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下鄉與新農村文化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1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建設性的作用,保障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穩定進行
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覺悟,為他們增強自身技能和本領提供精神保證和智力支持。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朝陽產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農村發展經濟、農民增產、增收,生活總體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徑。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物質水平和生活質量,更為農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務,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
1.2新農村文化建設對推動農村鄉風文明舉足輕重
鄉風文明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求農民要有與時俱進的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規范、道德思想等。新農村文化建設為鄉風文明提供了一個優雅舒適的文化生長環境,有利于農民轉變農村人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各種承載著優秀文化精髓的文藝活動熏陶了民眾,使他們團結友愛、誠信互助、勤儉持家;純化了鄉風,使鄉風朝著和諧、健康的方向前進。
1.3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
新型的農民應具備有文化、有紀律、懂技術,能經營等條件,這是提升農民整體素質的必經之路。同樣,培養新型的農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培養新型的農民旨在培養農民用雙手去創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質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民是否順利創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質農民,相應地,新型的農民為打造新農村文化風貌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1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
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應該是一種靈活多變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質或精神的方式制約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觀念,潛移默化地將文化精髓烙進人們的內心深處,并使農民將這種文化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但由于一部分農村的文化水平始終處于滯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農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風俗中重復著古板的形式,沒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文化下鄉為農村陳舊的文化內涵諸如新鮮的血液,但單純的文化下鄉并不能徹底改變農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現象,這還要求農村的文化部門針對本村文化的特征,對原文化進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式的改進,引進新鮮的文化信息與文化生活方式,讓文化留鄉。文化下鄉移風易俗目的的實現,有利于農村文藝人才的培養,文化留鄉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強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興建,針對文化留鄉舉辦一定的文化活動,鼓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中來,激發農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根據農民的文化需求使先進文化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民。
2.2促進農村題材文學的創作
新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下鄉的推動,加強農村文學作品的創作是文化下鄉的一種有效形式,同時也是宣傳農村文化,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大部分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旨在傳播和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精神,將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逐一展露,這些文學作品往往傳遞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農民的愿望,并積極化解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矛盾,旗幟鮮明的反對和批判農村中的歪風邪氣,對純正鄉風、建立良好的農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強對農村文學體裁內容的轉換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應多創作反映農村開拓進取、發展繁榮的文學作品。從文學作品反映的主題來看,要多創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農”主題的文學作品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推動農村環境文學創作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此來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2.3注重民族風俗與文化多元化相結合
農民群眾精神需求的滿足,不僅要靠各地域民族風俗文化,同樣也需要多種多樣“下鄉”的新型文化,二者雙管齊下,方能達到農民對文化的需求。作為民族的美學紀念碑的文學藝術,它形象地傳遞了特定民族和時代的文學、文化精神,它是個人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豐富實踐性及理性思考價值的文學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覆蓋性較廣的文化潮流,它憑借自身獨具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社會文對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新農村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更要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發展繁榮的局面。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多元文化形式包裹民族風俗,。攜手共進的文化發展原則,盡力在文化建設中展現自身獨有的特色文化與精神風貌,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對文化發展戰略進行改進。農村文學題材的創作,更要注重民族風俗與文化多元化相結合的文化發展方式,努力承擔時代和歷史賦予的文化建設使命,為新農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劉春妹 單位:夏津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