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經濟、政治的發展,離不開農村文化的支撐。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農村文化建設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檔次,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文化;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和諧社會;鄉風文明
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經濟發展是根本,文化建設則是精髓。我國正處在加快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相對于社會的高速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則顯得非常滯后,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繼往開來的事業,大力進行農村文化建設,無疑會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狹義地講,農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村落共同體中形成的以農民為載體的文化。它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觀念以及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認知方式、價值觀念、人生追求、情感狀態等深層次心理結構。它表達的是農民的心靈世界、人格特點及其文明開化程度。農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它一旦形成,即通過社會化一代代傳承下來,從而制約著每個人。農村文化又是動態演進的,隨著歷史時代,社會實踐的發展,農村文化也會逐步發生變異。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
(一)農村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農村文化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為廣大農民提供日益豐富的精神食糧,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表達和諧社會的理想,宣傳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使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廣大農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認同我國廣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二)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將會有效地推動
小康社會的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尤其是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利用鄉村文化優勢改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把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生產資本。這既可以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也會推動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是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鄉土性、自然性、純真性、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等特點。而且知識含量高、吸附就業能力強,符合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科學理念。在國家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農村文化產業也面臨著多樣化的發展機遇和路徑選擇,根據產業形態大致可以分為鄉村文化旅游業、鄉村生態觀光業、鄉村風情演藝業、鄉村特色文化產品加工業等。農村文化產業具備相當的“關聯效應”,對整個農村經濟系統中其他產業部門有正相關的波及和影響,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有效帶動和推動當地旅游、餐飲、賓館、房地產、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有效保護民間傳統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農民群眾的精神食糧,農村擁有非常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很多都是經過千百年歷史文化的沉淀,適合農民的需求,是農民不可缺少的精神產品。像甘肅省的皮影、山東高密的剪紙、捏老虎、撲灰年畫等,在新的歷史時期會煥發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隨著城鄉二元結構被逐漸打破,很多的民間文化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農村文化建設可以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化。
(四)農村文化建設對社會風氣具有凈化作用
優秀的文化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促使人們奮發上進;低級落后的文化則會腐蝕人的靈魂,阻礙社會文明的進步。通過農村的文化建設,可以弘揚正氣凝聚人心倡導良好的社會心態,營造融洽和諧、團結互助的氛圍,形成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社會風氣和民主、平等、法治、科學、誠信的社會環境,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
二、當前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在黨和政府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要看到,當前我國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倫理道德觀念蛻變,善惡標準迷失
“包產到戶”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在一定階段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農村基層組織弱化、封建迷信活動勢力有所抬頭等問題。為了追求金錢和利益,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出現道德迷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不清。道德失范,社會正義感弱化,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弄虛作假,見利忘義。1家庭倫理道德失范社會轉型期,一些青年農民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響,沒有了家庭責任感,婚外情、婚外戀現象明顯增多,在夫妻關系中,情感與義務的矛盾加劇,離婚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家庭暴力非常普遍;同時由于30多年計劃生育的實施,導致“四對一”家庭普遍出現,四個老人照顧一個孫子或者孫女,孩子的需求在第一時間被滿足,溺愛孩子現象非常嚴重,導致下一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知道感恩,爺孫出現了錯位的現象。但同時,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失去了它的約束力,孝敬老人這個被視作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道德底線也被徹底打破,冷淡甚至遺棄老人現象也很普遍,在受訪的人群中普遍的認為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在實際生活中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兄妹之間因為贍養老人或者爭奪遺產反目成仇,棍棒相加,甚至鬧出人命。所有這些現象不像過去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德的制約。2傳統的義利觀念淡化中國是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國度,但轉型期傳統文化的弱化,導致很多社會成員“利”字當頭,“義”不再是生活的首位。“重利忘義”在農村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農民認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最大區別就是“不講誠信”,是“騙子經濟”,賣肉的向肉里注水,種菜的菜農不吃自己種的菜,山東高密河崖鎮的毒韭菜運往青島銷售,后來查到農藥嚴重超標,就是鮮活的例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已經成為過去的代名詞。
(二)集體主義被淡化,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抬頭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基本上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農民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很少有集體主義的觀念。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農民的集體主義觀念得到了強化,尤其是20世紀50—70年代期間,盡管新中國一窮二白,但廣大農民卻在黨的號召之下,修建了86000多個水庫,為農業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現在很多農民在西方文化的糟粕的影響之下,集體主義觀念極度淡化,甚至不理解。對個性的張揚放在第一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不重視自己的社會價值,甚至在必要的時刻會犧牲他人包括自己家人利益。
(三)部分農村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農民的主體地位被弱化
1文化產品的制造脫離農村的實際當前,許多小說、電視、電影、廣播節目的制作者、生產者,他們的眼光主要放在都市生活中,沒有深入了解農村,不熟悉農村、不了解農民,在書齋里創作出的作品,缺乏鄉土氣息,距離農民的生活的太遙遠,難以引起農民的共鳴。雖然現在看起來娛樂節目非常豐富,但農民的文化需求卻得不到滿足。2基層政府決策與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漸行漸遠一直以來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決策程序,不是根據農民的實際文化需求來決定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而是根據地方政府部門的“政績”和“利益”需要來作出決策,從而導致農民的文化建設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文化需求。從而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很多農民感覺自己處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邊緣地位而非中心地位。部分農民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觸。
(四)低俗娛樂文化充斥著廣大的農村市場
娛樂文化對于緩解人的精神壓力,滿足社會需求有積極作用,但是,一些娛樂文化卻走入了低俗化的誤區,到了人們無法容忍的程度。黃色的、淫穢的、暴力的情節充斥在一些藝術表演和文學作品之中。過多的戲說、搞笑導致歷史人物被歪曲,歷史事件被篡改。久而久之,它們會誤導大眾把戲說了的歷史當成了真實的歷史,時間長了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惡果。低俗文化已成為人們精神萎靡不振、缺乏理想信仰的催化劑,如果任其泛濫,就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危及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保證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每個國家、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表達國家意愿與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這就是主流文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思想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全人類精神文明的偉大成果,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農村文化以弘揚時代和國家主旋律為己任,是黨的理想的體現。它的使命是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揚棄傳統文化,堅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十分必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農村傳統文化充滿無窮魅力,對我國當前的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本質上來講,中國農村傳統文化倡導的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勤勞勇敢、勤儉節約對于穩定社會關系,推動國家的進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通過對農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同時賦予新的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它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尚品德和優良的品質,包含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目標的精神形態。大力弘揚和傳統中國紅色文化,對于我國當前的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改造農村愚昧落后的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當前農村出現的傳統的價值體系被打破,愚昧落后的文化占據主要市場,致使整個農村社會規范失序。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地改造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弊端,促進鄉村文明的建設。這就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文化活動,確立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在開展健康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讓農民積極參與其中,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并讓他們主動遠離落后的文化圈。進一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認真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他們自覺地成為文化活動的載體,豐富農村文化活動的樣式,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防.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8):62-63.
[3]閆海軍.崖邊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王家新,黃永林,吳國生,等.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戰略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01-111.
[5]盛淑英.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綏化學院學報,2014(6):26-28.
[6]李瑞華.鄧小平和諧文化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7]楊娟.鄧小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D].湘潭:湘潭大學,2004.
[8]聞敏玲.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丁輝 單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政治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