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差異視角下英美文學翻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差異是影響英漢翻譯的重要因素。文章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西方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滲透,探討在英漢互譯中實施多元化的翻譯策略,為今后的文學翻譯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學翻譯;英美文學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
(一)風俗文化差異
風俗文化是各個國家的人民在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中世代相傳形成的,因此最能夠體現(xiàn)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中國文化中,“紅”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顏色,它象征著喜慶、吉祥,也蘊示著好事將近;而在西方,紅色僅僅只是一種顏色,并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再例如“老”在我國文化中,不僅僅具有“富有經(jīng)驗”“陳舊”“落后”的含義,還表示“老一輩”“老人家”的意思,表示了中國人對歷史文化的敬意和對前輩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異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字面上,語言的文化內涵也有明顯不同,若翻譯者不清楚寫作者所在國家的文化風俗,就很容易造成翻譯的錯誤。
(二)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是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人在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反映出的思維方式不同。例如,西方文化更注重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看重人們對事物的主觀分析和判斷,[1]更加重視他們自己得出的結論。而我國文化則是更推崇“中庸之道”,并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華文化認為一切事物的進行需要親力親為,每一項事物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世間萬物都具有可取之處。因此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間的思維文化差異會影響到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
(三)價值觀念差異
英美國家奉行自由、平等、博愛,個人主義是核心價值觀。而中國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群體文化,重在體現(xiàn)集體的利益和價值,也不允許將個人的價值置于集體的利益之上,崇尚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因此中國人往往更加顧全大局,會克制一己之欲而謀求整體價值,這種價值觀念樹立了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則崇尚個人主義,以個人為中心,這也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代表。
(四)非語言文化差異
人在講話中的表情、距離、姿態(tài)以及眼光等,都在人與人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中西各國人民使用的肢體語言具有較大差異,例如西方人見面時常會來一個熱情的擁抱,而我國好友見面只需相互之間握手即可。在中國,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眼睛一直盯住對方被視為不講禮貌,而在西方文化中,眼睛不看著對方則被認為是不講禮貌、不信任以及不專注。因此在翻譯中我們也不能夠忽視了這些差異。[2]
二、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滲透
羅馬和古希臘是西方文化的搖籃,而基督教思想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也已經(jīng)逐漸滲入到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中,并且以主要文學藝術的形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
(一)基督教思想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滲透
基督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妒ソ?jīng)》(TheBible)是西方人要遵循的法律標準和道德行為準則,其不僅是組成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且還對英美國家的語言文化影響深遠。《圣經(jīng)》內容十分廣泛,它以小說、歷史、詩歌、戲劇、書信等不同體裁,講述了不同主人公的困惑,以及他們內心朝圣和祈望的各種心路歷程。[3]《圣經(jīng)》中的典故和故事被許多英美文學作品借鑒。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圣經(jīng)》里面的人物和詞句,往往充實了作品內容和內涵,如彌爾頓的《三部曲》也是取自《圣經(jīng)》中的故事。如今《圣經(jīng)》中的典故在各國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引用,[4]但《圣經(jīng)》文化的翻譯很容易成為翻譯者的文化盲點,在整體上也容易造成理解困惑,如“Solomon(所羅門)”“Satan(撒旦)”等。若是翻譯者不諳熟《圣經(jīng)》,翻譯英美文學作品中含有宗教色彩的詞語就容易出問題。因此英美文學翻譯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還必須了解其主要傳承的文化信息,只有翻譯者在語言和文化上雙管齊下,才能夠在翻譯中準確的傳達作者的思想。
(二)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滲透
作為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者,英美文學作品中滲透著大量的希臘羅馬神話用語,因此我們要了解并翻譯西方文化,就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孕育地———古希臘和羅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其中的典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底蘊。許多英美文學作者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臘羅馬神話,如莎士比亞、哈代、霍桑、雪萊、喬伊斯等詩人、小說家以及戲劇作家,都采用了古希臘羅馬神話豐富作品的內容。很多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名、典故用語、名言都被吸收到英語當中。翻譯者若不能深入了解古希臘羅馬神話,對神話內容的翻譯容易出現(xiàn)偏差,導致不能夠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思想,不能達到翻譯的主要目的。因此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充分了解是準確翻譯英美文化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5]例如:“theWoodenhorseofTroy”表示潛伏的敵人,而“Pandora’sbox”則表示麻煩、災難和禍害的根源。若翻譯者不了解這些神話故事來源,則很難將翻譯工作進行下去。再如,在翻譯“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時,翻譯者就必須要了解“Achilles”是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的一個英雄人物,他的母親在他剛出生時握住了他的腳踵,身體其他部位都浸在了冥水河中,這樣他的身體除了腳踵部位外,其他部位都是銅墻鐵壁、刀槍不入的,但是最后他還是因為被敵人射中了腳踵而亡。因此在后來的翻譯中人們就把“Achilles’heel”來表示一個人的弱點,因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可翻譯為“致命弱點是害羞”。[6]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下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對策
如今很多英美文學譯本并沒有做到“信、達、雅”,作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和寫作意圖并沒有呈現(xiàn)出來,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底蘊也沒有被準確把握,翻譯不嚴謹,譯本質量不高,影響了中西方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因此,翻譯者應在充分把握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挖掘文化內涵,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運用恰當?shù)姆g技巧,確保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
(一)以歸化和異化作為翻譯出發(fā)點
在上世紀90年代,有美國學者提出:翻譯主要有異化和歸化兩種思維,主要目的是能夠讓讀者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盡量重合,讓讀者在閱讀作品的同時領會到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和用意,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意境。異化和歸化并不是相對立的雙面,它們之間相互承接,相互補充。翻譯者在翻譯英美作品時,要根據(jù)作品的內容和翻譯的需要來選擇異化或歸化進行翻譯,同時還要考慮到兩種方法的價值聯(lián)系。異化的主要翻譯手法是采用直譯、音譯和注釋等,而歸化則主要采用替換、省譯和解釋等方法。例如,在翻譯《德伯家的苔絲》時,張谷若先生為了更好的幫助讀者理解全文,他就采用了直譯的手法,并在原文下用腳注的方式說明了英國人民的生活喜好和風俗習慣,讓讀者在了解國家的情況下,再去閱讀課文理解作品。[7]選擇異化能夠增強讀者對原作品的理解,而選擇歸化則能夠提升翻譯作品的可讀性,加深讀者對其他國家風俗習慣的理解。無論是采用何種翻譯方式,翻譯者應以異化或歸化作為翻譯的出發(fā)點,根據(jù)作品需要,選取合適的翻譯手段。
(二)以讀者的反應作為翻譯落腳點
翻譯主要服務于兩國人民群眾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譯者應更注重讀者的感受,考慮譯文讀者的群體素質和接受能力。翻譯者應該將讀者反應和評價作為翻譯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在詳細了解兩個國家文化傳播和文化差異之后,再次反向觀察文學作品,從讀者的角度進行全面考慮,將作品想表達的含義盡量使用本國語言表達出來。在翻譯中若遇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況,翻譯者需要綜合使用隱喻、異化、歸化等多種方式,避免出現(xiàn)語言生硬等現(xiàn)象。在作品中若涉及到國家文化習俗的內容,則應該在相應的地方標注出來,詳細了解中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8]總的來說,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不僅影響了各國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理念,還影響了我國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水平。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要求翻譯者有扎實的語言翻譯功底,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把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內容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每一次成功的英美文學翻譯都是一次有效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學習,翻譯者對西方文化越理解,翻譯出來的作品質量會更好,也更能有效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潔.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與中西文化差異的關聯(lián)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6,(5).
[2]汪婧.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培養(yǎng)策略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7,(5).
[3]高小慧.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6).
[4]蔣興君.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6).
作者:汪婧 單位:安慶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