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教育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當前我國法治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推動法治教育實踐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更能夠堅定法治社會的根基。但是目前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法治理念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從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出發,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究高校法治教育實踐相關措施。
[關鍵詞]法律意識;法治文化;法治教育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學校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及自由,并為師生的發展構建理性、規范化的教育氛圍。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實現高校法治文化也被提上日程。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無論是對于大學生的成長,還是對于學校的建設,以及社會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其法治素養。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與建設者,法律意識的高低必然會影響其未來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認識法律、維護法律、運用法律的能力。高校是大學生從校園生活走入社會生活的過渡階段,其校園文化內涵對大學生思想價值體系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目前,從對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許多學生的法律概念比較模糊,對于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缺乏足夠認識。針對此,在校園文化中滲透法治概念,則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廣闊法律學習途徑,讓大學生能夠逐漸理解法治社會的契約精神,并主動參與到學法、用法活動中來,為未來參與建設法治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其次,有利于推動高校的規范化管理,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在依法治國的理念下,依法治校逐漸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傳統高校教學管理中行政化命令占據著重要位置,而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升,這種缺乏民主性的管理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因此,如何實現“去行政化”,推動依法治校管理模式的構建則成為新時期高校改革工作的重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能夠為高校管理層實現行政化到法治化的合理過渡構建良好的環境,并利用民主化手段不斷創新學校管理制度。此外,校園文化是高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體現,而實現法治理念的滲透則能夠推動校園文化逐漸融入到社會文化氛圍中來,并把握時展脈搏,推動校園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賦予其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后,有利于法治化社會的構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戰略,報告中則進一步闡述依法治國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由此可見,依法治國不僅成為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成為時展特征。而高校作為社會文化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能夠讓師生形成“法治自覺”,努力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并親近法、依靠法、運用法,為高校的依法管理提供持久動力和根本保障,進而為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在法治社會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中法治概念的滲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與法治相關的社團相繼成立,普法活動在校園內不斷推廣,線上法治咨詢途徑逐漸打通等。這些措施無疑為法治文化的建設與法治教育實踐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從法治文化建設成果來看,其在法治教育實踐中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深究的。具體來講:第一,法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性不足,更多的法治教育宣傳工作局限在傳統模式中,缺乏實際的教育效果。例如學校在法治教育中,缺乏對學生主體的調查與分析,缺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針對性指導,使得一些缺乏自我約束意識的學生在相對自由的大學生活中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茫然、焦慮等心理誤區;再如在法治教育考核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中,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難以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持續教育效果。第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法治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滲透于德育教育之中,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中,灌輸講解的單一方式依然占據主導,使得學生對于法治化內容的接受程度不足,失去了參與法治內容學習,以及建設校園法治文化的興趣,例如德育教師的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講解,專業而枯燥的法律條文,缺乏系統充實的案例支持,也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得法治理論課程講解長期處于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第三,教育考評機制缺乏效率,目前多數高校在法治教育考核中,依然習慣于采取單一的筆試模式,利用試卷考核檢驗學生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一方面由于考核內容與學生的期末總體評價相脫節,另一方面考試方式比較單一,學生更多的是在考試時候“臨時抱佛腳”,而沒有真正參與到法治教育中來,對于法治文化的理解也片面、膚淺,嚴重限制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設效果。
三、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實踐的相關措施
(一)創新法治教育運行模式,提高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效果
教育運行模式是支持法治文化建設,推動高校法治教育實踐有效運行的關鍵。在教育模式設計中,高校管理層應堅持系統性、科學性及實效性的基本原則,打破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依據法治文化建設要求,實現對教育結構的建設與優化。其中系統性原則是指學校的法治教育應該融合到德育教育、校園文化以及學校的整體發展中來,協調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確保各環節能夠在保證整體教育運行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有序推進。科學性則是法治教育實踐的開展應該在科學理論支持下有序進行,如堅持生本原則,根據當代大學生的認知特征與思維方式構建教育實踐方法;探索法治文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不斷總結教育實踐經驗,以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逐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設內涵。實效性則是指法治教育實踐的開展需要切實可行的策略支持,避免盲目照搬他人建設經驗,根據高校校園文化特征,以及教育教學模式特點,設計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措施,以確保教育運動模式的功能性與法治文化建設要求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從運行模式上為高校的法治教育實踐提供保障,避免教育的隨意性,促進法治教育機制的長效運行。
(二)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課堂教學機制
課堂教學是高校實現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法治教育內容的接收程度。針對目前高校法治教育課堂中教學方法單一的現實,教師應根據課程改革需要,對課堂進行優化設計,以創新法治教育知識的呈現形式。常見的教學方法有:第一,案例教學法,即將案例作為法治教育的載體,打破枯燥、僵化的法律條文講解,從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入手,為學生提供案例分析任務,例如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購物案例出發,為學生找到法律分析的切入點,以確保法治教育有的放矢,調動學生參與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的能力。第二,“診所式”教學方法,即根據臨床醫學的概念,將學生在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學診斷的依據,并模擬案件教學,讓學生在情境參與中逐漸調整思路,形成批判思維,突破學習誤區,提高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第三,任務驅動教學,即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設計相關的法治學習任務,要求各小組通過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內容,這樣不僅提高了法治教育效率,更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第四,多媒體教學方式,即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法治情境,如庭審直播、法制節目等,讓學生在動態化的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識。
(三)完善教育考核機制,提高法治教育的評價效果
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單一化的教學評價考核已經難以適應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構建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方式才能夠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進而為法治教育實踐的不斷優化提供依據。具體來講,在高校法治教育實踐中,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主要表現為:第一,將筆試、口試以及論文等多種方式相融合,將筆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法律理論知識掌握的基礎,成績作為學生靈活運用法律知識的依據;將論文作為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實現法律分析與運用的根據。第二,優化考核題目設計,注重從知識、能力與情感三個維度實現對學生考核與評價,例如增加筆試中案例分析的比重,對學生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評價;模擬庭審情境,進行角色扮演,設計一些開放性、拓展性題目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強化其對法與情之間的關系認識。第三,合理設計考核計分比重,調節筆試、口試以及模擬法庭等分數權重,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法治素養做出判斷,進而指導法治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在構建法治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需要,構建和諧校園的選擇,也是實現推動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要求。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法律素養影響著社會的法治化水平。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法治內容的缺失,并結合實際探究相應的法治教育實踐措施,進而營造法治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力,孫楹.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高校法治教育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21-22.
[2]李力,孫楹.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64-65.
[3]陳健.淺談高校法制教育與校園法治文化建設[J].法制博覽,2016(20):312-313.
[4]李正關.推進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升法制宣傳教育實效[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7):119-120,122.
作者:李春莉 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