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措并舉對優秀文化傳承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恩施州有漢、土家、苗、侗等29個世居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少數民族學生占比達71.24%。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創造出了獨特的音樂舞蹈、文學藝術、民族建筑以及傳統技藝等文明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與習慣。近年來,恩施州各級教育部門以黨建為統領、以落實課程主渠道為主導、以活動展示為平臺,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發展。
以黨建為統領
少數民族文化是帶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中華文化。恩施州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實施學校黨組織全面覆蓋,推進學校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并成立州內民辦學校行業黨委,保證民辦學校的辦學方向,這些做法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堅持黨建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讓德育課堂更接地氣。民族文化氛圍的營造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恩施州的每一所學校始終堅持黨建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現民族大家庭的和與美。有的學校將土家吊腳樓的元素與校園建筑結合,有的學校將土家特色織錦西蘭卡普的圖案融入校徽、校服,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與學生的成長相伴隨,讓中小學生從小獲得多種少數民族文化的體驗,切身感受豐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景象,讓校園文化“活起來”,讓德育課堂更接地氣。堅持黨建引領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恩施州不僅有著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還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學校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走進校園。建始縣民族小學以“辦規范特色學校,育合格特長學生”為目標,致力于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力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營造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被評為湖北省“民族文化進校園”十佳示范學校。恩施市實驗小學開展“追尋紅色記憶,童心永遠向黨”紅色故事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聘請老軍人擔任“校外輔導員”,向青少年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播撒紅色種子。堅持黨建以文育人,讓學生愛上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恩施州的每一所學校,學校黨組織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資源,以文育人,用中華各民族共生共榮的印記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氛圍。校園中隨處可見土家族文化元素,文化墻上畫著土家族傳統舞蹈的彩繪,文化長廊里擺放著土家族傳統手工藝品,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并愛上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咸豐縣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到校園講課示范,讓非遺“活”起來。宣恩縣積極打造“一校一品”文化,開設滾龍連廂、八寶銅鈴舞、擺手舞等本土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傳承非遺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恩施清江外國語學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多個非遺社團,開設非遺選修課程,開展非遺教學,將民族傳統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學中。
以落實課程主渠道為主導
教育部提出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學科課程教材,不單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恩施州積極探索,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融入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推進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誦讀經典活動納入課程體系。恩施州將“雙讀”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和幼兒園常規保教活動,掀起誦讀傳統道德文化書籍熱潮,保證了課表有安排、早上有誦讀、課堂有講解,有效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頭腦,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感受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細、落小、落實。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學校積極將“朝讀經典”排入課表、引進課堂,在語文課、歷史課、道德與法治課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將戲曲、書法等融進校園。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形成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在語文課堂開講“國學”,帶領學生閱讀典籍,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在音、舞、美藝術課堂,開辦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課,引導學生熱愛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恩施市龍鳳初中聘請專任教師,開設以“唱山民歌,跳民族舞”為內容的“民族歌舞”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為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起到積極作用。常規教學管理中滲透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將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注重在學生生活點滴中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著好裝、走好路、上好課、健好身、掃好地、管好物、就好餐、睡好覺等。恩施市龍鳳初級中學德育案例《抓“十好”規范,育美麗學生》獲教育部表彰,被評為全國經典案例。在課間操里貫穿民族民間歌舞,可以說是恩施中小學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大亮點。恩施英才實驗學校將土家擺手舞改編為課間操,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土家人生產、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了解祖輩辛勤勞作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在校園活動中實現交融和滲透,融合了土家擺手舞、肉連響、蓮湘、銅鈴舞四種民族文化的藝術特色:既有擺手舞濃厚的地域舞蹈色彩,舞曲節奏鮮明,動作簡單易學;也有肉連響動作靈活多變、調子輕松明快和蓮湘給人以感情熾熱、活潑愉快的享受;更有銅鈴舞粗獷、瀟灑、古樸、詼諧的舞風。這是利川市清江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自編、自導的“校園民族操”,深受師生喜愛。
以活動展示為平臺
恩施州積極創新活動形式,注重活動特色,豐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熱情,營造了健康向上的傳統文化藝術氛圍。“兩節”為傳統民族文化進校園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藝術節”“體育節”是推動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是激發學生熱愛藝術、強身健體、勵志成才的重要平臺。各級各類學校依托“每天鍛煉一小時”,廣泛開展以民族文化為主的“大課間”活動,設置了跳繩、毽球、跳皮筋、抽陀螺等傳統體育項目,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體育活動的魅力。“我最喜歡跳繩,它不僅讓我回憶起童年的樂趣,還鍛煉了身體,了解了這些傳統項目的很多歷史。”一位剛參加完中考體育跳繩項目的學生說。“戲曲進校園”活動推動了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落地生根。自2016年活動啟動以來,恩施州始終堅持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植根傳統文化,傳承戲曲精粹。恩施市為各中小學校派去戲曲輔導員,充實專業教學力量。咸豐縣選取京劇、豫劇、黃梅戲、咸豐南劇等經典劇目名家唱段,制作成光盤,供學校在大課間、主題班會及課余時間播放,并利用音樂課、選修課開設戲曲課程,將《女兒寨》《土司夫人》等南劇引進中小學校課堂。來鳳縣“戲曲進校園”經驗在全省交流。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任務。恩施州各級各類學校將民族文化傳承融入教育教學中,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積極探索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貢獻力量。
作者:曹莉莉 陶妍 單位:恩施州電化教育教育技術裝備站 恩施州學校后勤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