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藝術素養,廣泛傳播群眾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在群眾文化中融入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內容,能實現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同時,需要分析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相互融合、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有鑒于此,本文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合理方式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進行傳承,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范圍,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實現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陶冶群眾情操的目的。
一、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
(一)兩者的相同特點
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群眾文化也包含一部分民俗文化內容,與社會功能相結合,兩者作用相同,通過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結合,能提高社會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認知。如通過開展大型文體活動,調和群眾關系,通過引導社會輿論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提高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兩者還能在群眾輿論方面發揮作用,強化社會道德教化,呈現出濃郁的群體性特點與社會性特點。
(二)民俗文化能推進群眾文化發展
傳承民俗文化藝術發展時,需要明確其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存在影響,隨著時代變遷,民俗文化也在不斷變化,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文化對群眾文化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群眾文化也可以豐富民俗文化的內容與形式。
(三)弘揚民俗文化的途徑
我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群眾文化經過長時間實踐與積淀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兩者都給群眾提供服務,與民族及區域特色結合起來整合文化資源,強化民眾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民眾之間的溝通效率。群眾文化發展本身與民俗文化之間相互促進。如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融合時,逐步發展形成特色民族文化,呈現出濃厚的民族風情與特色,推進民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限制其長遠發展,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實現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民俗文化受眾群體有限
我國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在古代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較匱乏,人們對民俗文化這種文化的表達方式比較單一。在進一步的發展中,民族民俗文化逐漸融入藝術創作中,這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動力和基礎。但在新時代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受眾群體。
(二)民俗文化的創作力不足
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進行創編是傳承民俗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具體涉及動作的設計、服裝的設計以及民俗文化內容和風格的設計,這些都是體現民族特色的重要方面。古代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大都是以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情況為基礎提煉形成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由于地域和人們生活習慣的不同也有較大的差異。正是由于創作者的人數較多,創作規模較大,使得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類型越來越豐富。但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研究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學者和工作人員越來越少,這導致民俗文化的創作與傳承受到嚴重影響。
(三)民俗文化的民族特色丟失
現代社會,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實踐上還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盲目傳承,照抄傳統的民俗文化,從動作到服裝設計以及音樂場景都沒有明顯變化,這種傳承方式沒有充分考慮現代受眾的變化,難以讓現代人接受。另一方面就是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的過度融合,導致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內涵不夠明顯,在群眾關注民俗文化本身的同時,感受到的民族底蘊越來越模糊,這不利于傳統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
三、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策略
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著手點,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實現數字媒體與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深度融合
在推動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數字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促進數字媒體和民族民間民俗高效、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化發展打開市場,為廣大群眾帶來體驗式享受。首先,在開展民俗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借助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數字影像將廣大群眾的鄉村生活以及美好的鄉村風光制作成一幅幅生動活潑、具有感染力和生活氣息的短視頻,在賦予其影視效果的同時展現其藝術魅力,從而勾起廣大游客的好奇,引其前往游玩。還可以借助現實虛擬技術,對群眾往昔生活場景、節日慶典等藝術表演進行再現,為游客展現當地文化發展特色,使其體驗不一樣的游覽經歷。除了當地天然的地形地貌,文化特色等,還可以引導廣大游客針對此地的歷史發展、文化古韻等進行深入了解,在宣傳并弘揚當地人文藝術的基礎上,在鄉村建設中融入更多當地民族元素,突出其文化特色。對此,可以借助現代影視技術,在廣告宣傳的同時打造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文化,通過獨有的舞臺表演以及藝術表現形式,突出當地的人文特色、歷史發展以及神話傳說等。最好能將其編寫成一部具有濃郁鄉土風情的舞臺劇或者大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劇,借助數字媒體在各大網絡宣傳平臺進行投放宣傳。
(二)選擇合適的民俗文化輔導方式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人們生活環境與思想意識也有不同。受此影響,不同地區民俗文化表現形式存在差異,對基層群眾進行民俗文化輔導時需要體現出區域特色,結合文化差異開展工作。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喜歡的民俗文化不同,老年人大多喜歡太極、廣場舞等,年輕人則喜歡現代民俗文化。此外,西北地區民俗文化韻味濃厚,民俗文化輔導時可以選擇秧歌、腰鼓舞等,選擇當地群眾喜歡的民俗文化能激發起群眾的熱情,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群眾文化民俗文化輔導主要面向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因此,輔導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民俗文化輔導模式。比如在輔導民族舞蹈等民俗文化時,需要民俗文化輔導人員結合肢體演示與語言進行指導,降低民俗文化內容的理解難度。輔導人員經常遇到參與者肢體動作把握不準、面部表情不合適等問題,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進行糾正與輔導,要意識到民俗文化輔導的初衷是培養群眾的業余愛好及民俗文化審美能力,雖然有著一定的專業性要求,但并不需要向專業民俗文化教學那樣嚴苛,要及時調整輔導方法。民俗文化輔導人員開展語言指導時,要將自身感情融入其中,準確表達出民俗文化蘊含的情感,讓參與者能根據輔導人員的語言對自身動作進行調整。如慢動作演示時,輔導人員可以適當放緩語速,保持柔和的語氣,參與者也會放緩自身動作。輔導人員還要注意面部表情的控制,通過協調演示做好示范。初始培訓時,民俗文化輔導人員需要將民俗文化分成若干環節,比如民族舞蹈的動作和站姿等,各個動作環節的銜接等。因此,在民俗文化培訓時,輔導人員要結合語言指導與實際動作演示,加深群眾對民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俗文化的培訓效果。
(三)豐富民俗文化活動形式
文化館是重要的社會活動場所,也是各種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地,文化館要豐富民俗文化活動的形式。通過攝影可以將各種活動開展的整個流程進行詳細記錄,從而更好地向群眾展示各種文化活動的內容,充分表達活動的主題和意義。文化館可以將拍攝的圖片呈現在群眾面前,再用文字對場面進行描述,利用互聯網等方式對相關的活動信息進行宣傳推廣。文化館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比如京劇、秦腔、文化知識宣講等,在為廣大群眾傳播民俗文化知識的同時,能提升其文化品位,陶冶其情操,也能有效減少和改善個別農村居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現象。這些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在為廣大群眾找到精神寄托的同時,也能有效拉近鄰里關系,促進居民和諧相處,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另外,相關文化部門也可聯合各居民委員會定期組織群眾舉辦書法、繪畫和歌唱大賽;在春節、元宵、端午等節日,組織群眾扭秧歌、包元宵、劃龍舟等。同時對社區一些有特長的文化愛好者或者民間藝人,鼓勵其組建文藝團體,將社區或者周圍發生的一些新鮮事編排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在各村進行巡回表演,以此激發居民參與娛樂活動的積極性,全面推動我國民族文化建設。
(四)融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
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要與當地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圍繞市場的特色產業。在特色產業中融入當地民俗文化,形成綠色產業鏈,逐漸形成自己的產業優勢。可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鼓勵農民創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旅游休閑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休閑旅游的內容之一就是鄉村旅游,鄉村憑借優美風光、獨特民俗文化及各類農副產品等受到游客的青睞,充分滿足了城鎮居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大部分鄉村旅游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除了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山地資源、生態資源、森林資源以及民俗民風資源等,發展區域特色旅游業。綠色資源與紅色資源的有效融合,能夠為游客提供特別的體驗。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需要研究各種資源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設計民俗文化主題活動的方式,為游客的游覽提供不同的民俗文化體驗。通過開展景區內的各種旅游主題活動吸引游客,向其宣傳主流的價值觀念,對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鄉村旅游資源的受眾特點,為游客提供游覽學習的機會。對于綠色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做好保護工作,避免過度開發,既要保證經濟效益,也應該充分考慮區域的生態效益。各地市的旅游管理部門需要重視實踐,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強群眾的民俗藝術文化互動體驗,發揮民俗文化的作用,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結語
總之,新時期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可以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將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相融合,使得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依托群眾文化,實現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這一文化藝術形式,進一步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范圍,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實現提高群眾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21(28):193-194.
[2]于洪英.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相關研究[J].大眾文藝,2020(12):11-12.
[3]侯麗娜.關于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4):78-79.
[4]扎西東知.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分析[J].傳媒論壇,2020,3(06):146.
[5]萬青松.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實踐思考[J].鴨綠江(下半月),2020(06):132.
作者:謝春華 單位:單縣園藝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