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俗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旅融合的時代為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帶來重大契機。通過對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梳理與解構,理清民俗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診斷出關中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問題根源,針對地提出解決辦法。從而發揮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優勢,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產業新高地。實現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文化資源;文化產業;關中地區
一、何為民俗文化資源
民俗文化資源顧名思義,指的是公眾在民俗文化生產與生活中所創造及形成的各類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根據民俗學定義,主要由勞動生產類、生活類、社會組織類、節慶類、禮儀類、游藝類、傳說、文學、宗教與巫術以及婚喪嫁娶等部分組成。
二、關中民俗文化資源梳理
關中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主要體現在民間工藝、民間戲曲、民俗活動等方面。關中地區民間工藝絢麗多彩,如:關中剪紙、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馬勺、關中皮影。
三、民俗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關系
文化產業的開發,實質上是對各種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提升,彰顯其真正的價值,本質目的是為了利用文化資源進行創新。可見文化資源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民俗文化資源是文化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5千年中華文明的滄桑,關中民俗文化資源具備了文化產業開發的比較優勢,成為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之一。5民俗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是踐行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的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加強文化自信的新途徑,是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新方法。6我國自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后,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形式,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但對于有效的保護一些瀕臨絕跡的民俗文化卻顯得捉襟見肘。如果能在保護的前提下,將適合產業化發展的民俗文化資源篩選出來,進行合理有效開發,使其適應當地民俗環境,與社會、經濟、生態統一協調發展,形成相應的民俗文化產業體系,也不失為一條促進關中民俗文化創新型發展的便捷之徑。
四、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現狀
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關中民俗文化與經濟的密切聯系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為旅游式開發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來,業界人士一直在尋找文化和旅游的契合點,發現民俗文化旅游是其中的重要突破點之一。民俗文化旅游是關中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品牌經營如“西安年最中國”為代表的節慶活動模式,以回民街為代表的社區———歷史(傳統)街模式,黨家村7、袁家村、馬嵬驛的鄉村模式,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西安市民俗博物館等生態博物館模式,8白鹿原影視城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模式9-10等。二是民間工藝品開發型。民間工藝“民間工藝體現了公眾在勞動生活中的智慧,同時是當地生活環境與習俗的縮影,展現了人們的審美價值。”11關中民間工藝主流方向逐漸由實用型轉向了藝術欣賞和旅游紀念型,開發的比較成功的有鳳翔泥塑、12西秦刺繡、澄城刺繡、旬邑彩貼剪紙、鳳翔木板年畫等。13三是表演藝術商業化經營型。關中地區的傳統歌舞戲曲如華陰老腔、合陽木偶戲、秦腔、華縣皮影戲等是蘊涵在豐富的民俗事象中的藝術因子。通過組建藝術樂團、以商業化經營為手段,不斷將其搬上現代舞臺。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華陰老腔,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保護開發成功的案例,并走向中國春晚的舞臺,被視作與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14四為門票經濟型。創建民俗類博物館與民俗品展銷會,為民俗文化資源的展示搭建永久式與臨時性平臺,不僅滿足公眾對民俗文化體驗的需求,創辦者也獲得了經濟效益,實現生產性保護民俗文化資源。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贏得了巨大效益,民俗文化資源得到重視的同時存在資源浪費與過度開發的現象,甚至出現低俗化。例如,一些縣市在開發當地民俗文化資源時,未經科學的策劃規劃與論證就開始投資建設,造成開業時名噪一時而后不了了之,并且衍生了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坐地起價與黑導游泛濫,極不利于各地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千篇一律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以及極少有內容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產品推出,民俗品牌建設嚴重不足,等等。這些將經濟效益放在首位而忽視文化、社會、生態效益的做法,嚴重阻礙了關中民俗文化產業化高質量發展進程。
五、提升建議
1.產業化開發與搶救保護并重作者:單位:對于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應當堅持產業化開發與搶救保護并重,科學合理有效的利用關中民俗文化資源,對其進行分門別類,適合產業化發展的、滿足市場需求的關中民俗文化資源,要加以合理開發,使之適應市場發展。2.打造全產業鏈式關中民俗文化產業作者:單位:打造全產業鏈式的民俗文化產業在關中地區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務。在整合關中民俗文化資源之外,應當考慮關中民俗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理順產業鏈上下關系,堅持創意和內容為王,打造集關中民俗文化各類體驗與旅游觀光、文創開發等富有文旅高度融合意義的產業集群與產業園區,重點突出社會、文化、經濟、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3.攜手智能科技促進關中民俗文化創新發展作者:單位:當今新興科技層出不窮,如人工智能、5G、VR、AR、仿真技術等,他們促使各個產業革新式發展。開發關中民俗文化資源,必須實現民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4.實現關中民俗文化產業聯動發展作者:單位:隨著“西安年最中國”等民俗節慶活動的連續舉辦,西安市民俗文化消費逐漸增長,形成了西安市的新名片,成功塑造了西安市民俗文化的品牌形象。反觀關中其他市縣,民俗文化品牌遠遠不如西安市,甚至存在客流量被西安大量吸納的現象。要實現關中地區均衡聯動的發展,必然要在發展策略上有所調整。既然西安市已成為關中民俗文化產業的領軍者,應當考慮以“西安年最中國”為契機,結合四季、關中民俗節慶等,并實現時空的無縫對接,推出關中民俗文化系列產品,將客流導向關中各地區,實現關中民俗文化產業聯動發展。5.加強政府規制15關中民俗文化資源,一方面通過“申遺”得到保護,另一方面也存在過度商業化、城市化等現象。這是市場失靈的表現,需要政府規制關中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但關中地區涉及5個地級市,32個縣,政府職能和權力范圍有限,無法協調統一發展。應當在省一級層面上成立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立法、執法、釋法工作,對各級職能部門細致界定責權利。從而令關中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彰顯魅力,產業化發展能夠可持續高質量進行,并為其品牌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王磊 詹紹文 安耀祖 單位: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陜西省文化產業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