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元智能理論下班級文化建設優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院校班級是提升院校建設內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機構。本文淺析了當前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境,探索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視域的班級文化建設優化路徑,并結合“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五育體系,實現豐富班級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體系,推動落實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內涵式發展,促進學生順應時代多元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多元智能理論;優化路徑
如今,新時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文化建設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更要擔負起新時代文化建設使命,要高度重視“大學精神”塑造,在辦學實踐過程造中不斷進行文化價值體系理念創新。班級文化建設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強培育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路徑。班級文化的建設要堅持以班級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班級文化建設為抓手,共同推動新時代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群體文化建設。
一、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學校側重團務建設,淡化班級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對班級學生干部培訓管理弱化、班級自我教育功能發揮不足、班級文化建設程度不夠等現狀,學生社團組織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側重于各級團組織的建設,而疏于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指導,對于班級活動設計組織、主題班會開展等工作的指導力不足及參與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級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多主體作用發揮乏力
第一,學生主體的主人翁意識、集體意識淡薄。大多數班級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班級管理和活動,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創造性,常有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態,共促班級文化建設的行為動力不足。第二,班主任主體的導向力不足。高職院校班主任往往是由專業教師擔任,他們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要進行大量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存在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責任意識淡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上班出勤的特殊性,無法完全發揮指導和管理作用,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失位”情況。第三,輔導員主體的領動作用不強。輔導員把精力幾乎都放在了學生班級的日常事務的管理上,缺乏對班級文化建設發展的指向、內涵和愿景等方面的綜合頂層設計。
(三)顯性文化缺失,班級文化認同感淡薄
班級顯性物質文化能夠讓每個人直接感受到的對于這個班級的直觀認識,比如各種墻壁文化、展示文化、班級衛生、以圖案形式展示的班風、班訓等。目前,高職院校班級都呈開放式管理,沒有固定的授課教室、自習場所,宿舍區也相對分散,班級無法打造固定的顯性文化。再者,大班授課教學模式下的專業混雜度高、座位流動性大,同班級學生接觸時間變少班級同化期和凝聚期形成過程存在較大阻力,學生對班級文化的概念、歸屬感、認同感逐漸淡化。
二、多元智能理論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智能的結構》(“FrameofMind”)中提出智能指個體在某種社會或者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洞察、辨認、分類事物的自然觀察能力;掌握并靈活運用語言的言語語言能力;理解、推理邏輯結果關系的數理邏輯能力;正確感受和表達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等視覺空間能力;感受、辨別、記憶、表達音樂的音樂韻律能力;協調、平衡、利用身體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身體運動能力;對他人表情、動作敏感及作出有效反應的人際溝通能力;認識、洞察、反省個體自身及運用知識引導決策并設定目標的自我認識能力。這些智能的多元基本性質代表它們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多元基本結構代表它們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當代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社會需要多元智能人才,這就要求教育需要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全面發展,讓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完善。
(二)多元智能理論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理念
1.彈性多元的人才觀
在現當代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多元文化影響之下,高職院校應樹立全面發展、彈性多元的人才觀。根據對學生八種多元智能結構方面的偏重不同,觀察分析學生可挖掘的優勢智能和可發展的弱勢智能。班主任引導培養班級學生的優勢智能,并幫助學生將優勢智能遷移到弱勢智能上去,促使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同時,班主任合理安排優勢智能突出的學生擔任相應的班委職務,使得班委職能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論下班級文化建設需求班主任以開放、客觀、多元的角度和心態看待班級每位學生,發掘潛藏智能優勢,有機結合“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促使學生多元化成長成才。
2.注重思辨的德育觀
目前,“00后”學生價值取向的選擇空間更加廣泛,體現在這些在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判斷事物標準更為多元化,對于看待問題的角度、判斷問題的標準也各有不同,且具備強烈的自我選擇意識,但由于身心發展特點的限制,他們對于問題的分析、判斷、抉擇等方面能力欠缺,極易導致他們在核心價值觀、行為方式、行動標準等方面的混亂和錯位。因此,要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科學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辨,懂得反思、自省、自主管理,在對外在事物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體驗、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剔除有害的價值取向,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理想信念與健康人格。
3.服務未來的職業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解決某一問題或生產及創造某種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且這一問題或產品在某種特定文化或環境中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因此,班級文化建設應關注學生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方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再者,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班級文化建設必須突出“職業”特點,立足于專業特色,強化職業文化教育功能。通過班級文化活動、職業化制度管理等方面措施,為班級學生樹立職業人角色意識,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以匹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正確職業價值觀。
4.多元多維的評價觀
多元智能理論顯示每個智能在不同問題情境下所發揮的作用不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必須對每個智能進行正確評估。班級文化建設的評價一方面應強調學生個體的多維評價,且對學生智能評價并不是為了優勝劣汰或是挑選人才,而是為了幫助學生發展個人智能。另一方面是對班級文化建設實施與效果的評價,包括班級文化開展形式多元、內容多元、主體多元、影響力多元的多維評價。
三、多元智能理論下的班級文化建設優化路徑
(一)落實五育并舉的多維育人觀
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樹立五育并舉的框架,貫徹班級課堂思政的德育要求,拓展班級學生參與社團發展的智育路徑,弘揚學生強健體魄、擁抱健康生活的體育精神,在積極塑造班級學生人格過程中滲透美育教育,探索班級為單位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發揚勞動教育精神。樹立以德揚善、以智啟真、以體強身、以美塑心、以勞立行的多維育人觀,促進班級同學全面發展。同時,激發班級學生自我建設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安排計劃、自主選擇路徑方法、正面應對困難挫折、勇于承擔責任與義務、自主養成集體意識、班級服務意識,促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服務“主人翁”的積極體驗,激發主動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管理中來,在實際活動中獲得班級認同感、集體歸屬感,落實班級五育并舉的教育新舉措。
(二)完善班級群體文化建設目標
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應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制定,且符合學生正確成才價值導向、精選建設目標內容、獲得學生支持認同的群體文化。選取適合班級專業學習、創新創業實踐、優秀時代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內容作為群體文化建設目標,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思想原則、行為準則、道德規范、集體主義價值觀。班級群體文化建設目標要立足于校本文化,落實現階段“五育并舉”提升育人功能,按照班級學生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有層次、深入性地開展五育工作,將思想引領、學風建設、社會實踐等各項班級工作進行整體性規劃,提高目標建設成效。通過班級內部活動設計、外部文化引進、受教育者階段性成長狀況、活動成效與影響力,改進優化最有效的班級群體文化建設目標內容。在建設目標實施執行方面,班主任要向班級學生干部傳授經驗方法,實時跟蹤指導,根據班級學生干部的個人特點進行不同的建設目標分工,充分發揮組織者優勢,通過細化目標、具體指導,增強領班管班能力,加強班級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有助于學生內在需要與班級群體文化建設目標實現相一致。
(三)打造注重思辨的“云班級”文化
如今,智能手機為主要網絡終端的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而新媒體的多元文化思想,特別是消極負面的文化傳播會消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將班級文化的“思政元素”以“隨風潛入夜”的方式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一方面不斷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通過建設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形成由點到面的班級聯絡網,開展線上主題班會、知識講座、文化交流活動、解答熱點問題,吸引班級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趨利避害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和班級文化建設工作。另一方面,重視動態監管,發揮學生干部網絡“意見領袖”作用,積極正面輿論導向,及時甄別、“屏蔽”有悖于班級文化建設的垃圾、有害信息。構建基層班級微思政教育體系,通過班級QQ群、微信、微博等網絡多媒體平臺宣傳思政教育素材,豐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渠道,通過班級網絡主題班會、以宿舍群為單位進行日常教育管理、個人社交軟件動態更新,將思想政治教育從面到點貫穿班級學生生活、學習、網絡活動,打牢思政教育根基,穩固班級網絡管理平臺,強化學生思辨意識能力。
(四)共建班級職業化文化環境
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持續滲透職業化文化,將職業化意識灌輸給班級學生,以“學生”和“職業人”雙重身份開展學習和職業規劃,將企業文化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團隊精神、敬業精神逐漸滲透到班級的班風、學風建設中來。通過模擬企業規章制度來制定班級班規,參照企業管理模式來設計班級獎懲考核機制,根據企業職業要求來制定班85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第35卷第6期總第316期級虛擬崗位制度,采用企業項目開展模式來進行班級活動策劃,將企業職業化精神內化為學生日常行為習慣、職業素養、就業勝任能力養成,培養學生的職業化競爭與合作意識,激發對專業和未來職業崗位的熱忱。基于班級專業特色,結合企業文化,共同開展主題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興趣和專業認知,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多元的職業發展方向,有助于學生初入職場時快速適應職場環境完成角色轉變,縮短就業磨合期,快速融入企業的文化。
(五)著力建設班級“特色文化宿舍”
宿舍文化是指以宿舍為主要空間所進行共同學習、生活、交往等活動而形成的人文環境。宿舍文化涉及宿舍成員的生活習慣、公共行為、價值準則、群體意識等方面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引導班級每個宿舍設計詳細的特色文化宿舍建設規劃藍圖,結合班風、學風、宿舍風氣建設特點制訂班級特色文化宿舍的活動計劃,共同營造樂思、樂學、樂善、樂創、樂業的高職院校育人環境,建立特色文化宿舍互助小組,如學習互助、技能考證互助、心理互助、就業互助、興趣特長互助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靈活組排的互助小組,更好地發展班級宿舍成員的個性和共性,共同打造學習型、黨員示范型、科技創新型、文體拓展型、愛心助困型、環保公益型特色宿舍。發揮好三層宿舍特色文化作用,引導學生維護宿舍外觀美化、設施布局、衛生狀況等表層特色文化;發揮宿舍成員優良的學習風氣、創新創業意識、生活制度、思想道德規范、行為習慣準則等中層特色文化;著重打造學生的思想意識、精神文明建設、心理素質、志愿服務、核心價值觀念等深層特色文化。
(六)形成全面的班級文化評價制度
結合素質文化教育學分制管理,建立班級學生個人成長檔案,成長檔案包含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社科活動、身心素質、能力素質四大模塊。四大模塊中包含了參加出勤、活動參與、主持策劃、獲獎表彰、玩手機、玩游戲等子項,并由加減分項組成。采用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將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身心狀態、日常行為、綜合素質能力等內容,通過出勤、課堂表現、活動參與、實習實訓、創新項目參與等方面展示。此外,通過相應的考核量表來評價班級文化建設成效,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考核評價指標可包含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等項目。在每個項目之下具體列舉相應的子項目,通過賦予分值或者加減分的形式進行量化考核。以精神文化建設項目為例,可設置以下子項目:(1)按照學校要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情況;(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3)開展主題安全教育系列活動;(4)班級學風建設、科技創新氛圍濃厚;(5)開展具有專業化、職業化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效果明顯。以采用量化考核與等級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教師測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為先進優秀班集體提供更有力的考核依據,并將班級文化建設考核納入班主任績效考核中。
四、結語
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創新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班級文化建設需要樹立彈性多元的人才觀,尊重班級學生的客觀差異,落實五育并舉的多維育人觀;樹立注重思辨的德育觀,建立正確成才價值導向、精選建設目標內容的群體文化,打造注重思政的“云班級”文化;樹立服務未來的職業觀,共建班級職業化文化環境,培養在校學生職業化意識和能力素養;依托班級“特色文化宿舍”,發展學生相互間的個性和共性文化;樹立多元多維的評價觀,包括對學生個體各方面表現和能力的多維評價以及對班級文化建設實施與效果的評價考核。
參考文獻:
[1]袁良.高校班級群體文化建設的優化路徑[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0):135-136.
[2]蔡秀麗.新時代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3):66-68.
[3]李占文.多元智能理論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科縱橫,2011,26(10):152-153.
[4]曾維靜,朱洪端,蔣敬.職業化視域下高職班級文化建設實踐研究———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為例[J].農家參謀,2020(7):228-229.
[5]毛浩杰,孫小清.加強高職院校班級管理構建班級特色文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7(1):61-62.
作者:薛紅波 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