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舞蹈教學學生節奏意識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舞蹈的靈魂,節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論是什么階段的舞蹈教育,都需要重視節奏練習。本文將以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索大學舞蹈教學中學生的節奏意識培養方法,旨在幫助大學舞蹈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舞蹈;舞蹈教學;節奏
一時所謂的舞蹈就是舞者在聽聞音樂以后,根據音樂表達的情感和情境所展現的對應動作。舞蹈所詮釋的是舞者對于音樂節奏的理解,因此,在舞蹈學習中,節奏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不論什么時期,教師都要重視學生舞蹈節奏感和意識的培養,這對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生節奏意識培養意義
舞蹈的節奏包括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兩個部分。內在節奏相對感性,靠舞者自行感悟與理解,舞蹈內在節奏與舞者專業涵養、閱歷有密切聯系。外在節奏是舞者從聽覺、視覺出發,把握動作,需要舞者多學習、多練習,從而掌握舞蹈技術。
(一)掌握節奏呈現舞蹈表現力所謂的舞蹈,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動作所組成的。舞蹈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學習舞蹈的各種組合與技術[1]。學生需要充分了解節奏關系。在學生具備了舞蹈節奏意識以后,就能夠感悟與理解音樂。之后學生就能夠在舞蹈中展現富有美感、自然流暢的動作。
(二)掌握節奏發展身體協調性舞蹈本身是一種對身體各個組織和器官進行協調的運動,在表演過程中,舞者需要擁有極強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此時此刻節奏意識發揮著重要作用[2]。在學生能夠按照節奏規劃和要求,將伴奏樂曲和音樂動作結合到一起的時候,則可以跳脫出規范性的技術指導和舞蹈要求,呈現美學感受。也就是說,學生在轉換動作的過程中,速度要迅速且恰當,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協調身體。學生對此的把握實際上就是對節奏的理解。在培養節奏意識的同時,學生的身體也會更加協調。
(三)掌握節奏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學生需要學習節奏、掌握節奏,把握音樂。音樂本身就有著多種多樣的特征,與動作所展現的特點是完全不同的。節奏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掌握對應的音樂風格,感受這些節奏當中的美感。該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節奏感培養具體做法
(一)重視形體訓練對舞蹈訓練來說,形體訓練是非常基礎的內容。形體訓練能夠塑造優美體態,使學生形成獨特良好的氣質[3]。要強調的是,培養氣質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體態培養的同時,身體也得到了開發。學生把握氣質的同時,能夠深入理解舞蹈原理。扎實的舞蹈基本功能夠讓形體訓練達到一定高度,建立深刻認知。節奏感所呈現的就是形態、形體特征。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形體訓練,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提醒學生改進。通過反復調整,提高學生的形體素質水平。自然化舞蹈動作,展現節奏感。
(二)重視音樂理解舞蹈需要音樂的配合,與音樂的配合所展現的正是節奏。把握節奏需要舞者將二者充分結合起來。在舞蹈的過程中,動作需要與音樂旋律相契合,形成與內在條件相符合的旋律。舞者將音樂和動作合二為一,營造出一種天然的動作體態,而這正是觀賞者能夠形成美感的前提條件,是舞者動作與節奏、節拍保持同步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在講解基本原理的同時,重視實踐。因為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則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舞蹈節奏和樂曲。教師要讓學生大膽發表對舞蹈音樂的理解,隨后認真點評。教師不要局限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由想象。教師可以適當地為舞蹈音樂補充一定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反復理解、反復訓練,達到與思想對話的高度,這樣學生的舞蹈動作與節奏形態才會別具一格,富有魅力。
(三)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節奏感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展現舞蹈當中的美學。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從審美角度出發,強化學生的節奏意識、節奏感官。帶領學生欣賞藝術當中的美感。在開拓學生眼界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高校可以開設相關的講座,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這個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美學的理解,增強學生對美學的認知。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節奏意識是非常關鍵的。高校教師需要深入實際,對問題足夠重視。調整好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跳出有深度、有靈魂的舞蹈。當然,達成這一目的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平時可以帶領學生欣賞一些名師、大家的經典作品,也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藝術大家的表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形成深刻的表演意識。
三、結語
在高校的舞蹈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節奏感的培養。在形成節奏感以后,學生的表演才會有靈魂、有活力、有魅力。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處理好舞蹈表演和音樂節奏的關系,從音樂、形體、審美等角度切入,培養學生的節奏意識。
參考文獻:
[1]高鳴.綜合性大學舞蹈編導課程與教學的另類價值探微[J].藝術研究,2019,(06):98-99.
[2]楊麗萍.舞蹈藝術欣賞漫談[J].藝術評鑒,2019,(23):77-78+100.
[3]吳瓊,陳慧嬌.淺談在大學教學中音樂表演與舞蹈的關系[J].黃河之聲,2019,(21):87
作者:丁元元 單位:安徽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