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期望與就業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應用型;學校支持;職業期望;就業能力
一、引言
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高達860萬人次。加上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被稱為“最難就業季”。工作單位也在呈上升階段的增長,但畢業生的質量問題,企業仍然面臨著招不到合適的工作人員到崗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我國經濟發揮中日益突出的熱點問題,而管理類專業作為我國高校中開設最普遍的專業之一,其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歸因于其就業能力不足,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有研究非常豐富,主要關于就業能力的概念與結構、評價指標、影響因素、提升路徑等研究。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普遍認同,是大學畢業生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內,識別工作機會、獲得工作、在工作中自我發展的一種能力,包含了對工作環境的適應和不斷學習的能力。Knight(2001)最先提出就業能力模型,是個人品質、各種技能和學科理解的有機結合,而后與Yorke結合認知與社會心理學角度構建就業能力USEM模型(Knight,Yorke,2003),從學科理解力、就業技能、個人特質、元認知四方面評價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通過調研提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就業能力模型(史秋衡,文靜,2012)。雖然現有研究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非常豐富,但少有文獻從學校支持、職業期望的角度來揭示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眾所周知,學校對大學生理論、實踐環境的支持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更多的就業技能技巧。而大學生的職業期望能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高,而這些因素均會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以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武漢工商物流學院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學校支持、職業期望對就業能力的影響。
二、研究假設
(一)學校支持對就業能力、職業期望的影響
學校支持包含眾多內容,比如學校的環境支持、教師支持、同伴支持等(李冰冰,李德奎,2016),學校支持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學校設置的培養方案、企業實踐促進了就業能力的提升。學校支持越多,越能促進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越能增加職業的期望。在校期間,大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知實習能夠提前讓學生認知就業(彭樹宏,2014),并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資源(宋一婷,2016)。資源越多,學生所獲得的信息越多,越能促進學生自我評價、信息收集、學績水平以及就業目標的設定,促進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王書寧,2009)。大學生對專業的感知來源于學校的支持,大學生的自信心是就業能力提升的關鍵,學校支持越多,大學生的情感承諾越高,就業能力亦越高(屈志鳳,童曉丹,2016)。因此,提出假設:H1:學校支持對大學生職業期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H2:學校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二)職業期望對學校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
大學生對畢業后將從事的職業抱有積極的態度,擁有較高的職業期望,將會促進大學生對學校支持的實際落地。學校支持越多,越能促進大學生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更容易充滿較高的職業期望。大學生會積極提高就業能力,實現心中設定的期望值。因此,提出假設:H3:職業期望對學校支持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中介作用。
三、問卷調查及結果分析
(一)研究對象
2017年、2018年中國民辦大學專業排行榜出爐,武漢工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獲評中國民辦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第一名。其中該校物流管理專業榮膺中國六星級專業,是全國同類高校少有獲此殊榮物流類專業。基于武漢工商學院物流學院在物流管理專業方面的發展比較突出,很多院校沒有設立單獨的物流學院來發展物流管理專業,大部分歸屬于子學院管理學院或者工商學院,因此將武漢工商學院物流學院的學生作為調研對象,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屬于該研究范圍內的典型案例。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研究制訂了職業期望量表、學校支持量表、就業能力量表各一份,2013級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全部作為調研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三)信效度分析
首先,將回收的120份有效問卷導入SPSS19.0軟件中,所得結果顯示,得到α信度系數為0.969,α值大于0.7,說明該量表信度較好,符合問卷調查。而KMO檢驗值為0.942,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BartlNtt檢驗的顯著性為0.000,小于0.01,由此可知各變量間顯著相關。
(四)探索因子分析
1.職業期望量表
因子載荷量是變量與公共因子的相關系數,當某變量在某公共因子中的載荷絕對值越大,表明該變量與該公共因子更密切,即該公共因子更能代表該變量,即第一因子包含福利、五險一金、穩定性、收入水平、教育機會、工作環境、交通便利、出國機會,即福利因素Q1,第二因子包含自主性、公正公平、晉升機會、興趣愛好、挑戰性、發揮才能、學以致用、信息通暢,即發展因素Q2,第三因子包含社會地位、成為名家、單位級別、規模大小、單位地點、單位知名度,即聲望因素Q3。
2.學校支持量表
第一因子包含競賽活動、職業咨詢、資格認證、會議講座等,即信息支持Z1。第二因子包含設備支持、現金支持、圖書支持、設施支持,即物質支持Z2。第三因子包含老鄉關懷、教師關心、室友愛護、同學幫助,即精神支持Z3。
3.就業能力量表
第一因子包含值得信賴、基層做起、樂于奉獻、服從安排、人際關系、開放心態,即溝通能力N1。第二因子包含冒險精神、積極學習、富于想象、自我調節情緒、自主學習,即自我管理能力N2。第三因子包含基本技能、學以致用、善于分析、解決問題、善于歸納、獨立工作,即解決問題能力N3。
四、模型建立
對本研究的變量進行命名,包括三個變量:自變量(學校支持Z),中介變量(就業期望Q),因變量(就業能力N)。將結果納入smartPLS進行模型構建,對比變量職業期望引入前后的變化。可以發現,隨著學校的信息、物質、精神等支持增強了大學生的職業期望之后,能促進物流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期望,對未來工作的福利、穩定性、教育機會、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充滿了信息,這將刺激大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操作技能等的學習,以此促進大學生全面就業能力的提高。
五、總結
基于以上的假設得到驗證的結果,為武漢工商學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學院應多為學生提供信息方面、物質方面、精神方面的學校支持,為學生的工作、生活、學習營造一個資源豐富的環境,及時給予學生信息、物質、精神等輔助、幫助與指導,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2)學院應多舉辦各種活動讓學生全面了解學校所做的貢獻,如舉辦就業比賽、企業講座等,讓學生的職業期望更能與就業能力相匹配,職業期望適中,避免眼高手低現象。(3)學院應多提供校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加強對就業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了解就業收入水平、工作穩定性、工作環境等,以此促進學生職業期望的評估,為畢業季找到合適的工作奠定基礎。
作者:李冰冰 周小芬 單位:武漢工商學院物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