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文學研究前沿陣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奇觀。文學創作和批評并稱為“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網絡文學的創作和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繁榮,網絡文學研究必須跟上創作的腳步。但是,面對數以十萬、百萬的網絡作家群體,以及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研究者如果僅憑一己之力,顯然是力難能及的。組建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力出一孔,共同發力,無疑是腳踏實地、行之有效的選擇。安徽人杰地靈,文脈久遠,文學名家輩出,如漢代末年的“三曹”及建安文學、清代的桐城派,開現代白話文寫作風氣之先的陳獨秀、胡適等等。作為安徽省重點高校的安徽大學,繼承著劉文典、郁達夫、朱湘、蘇雪林、陳望道等前輩學人的治學精神。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誕生于此,汲取文氣,承擔使命,力圖打造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4月27日。中心由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擔任主任和首席專家,全面負責中心工作。中心的研究力量以校內網絡文學研究人員為主體,同時積極聘請校外專家擔任研究員。
一
在科研項目方面,2018年中心主任周志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研究》,項目以“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研究”為總論題,包含五個分論題:子課題一“理論總綱:建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探討”從理論上探討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必要性、重要性,路徑選擇的可能性,評價體系內各要素之間的邏輯性。子課題二“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生產維度:中國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研究”是對網絡文學的外部研究,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是網絡文學繁榮的制度性基礎,與傳統文學生產機制有根本的不同,由此入手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抓住了網絡文學的核心問題。子課題三“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大眾文化維度:中國網絡文學與世界大眾文化比較研究”是由網絡文學的時代功能定位出發,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上考察中國網絡文學的大眾文化特點,是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有效參照系維度。子課題四“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創作學維度:中國網絡文學類型寫作研究”是對網絡文學的內部創作規律的研究,是中國網絡文學創作論,是建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寫作理論根基。子課題五“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作品評論”是由網絡作家作品出發,開展個案研究和作家資料庫建設,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實踐性的成果。此外,2020年8月,周志雄入選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2021年1月,周志雄獲安徽省教育廳2021年高校優秀拔尖人才學術資助項目;2021年11月,周志雄申報的課題《中國網絡文學大事記》,入選2021年度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資助;2020年12月中心課程項目《網絡文學研究與實踐》入圍安徽省2020年省級教學示范課;中心學科所在團隊入選2021年度安徽大學文學院“一流專業”省級教學團隊經費培育項目。近三年來,中心共獲得各級科研經費200余萬元。在學術論著方面,中心自成立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9年,安徽大學文學院“文典學術論叢”叢書出版,中心專家周志雄、歐陽友權、王澤慶三位教授分別出版論文集《批評之途》《走進網絡文學批評》《文學的跨界詮釋》,總共收錄96篇研究文章,從理論探討、作家作品評論、熱點事件反思等多個層面研判網絡文學發展。中心與中國作協合作,出版“網絡文學名家名作導讀叢書”:包括周志雄和王婉波撰寫的《zhttty與〈無限恐怖〉》,對具有經典潛質的網文進行闡釋。2019年8月,歐陽友權的《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出版,該書系我國第一部專門的網絡文學批評史,著作“以網絡為點、以文學為經、以批評為緯”,在“史論結合”中分析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呈現和網絡文學批評觀念的歷史嬗變。2020年8月,周志雄主編的《網絡文學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由“網絡文學本體論”“網絡文學傳播論”和“網絡文學價值論”構成,已成為一些高校網絡文學相關專業的教材。2020年底,吳長青的網絡歷史小說《天下鹽商》出版,無疑是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兩相結合的產物。2021年,會議論文集《網絡文學觀察與評價》已走完審編流程,即將付梓,周志雄等著的《網絡作家作品評價體系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結項成果)也將在2022年出版。在學術論文方面,中心研究人員在《新華文摘》《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學術月刊》《文藝爭鳴》《中國文學批評》《江海學刊》等報刊發表了數十篇具有學術創新性的理論文章。周志雄近三年來主要關注網絡文學現實主義創作、主流化和經典化、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問題,其中代表性論文有:《網絡文學IP熱的理論思考》《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傾向》《網絡文學經典化與評價體系建構》《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形態》《量化指標能否稱出網絡文學的“斤兩”》《建構中國網絡文學作家作品評價體系》等。歐陽友權的學術視野廣闊,涉及網絡文學批評標準、文學經典、現實題材創作、二次元文化、網絡文學的價值和問題等眾多方面。其代表性的文章有:《建立網絡文學評價標準的必要與可能》《文學經典在網絡時代的命運》《網絡文學崛起對文學研究的影響》《提質換擋期網絡文學的進階之路》《網絡文學“陪跑茅獎”的緣由與啟示》《中國二次元文化的緣起、形塑與進路》《網絡文學價值的三個維度》《也談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以〈網絡英雄傳Ⅱ:引力場〉為例》《網絡文學的三大迷局及其打開方式》《網絡文學虛擬審美的娛樂邊界》等等。馬季的研究緊貼網文現場,近來發表的代表性文章有:《網絡文學創作與評價的路徑選擇》《中國網絡文學敘事探究》《一個時代的文學坐標——中國網絡文學緣起之我見》《網絡文學的本土經驗與世界向度》《科技時代的精神建構——論網絡小說〈神工〉的敘事方式及其藝術特色》《網絡文藝與時代精神的塑造》《網絡文學的時代選擇與旨歸》等。王澤慶的論文《人工智能文學的詮釋困境及其出路》提出從虛構寫作轉向作為廣義非虛構寫作的網絡文學批評,有助于解決當前網絡文學批評不足與網絡文學作品數量急劇增長之間的矛盾。吳長青的文章《數字時代教育主體性的重構——基于伽達默爾解釋學對教育主體性的考察》從網絡文學教育的角度對數字時代的主體性進行了思考。江秀廷的論文《守正創新盛世氣象——中國網絡文學的文化價值》從歷史傳承、文化內核、創新精神和文化實踐等層面考察了網絡文學的價值。
二
以網絡作家進課堂和追蹤式研究為抓手,融科研、教學為一體。中心歷來重視同網絡作家的交流對話,早在2015年,中心主任周志雄就在訪談山東籍網絡作家的基礎上出版了《大神的肖像:網絡作家訪談錄》。這種田野調查式的研究方式,能夠掌握作家的創作動機、文學觀念、審美取向等一手資料,既能保證網絡文學研究的“在地性”,又起到保存史料的作用。中心成立后,訪談立足安徽,輻射全國,先后與阿菩、六六、庹政、蔣離子、何常在、錢琨、青子、鵝是老五、九滴水、爭斤論兩花花帽、周林、伯樂等網絡作家進行過對話。經過幾年的時間,中心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的關鍵在于“網絡作家進課堂”。訪談前,師生分工協作,全面細致地閱讀訪談對象的作品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對話時,團隊成員輪流擔任主持,提出作家創作、作品細節、網文現狀等方面的問題;最后匯總整理,直至結集出版。周志雄主編的訪談集《大神的肖像——網絡作家訪談錄》(第二輯)和資料匯編《安徽網絡作家檔案》將在今年出版。此外,對特定作家開展追蹤式研究,觀察網絡作家的成長變化,是另一項有益的嘗試。例如中心組織三次學術會議研討作家郭羽、劉波的創作:2019年11月3日,在安徽大學組織召開網絡小說《黑客訣》研討會;2020年10月24日,組織舉辦《腦控》線上研討會;2021年10月30日,組織召開《火車浜7號·瘋狂處女座》線上研討會。作家訪談和作品研討會,提升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中心的教學科研活動為網絡文學研究培養了后備人才。在教學方面,形成了較完備的本、碩、博三級網絡文學教學課程體系:本科生課程《網絡文學研究與實踐》,碩士生課程《網絡文學研究》《網絡小說研究》,博士生課程《新媒介文學文化理論研究》。學生研究網絡文學風氣較濃,本科生先后獲批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十余項,發表網絡文學研究論文十余篇。近幾年,中心博士、碩士生在《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報》《小說評論》《寧夏社會科學》《江淮論壇》《東吳學術》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以公眾號和刊物為陣地,搭建網文研究平臺。中心非常重視平臺建設,2019年9月16日,創辦“安大網文研究”公眾號。公眾號遵循“專家指導,學生負責”的理念,截止到目前,共推出244篇文章,涉及作家研究、作品分析、理論探討、訪談交流等多方面的內容,在網絡文學研究領域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公眾號的稿件以遴選在校研究生的論文為主,多次反復的寫作練習無疑提升了團隊成員的學術研究能力:2019年6月,博士生吳長青的論文《建構IP背景下網絡文藝新的美學原則》獲首屆中國網絡文學評論獎年度三等獎;2020年8月,博士生江秀廷的論文《網絡古典仙俠世界里的自我超越者——管平潮小說創作論》獲得“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21年10月,在第二屆“白馬湖”全國網絡文學評論大賽評選中,團隊成員吳長青、江秀廷、馬婧的論文《數字時代文學研究的轉型——網絡文學研究中的“數據”管理》《“類型聚合”·“撩撥敘事”·“偏執美學”——評〈長寧帝軍〉》《“后人類”時代的人文關懷》分獲一、二、三等獎。此外,中心主辦的學術輯刊《網絡文學研究》已經復刊,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專門刊載網絡文學研究論文的刊物。刊物設置學者立場、宏觀視野、跨界研究、類型探析、名作細讀等欄目,選文注重質量,中心正在努力將其打造成網文研究領域的優質平臺。以各類學術會議為契機,協助中國作協做好調研、評獎等社會服務工作。中心積極籌備各類學術會議:2019年7月19日,中心承擔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IP分會場;2021年6月11日至13日,組織召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學術研討會。同時,積極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對中國網絡作家發放調查問卷,在收到142位網絡作家答卷的基礎上,以中心的名義于2020年9月12日向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報送《中國網絡文學調研報告》。本次調研深入了解網絡文學創作群體的思想狀態、文藝觀念、創作情況以及年齡結構、生存狀態、收入水平、實際困難;了解網絡文學創作群體的職業情況和相關部門對網絡文學創作群體的聯系、服務、引導和管理情況,以及已經出臺和將要出臺的政策措施、加強服務引導管理的政策建議;了解疫情形勢下網絡文學創作群體的創作、思想和生存狀況,以及其它方面的突出問題和政策建議。此外,中心專家積極參與各類評獎、授課等社會服務工作,如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網絡文學作品評選暨2019年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評審工作會議、上海市文學創作系列網絡文學專業職稱評審、“茅盾文學新人獎”評選、“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評選、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中國網絡文學周、當代網絡文學創作工程工作會議,為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青年創作骨干培訓班授課等活動。安徽大學網絡文學研究中心將繼續努力,加強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積極打造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前沿陣地,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江秀廷 單位: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