作用。
三、我國企業物流管理發展水平
總體來說,我國的物流管理已進人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伴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經濟逐步融人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大潮之中,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并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特點。發達國家幾十年才完成的物流管理的階段性跳躍,在中國僅僅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與國際最新物流管理潮流接軌。特別是對于那些作為全球經濟一部分進行生產經營的企業,那些朝著世界水平邁進的企業,既有物流管理初期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存在進人到供應鏈一體化物流管理時代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具體來說,既要解決好內部物流作業環節的控制,提高作業效率,加強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又要解決好物流戰略的制定和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運作模式的構建等問題。以上現象說明,我國先進企業的物流管理,已經從單純重視產成品銷售物流管理進入到同時重視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及供應物流管理的新階段,企業一體化物流管理體制開始形成,供應鏈管理的理念開始進人到企業物流管理領域。這種變化,預示著我國企業物流管理將進人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總之,企業物流管理水平和發展階段是與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參與世界經濟分工程度的加深,物流管理必將朝著供應鏈一體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