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課程下初中歷史課堂實測設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單元微課程的課堂實測是基于學生立場,對學生圍繞某一單元開展的完整學習過程。以課堂實測來統整“做作業”和“上課”這兩個問題,創造教練(教師)在場、同伴相隨、激勵在場的靈動課堂,激勵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用單元課程的設計理念來細化課堂實測,發揮其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功能,實現當堂鞏固教學與發展學科核心素養雙軌并行,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
關鍵詞:單元微課程;初中歷史;課堂實測
長期以來“做作業”成了學生被動“完成當日課后學習的任務”,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給教師和家長帶來很大的困擾。以“學習發生的方式”——課堂實測來統整“做作業”和“上課”,能夠破解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困境,實現當堂鞏固教學與發展學科核心素養雙軌并行的高效歷史課堂。
一、樹立單元課程理念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
“單元”可以是教材的自然單元或自然章節;也可以是將同一主題的相關教學內容重組為同一個單元。所謂“單元微課程”,即以一個大概念或大任務,來組織目標、情境、問題、知識點、評價等要素的學習過程?;趯W生認知水平,“單元微課程”適合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葉小兵教授建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每一節課題的教學,尤要從這一單元(或專題)的角度來發掘、整理顯形和隱形的知識,進行高階層次的歷史認識。[1]因此,教師要圍繞一課的知識點走向單元整體架構,進行單元課程建設。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做中學和用中學獲得的。不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實踐和認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最終目的是自身的發展,即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2]推進課堂實測在宏觀層面有雙重目的: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未來成長所需的思維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二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在中觀層面體現課程的整體性,以課程目標為核心,做到教、學、評一體化。在微觀層面體現教師二次備課,并實施針對性、遞進性單元整體教學。就像特級教師於以傳所言:“單元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單位,單元可以使核心素養的落實、史學思想方法的達成過程體現整體化結構設計。”[3]因此課堂實測設計與實施成為撬動課堂教學轉型的重要抓手。
二、高質量課堂實測設計與實施是實現高效課
堂教學的起點與關鍵課堂實測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體現形式,將課堂實測環節置于一節課前約8分鐘,即一節45分鐘的課,教師授課時間約35分鐘,因此又稱“課前測”?!罢n前測”具有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雙重價值。以“課前測”形式為起點的課堂,其重要特征是教師和學生可以看見學生的思維過程,然后進行有必要、有價值的教與學;通過“評價”給學生提供修正和改進其思維的機會,支持學生可持續學習。[4]
1.構建模型
“課前測”設計質量與實施折射了教師對歷史學科課程、教學和評價的整體把握水平,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該明確單元微課程的課堂實測設計與實施要素及關系(見圖1)。[5]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和單元整體學習任務及課時分布,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保持三者一致性;實測活動的進階性,體現了不同課時內容相應的關鍵能力和學科思維水平,從中觀層面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持續性學習評價,不僅對目標、情境、題型、題量、難度等維度的評估,而且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
2.精耕細作
從單元課程角度設計“課前測”,不僅要考慮知識技能、能力、態度,還要考慮目標對應一致、題目類型多樣、能力遞進關聯、題目難度把控、批改統計、優化評價等諸事項,因此要發揮多維力量協同作用,統籌推進,深耕管理。[6]在實施“課前測”教學模式中,必須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教師(校本教研)—學校(管理層)”三位一體動態關聯。在此就學校管理層的督查與評價進行闡釋,將“課前測”納入學校管理,采取常規檢查與自愿參評相結合的方式。即強化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職責,常態化管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應對措施。而學校管理者側重對結果分析應用的督查與評價,加強多維度關聯,突出年級差異。另一種以靈活自愿為原則,教師參與單元“課前測”優秀作品評選活動,學校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評價重點圍繞其適切性、創新性和實效性。
3.技術工具
充分發揮“課前測”的診斷功能和形成性評價的反饋功能,“課前測”設計與實施質量至關重要。如何判斷和把控有質量的“課前測”環節?實證研究表明,研制“課前測”設計與實施可視化技術路徑(見圖2),既是規范教師的思維工具,為教師思考怎么設計提供反思支架;又是評估可參照的路徑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設計能力,[6]較為明顯地提高了“課前測”質量。
三、有效課堂實測設計與實施的啟示
團隊合作優于孤立作戰。學校教研活動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課前測”問題研究,有助于經驗分享、觀念碰撞、深入思考、達成共識,更好地提高其設計與實施質量。雖然“課前測”已然得到重視,但是對暴露的諸多問題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繼續開展專題研修,深化理解,強化操作。結果應用高于結果存檔。“課前測”設計與實施后的存檔積累工作,其包含“課前測”活動時觀察到的學生反應,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反思教學過程的優點與問題,而且為學生感知、教師預估、實測難度的差距提供有力實證。根據班級學生課堂學習的不同實際情況,教師應該補充、刪減、調整部分“課前測”題目難度、題量、順序等,以便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形成典型“課前測”案例。因此教師捕捉、記錄“課前測”過程的信息很重要,它豐富了“課前測”結果。單元微課程的“課前測”設計與實施是基于學生立場對學生圍繞某一單元開展的完整學習過程做的專業設計,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出發,逆向設計“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即以“目標達成”為結束標志。[7]因此,潛心研究“課前測”活動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有助于提升教師對單元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能力,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終極價值。
參考文獻
[1]葉小兵.鉆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統編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議[J].歷史教學,2020(15):3-5.
[2]余文森.論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1):4-11.
[3]於以傳.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教研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9(11):17-21.
[4]姜風平.換一種教法:初中單元整體課程(總綱)[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72.
[5]王月芬.單元作業設計:價值、特征與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5):33-35.
[6]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著.初中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69,54-55.
[7]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作者:孫淑祺 單位:德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