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悄然發生變化,學生不再滿足于外國文學傳統的教學方式。因此,需要不斷地完善外國文學的教學進行改革,拓展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媒介的變化與更迭促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語言文字等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微博、微信、博客、電子郵箱、網絡電視、網絡文學等成為學生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傳統社會相比,新媒體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具有主動性、互動性、快捷性和超時空性。面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師如何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積極面對新媒體時代給教學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外國文學課程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一是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隨著我國高校實施2012版教學方案以來,外國文學的課時在不斷的縮減,再加上由于外國作家作品眾多,學生不容易記住,且作品篇幅長,學生很少閱讀文本。二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學生更愿意學習和理解本國的文學作品,接受與自己年齡跨度小的作家作品,對外國文學作家有排斥心理。三是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沒有創新。本身課程就難度大,知識體系龐雜,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缺少新意,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本身閱讀作品文本少,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知識傳授完,并且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顯得進退兩難。這就需要教師另辟蹊徑,尋找與學生交流機會,拓寬教學渠道,而新媒體的形式,恰恰可以彌補這種缺憾,在課外開拓多種途徑,如建立外國文學博客群、開設課程微信公眾號等。
二、外國文學教學對策
(一)拓寬教學內容
在新媒體時代,教學內容側重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且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和信息。無疑,這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挑戰,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拓展教材內容,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一是以教材內容為主,進行跨學科教學,挖掘外國文學的文化內涵。外國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其核心內容就是貫穿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學生之所以認為學習外國文學困難較多。是因為走進外國文學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中西異質文化的碰撞。那就需要教師多角度的進行講授,比如講授《簡愛》時可以結合學生們的閱讀經驗,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形式主義闡述西方“灰姑娘”的愛情故事,從文本角度講授《簡愛》與哥特式的小說傳統;用心理分析方法講授作者與《簡愛》的關系等,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理論意識和科研意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二是巧妙運用網絡影視資源,為外國文學教學提供形象而直觀的資料。外國文學不僅信息量大,理論性強,還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很多經典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因此,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影像資料,為現代化教學提供支持。在新媒體時代,文學與影視、游戲、動漫的結合成為一種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豐富的影視資源,把學生“召喚”到文本中來。如講授古希臘文學的荷馬史詩,我們預先設計問題,然后播放電影《特洛伊》(2004)與《奧德修斯與迷霧之島》(2008)的精彩片段,與《荷馬史詩》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影視作品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可以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觀看影片,并將文本和影片進行比較分析,以彌補教材知識和課堂學習的不足。三是引入比較意識,樹立比較文學的觀念,建立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的有機的內在聯系。比較文學所強調的“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把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能夠宏觀地把握世界文學的本質,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詩心”。如把“多余人”作為一種世界性文學現象來講授,從社會歷史與文化環境等方面比較俄國“多余人”、日本“多余人”與中國“多余人”的異同,探討“多余人”的悲劇成因、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四是引入前沿觀點,有爭議性的話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引入前沿觀點,并融入教師自己的評價,力求使課堂充滿思辨色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如講授中世紀文學時,很多教材的版本都把這一時期定義為漫長的黑暗的一千年,教師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將對中世紀的評價最前沿的觀點引入課堂,引發學生們的思考。
(二)探索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外國文學就必須走出教學方法的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實踐性。從教師這方面來說,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利用新媒體將課堂授課、討論交流、課外閱讀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新媒體不受時空的限制,師生可以雙向交流。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開設微博、課程的微信公眾號,在微博上可以設計板塊,根據學生在微博上的反饋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或者根據學生在學習中接受知識的難易程度進行有效溝通;也可以提前在微博上教授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去學習;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微博留言進行一對一指導,實現“私人訂制”的模式,有效的緩解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矛盾。二是增強實踐教學的效果,每學期可以舉行一次詩歌朗誦會或者是小型話劇演出,活動在教學初期就進行安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自由組合,朗誦的形式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適當的配上音樂。小型話劇需要學生們對作品的原著進行解讀,如《哈姆雷特》《李爾王》《達爾杜弗》等,從服裝、道具、語言、肢體動作等方面融入時代背景因素,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融入文本。經過實踐證明,這兩種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們閱讀原著,提高學習興趣。三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網絡信息化,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在新媒體時代,學生既可以通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與教師展開互動交流,又可以在國家精品課程網、蘆笛外國文學論壇等校外網站下載相關資料、進行專題討論,還可以通過外國文學網、文貝網等網站及時掌握學術界的最近動態。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上展開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網上互動式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局面,從而實現跨越時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協同學習。
三、結語
如何改革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始終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新媒體一方面為我們走出外國文學教學困境提供了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也對外國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當好課堂的組織者,還要當好網絡世界的導航者,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網絡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終生學習型的人。總之,我們要積極探索教學的新模式,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才能不斷改革和完善外國文學教學體系,實現新的超越。
作者:李曉玲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