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國時期外國文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韻律是指事物運動的一種均勻節律。這里的事物既包括客觀的實在,也包括語言、行為等非物質的對象。韻律在兒童文學的藝術世界里占有獨特而顯要的位置,這與兒童對韻律的天然敏感有關,也與兒童文學本身的藝術特性有關。兒童文學的韻律藝術不僅鮮明地體現在韻文體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也在一些散文體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一、童年和韻律
兒童對韻律的敏感既反映了深藏在他們身體中的一種個人性和集體性的審美本能,又代表了一種與童年安全感有關的秩序感。
(一)韻律感是一種本能
對韻律的敏感是人的天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一切社會活動,無不體現著這一古老的韻律本能。就連行走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也體現了人類肌肉運動的某種韻律性。在音樂、舞蹈、建筑、繪畫、文學等藝術樣式中,人類與生俱來的韻律感更獲得了充分的表現與傳達。這種人心中天然的韻律感,與我們身邊所有的生命現象、乃至我們周圍一切環境所表現出的內在韻律感有著深刻地聯系。四季輪轉、晝夜更替、草木枯榮、候鳥遷移,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似乎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某種節奏規律,我們人類正是置身于這樣一個巨大而無形的節律場之中。在把握這些韻律的過程中,人類也將自身融入到了這一韻律體中,比如,隨著日歷和鐘表的發明,我們人類也部分地成為了由年、月、日、時、分、秒的韻律來界定的一種文化生物。兒童的身體繼承了這種積淀在人類集體無意識深處的韻律感,他們身邊充滿韻律的生活則進一步強化著他們身體內的這一韻律原型。我們看到,韻律感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兒童的成長,它也表現為個體童年期的一種本能感覺。嬰兒還在胎兒時期就感受到母親有節奏的心跳,而嬰兒期出于本能的吮吸行為,也是一個富于節奏感的動作。實驗發現,如果對哭鬧的新生兒播放與母親心跳頻率相近的聲音,會使他們漸漸安靜下來。嬰兒也享受像搖籃那樣有節奏的搖晃運動。早期兒童發展的研究表明,嬰兒更容易注意到周圍環境中節奏分明的聲音。此外,兒童的游戲活動也體現了這種顯在的韻律感。童年時代的許多游戲本身就富于韻律性,像跳繩、踢毽、蕩秋千、打水漂、坐翹翹板等,都是講究節奏把握與配合的游戲。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這種游戲的韻律性又表現得格外明顯。童年期的韻律感中包含了原始和本能的審美成分,它有時外化為兒童的一種藝術本能。美國發展心理學家H•加登納在《藝術與人的發展》一書中寫道:“在制作領域,一個一歲的幼兒有時能獲得規則的節奏或制作出非常原始的繪畫,雖然那也許只是胡亂的練習而不能算作品,然而開始作畫的筆觸都是有節奏的;它使我們感到,與生俱來的熟練行為的運動成份從一開始便構成了原始的審美活動。”這一與韻律感有關的“原始的審美活動”,也是人的審美本性的一種表現。因此,兒童的韻律感既體現了兒童天然的一種心理和活動本能,也體現了他們固有的一種審美本能。
(二)韻律感與秩序感
童年期的韻律敏感又與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有關。韻律指向規律,規律則代表了一種可以預期和把握的秩序,這種秩序感可以帶來令孩子們感到愉悅的舒適感和滿足感。這一與韻律相關的秩序感,包含了一種對兒童來說至為重要的安全感。年幼的孩子對秩序有著格外的敏感,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有序的節律意味著身邊的世界正處在一種穩定、合適、安全的狀態中。因此,小孩子往往會不厭其煩地重復某些活動,以此來建立和鞏固一種廣義上的節奏規律。二、三歲的孩子特別喜歡這一類游戲:一個孩子爬到一張桌子下面,桌子上蓋著垂到地面的桌布。小伙伴們看著他爬進去之后就走出房間,然后再回來掀起桌布。當他們發現桌子底下的同伴時,就會高興得大聲叫嚷。這個游戲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他們依次說:“現在,我來藏。”然后爬到那張桌子底下。孩子們明明知道這是一個重復的行為,也知道該去哪里尋找躲藏起來的同伴,仍然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同樣的游戲程序。顯然,在這個游戲中,令他們感到興奮和快樂的并不只是“躲”和“找”的過程本身,更是通過有規律地重復的“躲”和“找”來確認生活的秩序,獲得安全的體驗。在這里,重復意味著節奏規律性的疊加和強化,這是幼兒韻律需要的表現之一。當一種行為或活動得到有規律的重復,從而形成一種可以預期的節奏時,它就成為了一個能夠帶來安全感的對象。因此,“一個年僅三歲的兒童可以連續50次地不斷重復同樣的活動”。同時,為孩子安排一種富于規律性的生活方式,也更有利于他們發展起健康的情緒和健全的人格。從韻律中產生的秩序感,也加強了對事物的控制感,它同樣是兒童格外需要的一種感覺。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幼兒在聽完一則故事之后,不斷要求成人反復講述這個故事,并且開始興奮地參與其中一些動作或情節的預測。在這里,重復的講述使原本陌生的故事越來越處在孩子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對于那些客觀上最缺乏控制事物的力量、主觀上又十分渴望獲得這一控制力的年幼兒童來說,它的意義顯然非比尋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適應生活中的隨機變化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但這一適應力的發展不是跳躍性的。對于年幼的孩子,我們應該讓他們在一種富于規律性的生活環境中,逐漸學會面對和適應那些不可控的變化。綜上所述,兒童期是一個從身體到心理都富于韻律敏感的發育時期。這一既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本能、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韻律感,在兒童文學的藝術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發揮。
二、兒童文學的語言韻律
兒童文學,尤其是讀者年齡段較低的幼兒文學,是一類十分重視語言韻律藝術的文學樣式,這種重視與兒童的韻律敏感有著必然的關聯。這一語言韻律藝術最為鮮明地體現在語音層面。
(一)韻文體兒童文學的語言韻律
在所有語言類作品中,富于韻律感的歌謠、故事等作品能夠迅速贏得兒童讀者的好感,并促進兒童對相應語言的學習和記憶。“押韻的文字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出生之前。在一項研究中,婦女在懷孕的最后3個月反復誦讀蘇斯博士的《戴高帽的貓》,結果嬰兒出生52小時后,可以從其他未押韻的書中分辨出蘇斯博士的韻文書。”[4]84有鑒于此,韻文類兒童文學作品在幼兒期的閱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這類作品既包括節律齊整的兒歌和短小簡單的兒童詩,也包括采用韻文體的故事、童話等。兒童文學作品中最易辨識也最為常見的聲韻特點無疑是押韻,而最典型地運用押韻手法的兒童文學體裁,則是兒歌。比如傳統童謠《老鼠嫁女》就有著整齊的歌行和規律的押韻。“轎”、“鬧”、“襖”、“帽”、“炮”、“貓”、“了”等開口韻韻腳,既造成了童謠鮮明的節律感,又渲染了“老鼠嫁女”的熱鬧氛圍。兒歌是以語音上的韻律為第一審美要素的兒童文學作品,其韻律特征體現在語言的各個方面,除了句末的押韻外,還包括句中語詞彼此配合構成的聲韻效果,以及對偶、排比、回環、重復等句式上的聲韻效果。傳統童謠中的繞口令、連鎖調、問答歌等,大多同時綜合了上述多種韻律手法,其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瑯瑯上口的音韻特點,使得年幼的兒童在理解這些歌謠的意義之前,就能先記住它的語言。除兒歌外,另一類鮮明地體現了兒童文學語言聲韻特點的體裁是兒童詩。相比于兒歌,兒童詩的聲韻藝術更為自由,其韻律感也更為舒展。例如薛衛民的兒童詩《房頂上的小樹》,采用隔句押韻的形式,它帶來了全詩聲韻上一種顯在的齊整感。但與此同時,晚清以后西方文學翻譯工作一直到民國時期才得到進一步推進,一系列著作才被廣為翻譯和出版,這一時期不僅開啟了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引發傳統和現代,西方和本土文化兩種形式的爭議。一、西方文論向東方推進民國時期西方文學作品主要包括小說、戲劇和詩歌,為新文學創作和生產起到一定借鑒作用,而文學創作話語規則也為新文學創作缺乏的理論提供一定指導。在中國,繼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后,西方文藝理論系統大趨勢更加規范化。最初是經過日本傳播和翻譯,歐美文論和俄蘇文論才在中國得到一定傳播和閱讀,民國建立十五年間,共有956部日文書被翻譯成漢文,民國時期對于日本文藝理論作品引進,非常熟悉就是章錫琛對于日本《新文學概論》的翻譯,本間久雄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論》等。歐美文論理論的翻譯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1905年《新民叢報》第3年連載的蔣智由翻譯的法國學者維朗的《維朗氏詩學論》,標志著中國開始系統翻譯西方文藝理論。在1933年郁達夫在《青年界》第4期發表了《英文文藝批評舉要》一文,第一次系統地介紹了文藝理論書目,為了能夠真正閱讀和研究歐美文藝理論,國人開始學習英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翻譯歐美文藝理論的還包括1929年翻譯的瑞恰斯的《科學與詩》,民國時期翻譯的歐美文藝理論有50部左右,歐美文藝理論著作的直接翻譯讓國人對于外國文學作品有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外國文藝理論基礎作用,也使得中國文學研究不僅有了全新的理論基礎,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本土的文學理論構建。
(二)、西方文論的翻譯趨向本土化
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僅就具體文學作品來說,雖然彼此存在一定文化差異,但是本土讀者還是能夠閱讀理解的,西方文學話語規則和理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存在一個巨大文化鴻溝,翻譯工作中存在一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通過一定的轉譯、改譯和編譯進行本土化解決。
1.翻譯中語言障礙問題會導致文本交流問題,盡管民國時期很多日本理論著作不斷完善,但是對于日本民族文學,還是需要對于歐美和蘇俄文藝理論進行一定借鑒工作,當時影響最大的專著就是《新文學概論》和《苦悶的象征》。但是由于文化交流匱乏和語言障礙導致翻譯工作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民國時期西方文藝理論翻譯必然會出現很多轉譯。
2.在對于西方文學作品翻譯中會出現節譯和改譯問題,因為東方和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翻譯也必然會出現差異化,導致很多翻譯家都選擇進行節譯和改譯,會將很多文學典故和例子進行刪除,這樣就會采取“取諸本國文學以代之”的做法,最主要是做到“意思對”。原著中的典型例子會翻譯承中文,也因為國人對于西方學術知之甚少,所以會根據本國材料進行翻譯。
3.新文學雜志和相關的出版社都對于文學創作進行一定研究工作,翻譯出版西方的文藝理論,縱觀民國時期新文學流派作家,可以對于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進行一定聯系,可以很好發揮自身優勢,《社會的文學批判》《文學進化論》《文學之近代研究》和《小說月報》等不斷連載歐美文學翻譯作品。
4.中國現代出版業主要分為商業和人文兩端,也就是中國現代文學不斷在商業和人文,閱讀和接受西方文論與翻譯中成長,并不是新文學那樣具有明顯的利益制衡方式,新文學的小說和詩歌都是不斷借鑒歐美文學理論思想發展,文學生產和寫作本身就存在一定文學話語規則,理論上是形而上存在性,也很難吸引大眾進行閱讀,最終導致文學消費出現一定層次問題。
結論:
眾多專業從事翻譯的雜志社和出版社都相互結盟,比如進行系統西方文學理論翻譯工作的人士和進行日語翻譯的文學理論著作學者,都憑借一定媒介,翻譯了很多西方文藝理論著作。后來還專門成立了商務印刷書館,專門進行外文翻譯工作,不僅翻譯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還翻譯很多西方文學理論著作,通過外語背景和留學經歷,這個優勢不斷發展了歐美文學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使得西方文藝理論不斷得到發展。
作者:張艷龍 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