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堅持發展為本,打造學習型的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教師精神力量的核心,也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建設以教師為本的教師文化,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加強校本教研
1、建立理論學習制度。組織教師定期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觀看優質課件,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理論素養,學會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學問題。
2、建立自我反思、研討制度。每個月要求教師撰寫一篇反思材料,利用每周一周會時間,通過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日記、教育教學故事、典型教學案例、案例評析等,與全體教師分享,不斷強化教師自我反思的行為,同時每月組織教師進行一次綜合能力水平測試,讓教師在反思和研討中實現專業成長。
3、建立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制度。積極開展形式新穎、實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每學期每位民族教師與一名漢族教師結成“一助一”幫扶對子,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臺。確定集體備課制度、結對互助制度等,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切磋。確定教師外出學習與交流制度,除了派教師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和教學觀摩外,學校還加強兄弟團場學校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等。
(二)創設教師發展空間
開展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通過“一助一”幫扶活動,“學科專題培訓”等活動幫助民族教師、青年教師成長;規定每一位教師每學期閱讀1—2份與教學相關的專業雜志,讀1—2本教學專著,寫一篇讀書筆記;建立現代教育信息庫,廣泛收集國內特級教師課堂教學錄像、輔導報告,定期組織教師觀看并培訓教師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能;學校經常安排教師外出接受培訓、到兄弟團場學校聽課,為打造學習型教師隊伍搭建寬闊的學習平臺。
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健康、快樂、和諧的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建設要堅持育人為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是建設良好的學風,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
1、正確定位學生文化。把學生文化定位在為“健康、快樂、和諧、創新”。營造“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努力的方向,時時有成功的喜悅”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學生和校園文化共同成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成為學校的主人。
2、積極營造氛圍,給學生提供學習場所。每個班開設圖書角,配備豐富的課外書籍,每周滿足兩節課的閱讀時間,并不定時的開展講故事活動;寒暑假,定期開放學校閱覽室,以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啟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讀書活動,通過看書、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行為習慣中彰顯學生的文明素質。
3、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例如“三德教育月”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連隊為職工群眾清理垃圾;“五四”青年節,組織團員青年走進連隊孤寡老人,為老人打掃房間、清洗被褥;兒童節,同學們自編自導節目;科技制作周讓同學們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體驗成功后的喜悅。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體驗自主與合作,在德育養成中完善健全人格,在社會實踐中倡導自主創新,在過程評價中得到不斷強化。
4、心理輔導的大力開展。為了讓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能落到實處,建立了“知心姐姐信箱”板塊,指定了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知心姐姐”,讓學生能無所顧忌的說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困惑,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充分利用已有文化設施,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1、充分發揮宣傳媒體的功能作用,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發揮廣播、櫥窗、黑板報等宣傳工具的作用,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是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重視發揮宣傳媒體的教育優勢,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主旋律。學校廣播室每天廣播時間達2小時15分,每天除了定時播報國家時事新聞,宣傳學校好人好事外,還根據學生年齡和興趣特點,在不同時段設計如“學習民、漢語言”、《幽默故事》、《生活常識》、“環保知識”、法律條文、勵志小故事及人文科學等不同的廣播板塊,大大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櫥窗內、黑板報上顯現著學生的手抄報,有關低碳環保、預防艾滋病、禁毒知識等宣傳材料等,構筑了保護環境、保護自己、珍惜資源的良好校園育人氛圍。
2、開展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全面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充分利用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全面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是學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為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特長、活躍校園文化,我們在校內成立了美術、音樂、科技制作、體育等4個課外活動小組,參加的學生達100余人,并通過定人、定責、定經費、定地點的方式加以落實。為了使各項活動得到扎實開展,學校把課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素質培養的方式、學生不能可參加可不參加,負責教師也不能可上可不上,其管理納入學校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四、優化環境,建設和諧的顯性文化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陶冶學生情操、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石,它不僅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師生保持飽滿、樂觀向上的心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我們堅持每天早晚兩掃制度,每年年初我們都會種植新的樹苗和花圃,對校園環境進行新一輪的美化、凈化和綠化。每個班級一年四季始終保持20盆盆花,讓學生在清新、優美、充滿生機的教室里接受文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強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突出了環境與人的完美結合。
2、強化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了良好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張貼、懸掛標語、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學校的教學樓前顯現校風、教風、學風的標語,每個班級都有各自的班訓、班規,校園內各種樹木都有相關介紹。
3、建設“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處景點都能育人”的教育思路,學校開辟了文化長廊,以德育滲透為主題,開辟班級論壇,為學生和班級提供一個定期展示書畫、文學等作品的平臺,長廊里還布滿了學校“三好學生”、獲獎學生、優秀班干部及優秀教師等人的照片和感人事跡。設立特色展板,老師們積極參與“自傳格言”,全校共收集150余條。從中走過,讓人感受到了爭先創優濃厚的學風和積極進取的教風。
4、校園建設彰顯亮點。操場上“中國地圖”的設計,無疑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也為德育教育提供了場所。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進行思品、地理的學習,使孩子們對祖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總之,校園文化是師生在特定環境中創造的一種各具特色的人文氛圍,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研究的重要課題,需要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相互配合,大家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校園文化建設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作者:張敏 單位:新疆阿拉爾十一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