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傳承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及價值觀念等,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是幾千年來我國先民的智慧結晶。它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中發揮指引的作用,至今仍在我們血液中流淌。本次針對有關提升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進行研究、實踐,希望通過此次研究能夠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熱愛。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興趣
一.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現狀
1.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行為傾向。行為傾向并非行為本身,它是一種行為意圖,是建立在認知和情感基礎上的行動準備狀態。因此,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行為傾向更能體現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經過我們調查發現,參加中國的傳統節日仍然是大學生的主要選擇,中秋節、清明節和端午節是包括青年人在內的炎黃子孫揮之不去的節日情結;而圣誕節等西方較為流行的節日位居第二。
2.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在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中,大學生在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中,“繼承”排在第一位;還有就是通過各種媒介比如電視等,在“影視節目”方面,隨著“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精品電視欄目和一大批歷史題材劇目的出現,并以其淺顯易懂、直觀親切的形式,成為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第二位渠道;另外,“課堂學習”的選擇率也比較高。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對電腦網絡的有效性評價并不低,但實際上只有為數不多的的大學生通過該途徑接觸傳統文化。如何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普及率高等優勢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3.高校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調查吉林省內普遍采取的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對開展有關活動重拾古人過節傳統及利用報紙、電視、網絡、雜志等加大宣傳認同度最高,大學生也很認可各種商業促銷活動,認為這種方式是加大宣傳的一種好方法。當然,當代大學生對這些觀點也并非盲目認同,而是會經過思考有選擇的參加。
二.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性認知不足。雖然絕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繼承和傳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他們也愿意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只有極小部分的大學生了解并可以準確說出相關知識。
2.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知行脫離的現象。關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禮之道、中庸原則[1]、誠信問題、義利觀[2]和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等觀點大部分同學都了解,認為這些觀點既有助于調節人際關系也有利于提升個人素質。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卻存在道德自律性較差、社會公德意識淡薄、遇到困難容易退縮等問題。3.對常識性問題熟悉度不足。在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約10000名大學生中,僅有11%的同學對傳統文化非常喜愛,多達83%的同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覺一般,并沒有強烈的好惡,然而還有6%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應該摒棄。在課堂開始之前,對參與課堂的同學做了一個小測試,涵蓋傳統文化方方面面,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同學們對常識性問題掌握程度并不好,我們也針對測試結果對同學們展開了普及。
三.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淡漠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西方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這些新思想的涌入,對于正處于樹立三觀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影響巨大。以吉林省為例,西方節日在高校中盛行,深入人心,相反,傳統節日卻鮮少問津。
2.信息時代快餐文化深入人心。在信息時代,當代大學生對快餐文化認可度有多泛濫,對傳統文興趣就有多淡漠。快餐文化是一種靠數量取勝的,淺顯的碎片化信息,因其具有現代性,逐漸成為青少年熱衷的一種文化,伴隨不斷發展的經濟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比之下,傳統文化雖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卻因枯燥、門檻高、傳播方式不當等因素導致傳統文化內核慢慢弱化,地位受到嚴重影響。3.大學生課業繁重,就業壓力大。當代大學生課業負擔重,還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這讓他們不得不咋暫時告別本就有限的課外活動,全力以赴應對各種考試實習。在吉林省中以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為例,不少學生還要忙于課外兼職,積累工作經驗。即使參與課外活動,傳統文化也并非他們的首選。
四.有效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措施
1.利用網絡資源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中。進入到21世紀后,全世界進入到互聯網時代[3],互聯網的運用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傳播方式、思維方式。互聯網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媒介或是一個工具,而是能夠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的方式,一種網絡媒介場域、網絡社會空間和網絡文化生活方式。在使用互聯網的人群中,大學生更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的一類人,他們成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類??梢哉f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網絡平臺。但我們不能任由這一平臺陷入無序、混亂的狀態,在網絡上迅速搭建傳統文化的教育平臺,為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良好的條件。這些是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發展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舉,通過網絡資源可以閱覽到許多傳統文化的淵源、發展及其經歷。
2.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4],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延續,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中對人的內質影響極深的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史上,一直強調民族至上、國家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愛國主義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可貴的精華,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以誠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國人的道德信條和優良傳統,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規范之一。以誠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是一個人格必備之義,也是人際交往的必要條件。這些思想和原則,從傳統到現代,從理論到實踐,依然是個人處理與家人、他人、社會等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在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揚傳統思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提升高校教師的傳統文化理論素養。首先,高校要為教師理論素養的提升提供更多機會,多為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培訓活動,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高校還應在教師準入門檻上適當增加對教師人格修養的考核。其次,教師在理論素養的提升方面,一是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要創新,既要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又要以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為指導創新傳統文化內容的闡釋。最后,教師高尚的人格修養是一種塑造學生文化素養的隱性力量。
4.創新類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曾諄諄告誡青年學子:“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贝髮W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要求高校要創新活動形式,于實處著力,做到知行合一。高??梢詮囊韵氯齻€方面著手:一是利用科技搭建新媒體網絡平臺。結合學生的活動方式和興趣特點,拓展文化傳播空間,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等載體構建網格化教育平臺,實現傳統文化和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結合,促進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提升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開展全方位校園活動。以詩社、國學社等學生社團為載體和支撐,積極探索校園經典誦讀、詩詞大賽等形式,創新性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傳統節日習俗體驗等活動,構建載體多元、內容多樣、學做結合的全方位校園活動,強化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院內共有在校生11537人,本次究對象則集中在了校內學生人數的一半左右,通過宣傳與推廣,有73.5%的同學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引導對學習傳統文化有更深程度上的了解。有15%的同學從對傳統文化不重視、不感興趣逐漸對傳統文化有了學習的興趣。而我們在校內組建的關于如何培養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興趣的“六點半”課堂更是廣受在校師生的認可,許多同學在進入到“六點半”課堂后,既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擁有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我們的課堂以生動有趣為學習的主旨,通過課堂的共同學習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的智慧結晶,許多人看到了傳統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就對整個傳統文化呈現出一種摒棄的態度,看到了外來文化先進的一面,就全盤接受外來文化,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隨著思想的進步,要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使先民的智慧能夠更好的融入當今的社會中,煥發出更絢爛的光芒。大學生更應該積極探求傳統文化的精華,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牢牢把握住我們的根,才能在飛速的發展中不忘記來時的路。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3]郭齊勇.儒家倫理的當代意義[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6).
[4]卞程秀.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
作者:陳天紅 陳欣 王旭 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