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俗文化建設在移民脫貧致富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在,移民民俗文化作用及作用發揮被關注,也在逐步發揮作用,但仍需沉下身子仔細研究。一定要樹立、秉承“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深入、細致、準確地分析、把握移民生產生活及發展各種問題、矛盾所反映出來的民俗文化的本質,充分考慮移民的民俗習慣、心理,在解決好移民脫貧、致富乃至鄉村振興方面下力氣、做文章,本文探討民俗文化建設在其中的作用基礎上,重點關注實現路徑。
關鍵詞:民俗文化;鄉村振興;文化建設
一、引言
當前,寧夏也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脫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期、決勝期。脫貧致富,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不僅僅包含富足的經濟、美好生活、社會的和諧,還要有民俗文化尤其是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揚。
二、民俗文化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作用
文化構成一個地區的鮮明特色,文化軟實力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究其實質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行為規則,具有觀照民眾生存需要和集體心理的特點。作為重要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是文化最為核心、本質的內在,是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穩定感的“魂”,也是基礎。建設好民俗文化,能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目前,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是,思想文化觀念的落后是制約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發展改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總是快于非物質文化變遷。而在非物質文化變遷中,首先出現的往往是制度變遷,其次是風俗、民德變遷,最后才是文化價值觀念的變遷”1。調查發現,移民通過搬遷,物質民俗即居住環境、建筑等客觀條件已獲得極大改善,但不同移民面對新環境,其文化適應、調適程度呈現出較大差異:搬遷時的年齡越小、在現居地居住的時間越長,適應的越好;搬遷時年紀越大、在現居地居住的時間越短,適應新生活的難度就越大2。這種適應,主要表現為文化適應、民俗文化適應。而在致富過程中,文化價值觀念的作用更為重要。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也早已開始關注思想扶貧、文化價值觀念扶貧,主要是通過建設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大院,開展基層群眾文藝會演、送戲下鄉,組建民間文藝團隊等一系列措施,幫助移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使移民提升思想文化觀念。但筆者認為還遠遠不夠,還要繼續沉下身子,仔細研究并因地制宜地探索、研究發展民俗旅游、節慶民俗,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資源、技能資源等,才能借助民俗文化構建更好更穩的美好生活。
三、民俗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更好地開展生產、生活過程中,民俗文化建設面臨一些現實的問題和困難。
(一)政府居于主導地位在我國,政府主導能夠堅決貫徹“一盤棋”思想,以強有力的、積極的組織從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對扶貧工作尤其是文化扶貧予以持續的支持、開展。目前,中央、寧夏相應的文化支持項目、資金非常豐富。寧夏也通過大力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等扎實推進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各級政府尤其是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在脫貧過程中發揮了主要引導和支持、組織等作用,但也容易出現“一刀切”的問題,針對性和地域特色相對不明顯。而實際上,民俗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呈現多樣化、差異性特點。民俗文化的千變萬化,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們認真分析本地區本地域的民俗文化現實,在具體工作中精準辨別哪些能夠大力發揚,哪些需要加以改進乃至揚棄。
(二)移民對移民生活適應程度不同貧困文化主要指窮人由于長期生活在貧窮之下,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體系等。貧困文化具有遺傳的特性,構成一種具有持久傳承能力的社會現象3。調研發現,移民的適應程度決定著他們移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移民的移民生活,不僅僅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也不僅僅是生活觀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社會規范、典章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發生改變。這就要求他們在適應新的物質基礎上,更要與自身長期以來所接受、傳承的民俗文化“基因”進行積極而非消極的“抗爭”,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移民”“重生”。移民能不能積極調適自身所攜帶的制度文化并和當地的民俗文化相結合以及怎樣利用已有知識包括民俗文化知識及技能適應乃至創造新的生活,極大地考驗著他們的智慧。目前,本地扶貧工作實踐多以產業帶動,以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形成一套自己的規則。新建村落由熟人社會變為半熟人社會,農民已經不再局限于土地而更多地接觸城市生活,由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更多嵌入納入同事、鄰里關系,關系發生變化。同時,現代社會文明、網絡的興盛和普及,尤其是手機的使用、通訊及支付手段的與時俱進,也極大地改變著移民的閑暇休閑娛樂方式,沖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移民對民俗文化重建傳承主動性相對較弱。在現階段,移民對于經濟條件、居住飲食等物質條件的改變改善需求更為迫切和顯性。也就是說,物質民俗的改變更容易引起移民的重點關注,尤其在農忙、務工時期。而且,因前述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主要勞動力在外工作,居家主力主要是老人、婦女和青少年。他們對民俗文化傳承、重建的意識、能力相對較弱,這對民俗文化傳承帶來不小的困難挑戰。
(四)民俗資源研究、挖掘利用不足。目前,寧夏甄選了一批資源稟賦較好、交通便利、有產業基礎、田園風光濃郁、文化積淀深厚的村莊作為特色產業示范村集中打造,這有利于當地挖掘民俗特色文化潛力,但如果僅從產業發展或者經濟角度挖掘利用移民地區民俗文化資源顯然遠遠不夠。現在一般扶貧有關工作單位及民協、群藝館等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相對研究者更具有“接地氣”的天然優勢,更熟悉當地情況,如果能進一步加強有關理論儲備或者研究能力,并且對當地民俗文化保持持續性關注和研究,就會大大有助于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
四、強化民俗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從民俗文化整體性特點來看,移民民俗文化的建設、傳承不能只是建設一個“殼”,更要重視賦予它生機、活力的土壤。因此,移民民俗文化建設要從長遠考慮建設與傳承,要以移民原居地民俗和新搬遷地現有民俗為基礎,引導取精華去糟粕,并視情況加入新的民俗文化因素,從而更貼切當地特色和實際。
(一)加強政府引導精準扶貧,要“扶智”更要“扶志”,而民俗文化對移民“志”的建立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改變顯性的經濟條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移民把致富,把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變為內生動力。政府或者村委會等基層組織,要起主導作用,要建立健全各項政策措施,將長遠規劃與近期目標有機協調,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同時立足當地實際,重點培育、扶持移民組建包括各種協會在內的民間自助組織,多發展社群關系尤其是文化社團關系并通過“政府+組織+個體”等多層次、多角度大力挖掘、發展、發揚民俗文化,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努力讓移民在其中找到歸屬感、安全感、價值感。
(二)發揮民間精英的凝聚作用在扶貧工作乃至鄉村振興過程中,精英“能人”必不可少。精英,既包括村委會成員等在內的“政府精英”,也包括民間精英也就是具有經濟實力、專業能力、有號召力的“能人”。村級干部作為農民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要真正撲下身子,才能建立起干群之間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實現良性循環。同時,要利用好、發揮好“能人”的領袖集聚作用和帶頭示范引領作用。他們一般經濟基礎比較好,熱心重建、發揚民俗文化。要發揮“骨干+隊伍”的帶動輻射作用,可以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藝、民俗文化演出隊利用農閑、節假日等時間演出或巡演或聯合演出,既活躍本地文化,也能加深與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還能調動民間精英的各種資源,擴大民俗文化的影響力。
(三)多種形式、多種時機積極傳承民俗文化教育是各民族、地方文化能夠世代相傳的基本途徑,能夠在完成穩定傳承的同時,豐富和發展本地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傳承的教育,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也可以有目的、主動地推進。可以考慮通過編寫、講授鄉土教材的辦法,把非遺、民俗文化尤其是本地民俗文化等有關內容引入校園,從基礎教育開始,從少年兒童開始,推動民俗文化傳承主體認識、了解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在家庭中,長輩要有意識地對晚輩就人生儀禮、節日習俗等進行教化。在社會中,社會民間組織、社區等對成員同樣負有傳承甚至創造民俗的責任。在民俗教育傳承、閱讀書籍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能夠提高移民主體自覺傳承、守護民俗文化意識。現在基本實現村村配置現代化書屋,不應該使之空置,持續投入資金、精力進行維護和運轉,購置喜聞樂見、閱讀書及現代化設施,使之真正成為移民的好去處、樂去處。
(四)善用、巧用互聯網傳播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形態。移民民俗文化建設、強化工作要探索利用互聯網。要努力用新媒體手段提高傳播力、關注度,從而提升效果。
(五)增強民俗文化宣傳,營造主動參與氛圍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積極功能。要充分利用文化墻、宣傳單、村廣播、宣講會、微信等形式和媒介,甚至電子屏等,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宣傳,爭取廣大移民的理解和支持,進而實現自覺支持,并從根本上實現自主踐行、自覺傳承。民俗文化不僅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更有宣泄功能。可以在民俗節慶時間比如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通過秧歌隊、表演隊等表演社火、民俗節目,組織燈展、小戲、游藝等民間娛樂活動,從而在吸引民眾參與的基礎上擴大影響力。
(六)加強研究,協同配合學者、有關部門要自覺主動地發揮智囊團、智庫作用,繼續下大力氣進行“眼光向下的革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始終扎扎實實地立足當地村情、民情進行研究考察。民間精英與地區基層文化工作者、服務者要充分發揮主客觀因素,利用好政策,積極作為,自覺主動地挖掘、培育當地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重塑甚至是創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會的集體智慧。移民民俗文化的建設工作,要多管齊下,以政府支持、引導為基礎,管理結構、研究機構、服務機構多方聯通,密織傳承各環節,充分調動“精英+民俗文化主體”積極性,借助互聯網優勢,培育挖掘特色并在實踐中發揚。
【參考文獻】
[1]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2]段小虎,張梅.“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扶貧研究趨勢與重點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7(5):55-63.
[3]張鴻雁.“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建構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為”[J].社會科學,2015(3):3-10.
[4]馬小平,賴天能.文化適應與社區重建:基于寧夏閔寧鎮移民社區的實地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136-138.
[5]劉有安,張俊明.民族學視野下的移民“文化適應”研究——以寧夏南部的漢族移民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5):152-156.
作者:陳建麗 單位: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