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下鄉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送文化下鄉活動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將我國建設為文化強國,應針對當前送文化下鄉存在的問題,制定可行的解決對策,以全面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送文化下鄉;農村;群眾文化;作用
0前言
當前城鄉差距正在進一步減小,但文化層面卻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具備較多的文化產業,可以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農村的文化設施較少,難以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對此,應大力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開闊眼界,充實精神生活,提高綜合素質,并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實。
1送文化下鄉概述
送文化下鄉指的是向農民群眾傳播文化知識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旨在陶冶民眾情操,提高文化水平,加快建設農村精神文明。送文化下鄉包括為農民送報刊、圖書;送電影、送春聯;建設農家書屋等內容,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送文化下鄉早在1938年已被提出,且1963年我國便組織了農村文化工作隊伍,旨在為農村送去文化知識,加強城鄉文化聯系。送文化下鄉可以更好的鼓舞農民的勞動與政治熱情,加快了社會主義農業建設速度,也促使藝術工作人員全面了解農村,創新了思想來源。自我國正式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后,每年相關單位均會積極組織,并逐漸成為農村群眾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未來,也應將其當做惠民工程,在農村深入實施。
2送文化下鄉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
2.1提升鄉村生活品味
文化集結了藝術、文學、語言以及一切意識形態,屬于精神產品。當前,農村經濟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多農民開始追求更高水平的文化生活,希望通過文學藝術陶冶自身情操,提高文化修養,提高生活品味。而送文化下鄉活動可以滿足農民的此種需求。比如,可以開辦送戲下鄉、送春聯下鄉、歌曲演唱等活動,為農民群眾的生活增添更多樂趣。通過送文化下鄉活動可以有效調動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助力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除此之外,先進的文化活動還可以提高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具備文化創造精神,提升自身品味[1]。
2.2促進城鄉文化融合
我國農民經濟生活得到了較大程度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卻明顯落后于城市標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處于艱難境地,城鄉差距較大。通過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可以為農民帶去先進的文化思想,實現城鄉文化的良性融合,使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農民還可以閱讀科技水平較高的圖書,觀看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將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至薄弱鄉村,將城市的文化活動送到農民的家中。同時,表演藝術團體還可以在文化下鄉活動中廣泛接觸本土文化,提高自身內涵,以更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除此之外,送文化下鄉活動還可以促進建立鄉村與城市文化的共融文化圈,實現城鄉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2.3提供文化活動平臺
當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較為落后,迫切需要建設高水平的文化傳播平臺,提高農民的審美情操與情感水平。而送文化下鄉活動則可以為農民提供學習先進文化的平臺,全面迎合了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送文化下鄉活動包括歌舞、戲曲、音樂等多種形式,可以使群眾在文化活動中感受政府的關心,并為城鄉文化的深入交流搭建了良性平臺[2]。
2.4提升村民文化素養
一方面,通過送文化下鄉活動,可以有效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使村民通過文化下鄉活動學習更多先進知識,豐富自身。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道德素養,改變農村社會風氣。通過送文化下鄉活動,可以為鄉村帶來先進的文化思想,改善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通過正確的觀念鼓舞民眾,徹底轉變社會風氣,實現文明處事,加快當地精神文明建設步伐[3]。
3送文化下鄉存在的問題
3.1文化政策推行脫節農戶需求
分析當前我國文化政策可知,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大多存在政府包辦問題,農村文化服務并非真正為了農民,而是更多迎合上級檢查,傳播的文化信息根據政府主觀價值確定,并未得到農民的認可與接受。且部分政府人員依然認為送文化下鄉應采用輸入文化知識的方式,并未考慮不同村莊的差異性。由于無法真正滿足農戶的文化需求,以致各組織雖然表面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但傳播隊伍一離開,農村又會恢復之前的文化狀態。同時,在供給文化產品時,基層政府大多重視政績,工作重心在于高效完成各種文化活動,如建成幾個文化書屋、完成送電影下鄉幾場等。且村干部也將送文化下鄉任務當做口號,更為重視向上級政府匯報任務完成情況,無法真正為農民傳遞正能量知識。由此看出,壓力型政策下,基層文化設施并未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新型文化模式并不適合農村的發展趨勢,這便導致在不同文化基礎下,城市與農村群體形成不同的文化觀念,差距越來越大[4]。
3.2傳播媒介與文化政策執行不符
當前,公共文化資源稀缺,流失與閑置大量的傳統文化資源,以致農戶文化需求不斷擴大,但目前文化產品類型較為單一枯燥,無法滿足農戶真正需求。文化政策直接影響著文化發展道路。目前,政府機構對文化傳播的干預程度較低,以致農村根據地緣與血緣傳播文化,鄉村文化以家族與鄉紳為載體內生性生長。且農村文化生存空間被壓縮,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嚴重缺乏追求公共文化的精神與意識。同時,文化宣傳機構帶有政治色彩,執行文件政治策略,無法為鄉村灌輸現代靈活的文化理念。改革開放之后,主要由政府部門制定不同領域的文化管理與產業政策,原有文化服務機構被調整,為農村文化發展構建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但政府機構為農村推送文化時,采用自上而下模式,文化內容與實際民眾生活脫鉤,混沌的文化傳播狀態會復生農村封建迷信活動,對整體文化氛圍帶來負面影響。
3.3村落共同體解構與城鎮沖擊
特定村落記憶下的文化具備感染效應,且會大范圍產生互動,在鄉村文化魅力下產生村民的個人體驗,這些歷史記憶會構建獨特的村落文化模式。作為村民群居的生存空間,村落包括個人記憶、人情記憶以及家族記憶,是農村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通過其很快形成集體共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增加,村莊逐漸“空心化”,城鎮化發展也打破了原有的農村文化結構,經濟慣性運行也改變了鄉土空間的意義,村落共同記憶開始失落,農村普遍出現文化焦慮問題。文化傳播的斷裂也影響了村落共同體的形成,使得農民無法主動接受農村公共文化。共同體屬于各村民維系感情的紐帶,村民正是通過熟人之間的口口相傳,才可以形成血緣與地緣的共同體,并據此傳播文化與精神。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村民流動性增加,無法形成穩定的共同體,加之各種信息媒介的泛濫,也影響了文化的傳播效果。除此之外,隨著工業化與市場化的快速發展,對農村產生了較大沖擊,大多村民開始外出,村落成為一個空殼,在城市奮斗的農民工也無法找到村落秩序的溫暖,城市制度限制了農民工的交往范圍,無法形成健康穩定的風俗習慣。且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也突破了地緣限制,農民很可能會產生不適應性[5]。
4送文化下鄉的優化策略
4.1根據農民職業確定文化傳播內容
農村文化傳播應主要針對傳統農民,聚焦留守兒童、老人以及婦女等三留人員,關注其社會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實際的生產與生活信息。對于個體戶農民,應為其提供農業合作社與土地流轉等農業政策法規;新型城鎮建設與農村社區建設等發展走向;農業補貼、大病醫療、新農合等惠農政策;種子選擇、勞動力供需、農產品銷售等生產銷售策略;務工信息、就業培訓、創業方法等農民工就業等綜合信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應結合文化傳播與信息傳播,根基農民的職業定位與身份訴求確定傳播主體,并利用多媒體媒介提高文化傳播效率。地方政府應根據各村文化特點,指派專門的駐村干部,深入田間為農民實踐講解種植知識。同時,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民的職業身份也發生了一定變化,開始由傳統產業中分流出來,轉向非農化的職業農民,包括服務型、生產型、經營型三種類型,對生產技能知識具備特殊要求。對此,應為職業農民傳播實用性的技能知識與計算機知識,在實現現代化種植的基礎上,滿足公共信息需求。除此之外,還應合理安排送文化下鄉時間,依然生活在村落中的農民常年耕作,農忙季節更是沒有時間。此時應利用農民的閑暇時間傳播文化,尤其是在傳統節日中舉辦文化活動。或者可以在各地的民俗文化節注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引導志愿者深入鄉村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為民俗文化注入發展活力[6]。
4.2拓展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介發生了較大改變,文化載體開始由有型模式轉變為無形網絡運輸模式,尤其自媒體平臺為文化成功下鄉提供了廣闊平臺,第二代、第三代青年農民開始適應微信工作模式。對此,在送文化下鄉時應結合紙質媒介與電子信息化媒介,強化微信營銷力度,利用微信公眾號為智能手機用戶提供具備內涵的信息資訊,真正實現面對面交流,通過微博、微信的多態互動,打通更多的信息傳播渠道。網絡除了擴展了新型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也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文化信息,可以實現即時交流,共享多元文化,人類的交際范圍通過數字化媒介不斷擴大,快速滲入每個農戶生活。由此,應在送文化下鄉活動中高效引入信息技術,引導公眾自主發聲,提出建議,創新文化內容,以滿足更多農民的精神需求。除此之外,還應結合當地特色,建設文化品牌,完善文化設施,多舉措提升文化形象。比如可以在每個村落舉辦文化巡演活動,市博物館與圖書館定期為農民送去展覽與圖書,實現千場優秀影片進入社區,真正通過各種渠道將文化送往農民身邊。期間還可以以鄉鎮與村為重點,積極舉辦青少年美術節、少兒科技節等活動,將科技館引進校園,引進村落,吸引更多群眾體驗科普展項,感受科技樂趣[7]。
4.3建設文化下鄉服務體系
在文化下鄉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以中國夢及相應政策實踐為基準,結合科技、法律、衛生等工作,設立完善的運行服務體系,強化惠民行動,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力度,促進城鄉文化公共服務的均衡化發展,真正促使公共文化變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良好手段。在文化下鄉活動中,應始終秉持創新開放態度,積極吸收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相符合的市場文化,立足我國農村現實情況,傳播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目前農民獲得文化信息的途徑增加,發展出電視、手機、互聯網等多元媒介,信息量巨大,農民很容易陷入虛假信息的騙局中,存在安全風險。而諸多不確定的信息也會導致農民行動無法達成預期結果,比如農民已經開始走出村莊,逐漸接受開放性的文化體系,但自身獲取信息能力有限,很容易接受不良信息,走上負面道路。據此,政府機構應強化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媒介信息傳播服務體系,加強媒介平臺自律,由根本上保證政府機構與農民的良性互動。除此之外,政府機構還應指派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有效培訓,提高信息鑒別能力,可以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找到正確、有利的方面[8]。
4.4充分發揮文化志愿者作用
當前,送文化下鄉的主要組織者為基層文化館,具備組織協調作用,但依靠文化館的力量有限,還應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文化下鄉活動。比如安定區文化館組建了專業能力較強的舞蹈隊、業余劇團、小曲表演隊、圖書志愿服務隊等,為農民送去小曲表演、廣場舞等活動,專業指導村民唱小曲、跳廣場舞。比如在安定當地表演了大型秦腔《許鐵堂》,主要講的是康熙年間在安定做過三年知縣的許鐵堂勤政愛民的故事,為農民傳遞了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起到了文化熏陶作用。同時,文化館還組織志愿者開展謎語競猜活動,邀請群眾自編謎語或搜集民間謎語,在提升智力的基礎上,調動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志愿者還組織當地群眾自發開展原創表演節目,安定人寫安定事、演安定戲,通過百姓舞臺調動民族的創作積極性。且還建設農家書屋,為農民提供閱讀場所,通過文化下鄉活動,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速度。
5結束語
作為一項利民政策,送文化下鄉具備多種推廣形式,可以為民眾提供高水平的精神文化建設,加快群眾文化的發展速度。作為新農村文化的建設者與組織者,政府機構應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正確引導、輔助農民居民,使其了解更多先進的文化內容,助力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王曉燕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