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原經濟區會計誠信文化建設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原經濟區橫空出世,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大中原”的家,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獨立于中國經濟版圖。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中原經濟區建設為會計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信用確立是經濟發展的一項前提,而會計是維持信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工具。會計誠信是一項基本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是誠信理念在會計行為活動中的滲透,是會計職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先進文化的體現。
一、會計誠信的現狀
目前,我國會計誠信的狀況并不令人滿意,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時有發生,從北京“長城事件”、海南“瓊民源”到“藍田股份”及廣東國際信托公司被關閉等事件可以看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問題普遍存在。導致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增多、會計誠信狀況與先進文化的要求相距甚遠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切都是圍繞著“人”進行的。會計人員在做賬或查賬時,就會有意無意地站在有利于個體或局部利益的角度,中庸之道根深蒂固。正如同志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所列舉的:“因為是熟人、同鄉、同學、知心朋友、親愛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對,也不同他們作原則上的爭論,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親熱。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頓,不作徹底解決,保持一團和氣。”在審查有關會計賬務時,對出現的錯誤知情不報或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單位領導做假賬行為視而不見。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的浮夸風和“”中實用主義、顛倒黑白、弄虛作假思潮極大地沖擊了會計的執業環境,而且這種負面影響至今仍未消除。在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出現扭曲,經濟生活中的欺騙、失信現象漸漸向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包括會計領域蔓延。多數會計人員往往在傳統文化的引導和個人自身利益的驅動下選擇后者。
(三)制度建設的滯后
公司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不能完全避免,而且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不完善,對會計失信的處罰較輕。直到1996年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才明確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條款。1999年頒布的《會計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但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總體上仍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會計法》對違法會計行為的制約,缺乏強制性和操作性,不僅客觀上不利于制約違法會計行為的滋生蔓延,也使會計人員抵制違法會計行為時,缺乏法律保障。
二、會計誠信文化建設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中原經濟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各項工作來共同支撐,需要統籌各方力量來共同推進。區域經濟學認為,通過合理配置區域內有限資源,可以實現區域內自生性要素、再生性要素、牽動性要素和制動性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與經濟有著密切關系的會計專業,受到的影響會很大,會計誠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支撐,需構建十大支撐體系: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支撐體系,構建統籌城鄉的新型城鎮化支撐體系,構建引領發展的區域自主創新支撐體系,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支撐體系,構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開發支撐體系,構建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支撐體系,構建內外互動的開放型經濟支撐體系,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支撐體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支撐體系。從以上十項戰略支撐體系可以看出,無論是現代產業中的農業、制造業、新興產業、服務業,還是資源環境支撐體系中的加強生態建設、強化資源節約和管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財務工作的支撐。
三、按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建設會計誠信文化
(一)重視會計誠信文化培育,凈化會計執業環境
重視傳統文化與會計制度的協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吸收到會計制度的建設中,融入到會計誠信文化的培育中。同時,凈化會計執業環境還需要全社會認真貫徹落實《會計法》,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要嚴格履行“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在會計上徹底杜絕行政干預,還會計人員一個“寬松”的工作空間。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嚴格按會計程序處理業務,認真對待道德風險,堅決抵制有損于會計誠信的外部影響;需要依靠社會公眾道德水準的提高和各行各業誠信建設的加強,促進和監督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
(二)企業高層管理者要做誠信守諾的榜樣
高層管理者的地位和職權決定了其言行對于企業組織誠信文化建立的重要性。所以企業高層管理者要多向下級宣講誠信理念,并且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誠信守諾的典范。美國大器晚成的女企業家瑪麗•凱阿什說:“我認為最好小心謹慎,不能兌現的諾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有通過企業管理高層的言行對企業員工的潛在影響,企業誠信文化才可建立起來。
(三)注重會計誠信制度建設,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要使誠信盡可能地成為一種可操作的規范,就要通過法律建設,硬化誠信的約束力,增加守信行為的收益,加大失信行為的成本,使其不再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行為。為此,首先,必須完善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進行修改、完善,以提高法規自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其次,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實現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再次,要盡快建立起全方位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對單位和個人建立信用檔案,對有關信用關系進行嚴格管理。最后,構建信用網絡平臺,實現信用信息的有償共享,使信用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四)在企業內部大力表彰誠信行為,樹立誠信榜樣
企業誠信文化是抽象的,而誠信榜樣是具體的、生動形象的。在企業內部大力表彰誠信行為,樹立誠信榜樣,通過誠信榜樣使誠信文化具體化、形象化,看得見、摸得著,這樣可以起到良好的宣傳和帶動作用。此外,企業可以開展領導和員工共同參加的各種誠信活動,形成企業誠信文化。如長虹公司的倪潤峰親自率領員工回訪用戶,向顧客和企業員工傳遞長虹“對用戶負責到底”的信念;日本的松下公司有一條規定:公司總經理每年必須參加三次公司為顧客組織的向松下公司產品挑毛病的誠信活動,以向公司員工傳遞企業的誠信文化。
(五)加強會計誠信教育,發展先進文化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黃正泉先生在其《心理文化現象學》一書中認為“人之為人”是文化使然。文化是通過后天教育獲得的。誠信文化的建設也需要通過教育,使之成為人們普遍接受并認真遵行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會計人員誠信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還要依靠社會教育來強化。在會計誠信教育中,首先,應開設相關法律、法規課程,讓會計人員樹立法律意識,強化法制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其次,要加強會計人員的道德倫理修養教育,引導會計人員正確處理公與私、個人與集體、奉獻與索取之間的關系。最后,要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應從其求學時期就開始,在上崗前后的繼續教育中繼續進行誠信教育。通過教育培訓直接向員工傳達灌輸誠信思想,促進誠信文化的建立。
作者:白彥平 單位:河南省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