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網絡文藝經過20年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發端網絡文學,現在已延伸到影視、動漫、直播、音樂等多種形式,憑借著即時性、交互性、便攜性的優勢成為拉動文創產業整合并進的引擎,迎來自身發展的黃金期。雖然中國網絡文藝內涵越加豐富、規模越加龐大,發展路線也越來越清晰,但也還存有一些比較模糊的領域無法界定與處理的現象。在當前背景下對中國網絡文藝的文學性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的網絡文藝、網絡文學以及社會與民族文化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探討當代中國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提出幾點個人見解,希望能為相關工作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網絡文藝;音頻文學;IP文學;文學性
有學者指出,在了解網絡文藝以及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時,我們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能立足于網絡這個環境,同時也要能跳出網絡這個環境,從更大更廣的角度去形成對網絡文藝的認識,準確分析與把握網絡文藝的結構、規律等,這樣才能對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深入且準確的理解[1]。
一、當代中國網絡文藝
對于什么是網絡文藝,當前還沒有一個十分標準的答案。但大部分學者、研究者認為網絡文藝就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包含了網絡電影、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網絡劇、網絡音樂以及網絡游戲等的一種新興文藝類型。由以上定義可知,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有很大不同,并且其也并不是傳統文藝的網絡化移置。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的生發地不同、形式不同、特性不同、影響也不同。網絡文藝的最基本載體與平臺是網絡,以網絡為平臺通過文字進行意象溝通實現智慧變現并形成為一種現象,這就是網絡文藝現象[2]。在互聯網時代,網絡電影、網絡文學、網絡直播、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等迅猛發展,這些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構成了一種奇特的網絡文藝現象,也建構了我們對網絡文化的認識與感知。網絡文藝與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有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既來自其外在形式,也來自內在精神,如網絡文藝創作者的內在精神與思想。網絡文藝是新時代中國最具創新特征和時代特點的文藝形式之一,是作為現象世界的網絡文學藝術大家庭的本體。依靠網絡文藝理式,我們能夠更清楚、全面與正確地認識網絡文藝空間的文學藝術現象[3]。
二、當代中國網絡文學
在分析與把握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時,我們首先需要將視角轉向網絡文學。依托于網絡環境萌芽、發展起來的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有很大不同,如兩者的創作形式、創作平臺以及傳播推廣方式就有明顯不同。網絡文學是創作者在網絡上創作、傳播并從網絡上獲取收益的一種產品。同時為了更好地把握與理解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我們還需要將網絡文學的涵蓋范圍做進一步的拓寬。從傳統意義上來講,與文字有關的作品,如小說、散文、詩詞等我們稱之為文學,但若立足網絡文藝的視野,文字樣式的文學與音頻文學都屬于網絡文學的范疇[4]。網絡技術引發了社會大變革,其在文學領域的應用,使得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改變,網絡文學得以興起與發展。傳統作家用經歷來寫作,新型的網絡作家用想象力來寫作,古今須臾,四海一瞬,天馬行空的想象,帶來只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的二次元空間,網絡文學領域很快掀起了一股幻想的浪潮。在經過短短20年的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四大文學現象之一。作為網絡技術與數字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網絡文學融合了現代通訊技術、數字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學科知識,改變了文學創作與文學作品閱讀的方式,有效滿足了社會部分群體的閱讀需求。網絡文學的創作形式、傳播方式、受眾群體等與傳統文學有很大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文學也有其獨特的文學性。
三、當代中國網絡文藝中的文學性
在當代網絡環境中,不能單獨討論或認知網絡文藝或網絡文學,在網絡文藝這個大的平臺內,文學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被進一步淡化,文學中有藝術性,藝術中有文學性,文學與藝術逐步融合并走向統一。
(一)音頻文學中的文學性
在當代中國網絡文藝這個范疇或者說領域中,音頻文學已經獲得了繁榮發展,音頻文學的發展讓網絡文藝的文學性更加鮮明、普遍。由于網絡文藝有很強的包容性,網絡文藝的空間能儲存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的經典文學諸多以及近些年發展起來的網絡文學。如它可以以一種數字化轉換的方式將文字內容轉換為語音內容,以一種網媒的形式將文學內容傳播給受眾,這一轉換也就是將傳統視覺文學轉換為聽覺文學,這一轉換讓喜馬拉雅FM等網絡娛樂平臺、網絡直播也有了文學性,有了文學內涵。可以說網絡文藝在一定意義上帶我們進入了聽文學的時代,網絡文藝將文學的發展形式進行了創新,發展渠道進行了拓展,讓文學以一種更靈活、方便、簡易的形式存在[5]。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有聲文學獲得了快速發展。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諸如喜馬拉雅FM等大量有聲電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平臺給讀者提供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文學的認知與看法。在這些有聲網絡電臺中,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讀書需求等自主訂閱、點播相關書籍,同時平臺也會根據用戶的點播記錄、訂閱信息等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有聲讀書服務,這極大優化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有聲APP平臺的用戶規模不斷增多,累積點擊收聽次數也是快速增長。不僅用戶規模在迅速擴大,網絡有聲APP平臺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有聲平臺的業務范圍在進一步拓寬,提供給用戶的服務更加多元多樣。在有聲平臺上,用戶能聽到的文學作品數量越來越多,作品層次也不斷豐富,《紅樓夢》《西游記》等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南風知我意》等網絡小說均可以通過有聲APP平臺進行點擊收聽。網絡文藝下的音頻文學作為文本形態史上的新產物,正在走向文學閱讀的前端[6]。經研究發現,在網絡小說、網絡電影以及音頻文學等的影響與沖擊下,代表傳統文學形式的紙媒正在被人們忽略,而音頻文學的普及范圍正在逐步擴大,受眾主體結構也更加多元,音頻文學真正的文學意義正在逐步成形與發展。聽覺文學讓文學在審美與形式上有了一個巨大的跨越。網絡文藝的形成,網絡文藝下音頻文學的發展正在重塑著人們對于文學的認知,并于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有關于文學的審美,以網絡文藝為基礎的人類與文學之間的新聯系正在建立。在網絡文藝下,文學不僅可以用眼睛看,而且還能用耳朵聽。與視覺文學相比,聽覺文學的兼容性更強。聽覺文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具有排他性,在視覺閱讀這一行為模式下,閱讀者需要停下其他行為動作專注于閱讀,但聽覺閱讀卻消除了閱讀行為的排他性。在聽覺模式下,讀者可在聽書的同時開展其他工作。同時相較于視覺閱讀,聽覺閱讀能帶給讀者獨特的閱讀體驗,這種體驗主要是聲音美感體驗[7]。立足語言學角度分析,語音與語義共同構成語言。當互聯網尚未發展,網絡文藝尚未產生時,音頻文學還未出現時,語言的功能主要通過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來體現,在這種環境下,語音就被忽視。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語言發展的異化。盧梭曾經說道:“一種書寫的語言無法像那種僅僅用來言說的語言那樣,始終保持活力。”音頻文學、網絡文藝等的出現發展讓語言的發展軌跡得以改變,讓語言的異化發展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二)網絡電影、網絡漫畫等藝術產業中的文學性
網絡文藝的文學性不僅僅通過網絡文學體現,其文學性特征在網絡動漫、網絡電影等各領域均有體現。對于文藝,一般將其理解為文學與藝術的結合,兼具文學性與藝術性雙重屬性。但在絕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文學與藝術是兩個獨立的分支,文學就是特指小說、文字作品等,而藝術就是與美術、音樂、舞蹈等有關的創作活動或成果。人們對于文學的概念、特征與藝術的概念、特征等也有明確的區分。如指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側重語義研究,因此相較于藝術,文學的理特、系統性要更為明顯,而藝術則更具感性形態。在藝術創作中,創作的文學性打破了傳統觀點上的限制,讓人們認識到,文學可以是藝術,藝術也可以是文學。從某種意義上講,網絡文藝促進了文學與藝術的融合,讓文學與藝術得以融于一體發展。如近年來在繁榮發展的網絡文藝圈中,文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的現象就十分普遍。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為網絡電影、網絡動漫以及網絡電視劇等,而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等也開始走進文學,成為一些網絡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內容。有學者指出,文學有著十分強烈的自我意識,文學不肯諂媚藝術。然而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文藝的產生改變了這一現象。在網絡文藝中,文學中可以摻雜藝術,藝術中也可以顯露文學,文學的藝術性與藝術的文學性特征都更加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網絡文藝的創作門檻低,因而創作主體也十分多元。專業的藝術家、文學創作者以及農民、工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中進行自我創作并受到受眾的歡迎與認可。且有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大部分的網絡文藝創作者都是“草根”,沒有受過專業系統的教育與培訓,他們在對待文學與藝術、文學與非文學關系的認識上不受任何既有觀念的羈絆,因此可以隨性創作,自由搭配,這使今天的我們能看到在網絡文藝中文學無處不在。可以說在網絡文藝中,文學開始從抽象的語言文字媒介中走出,大規模向其他藝術媒介拓展。在網絡文藝中,文學與藝術不斷融合甚至可以說實現了統一[8]。
(三)IP文學里的文學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文學與電影、音樂等各藝術之間的屏障被消除,文學與各類藝術通過互聯網這張有魔力的網被緊密連接在一起。在互聯網的促進下,以網絡文學為核心的內容生產體系逐漸建立起來。隨著網絡文藝的產生與發展,IP文學也快速發展起來,這些以改編成動漫、影視、游戲等數字媒介文化產品為目的的原創文學知識產權作品在網絡這片肥沃土壤上迅速成長發展,成為網絡文藝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類型的文化產品,其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但IP文學的文學性又與傳統經典文學的文學性具有顯著不同。具體如IP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生產目的就有很大差異。傳統文學是以促進文學消費為目的生產,其主要的服務群體是各類愛好文學、文字的讀者。但IP文學不同,IP文學的生產與娛樂性、經濟消費等有密切關系。因此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傳》等近年爆火的IP文學,就是文學的跨界融合,就是網絡文藝的跨界本性在文學領域的體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與文學、網絡與藝術、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似乎更加清晰也更加復雜。網絡文藝促進了文學與藝術的融合,讓網絡電影、網絡漫畫、網絡直播等具有了普遍的文學性。面對這些變化,我們要以正確的理念、開放的心態和辯證的態度去分析、理解以及應用,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網絡文藝、網絡文學等更健康優質發展,在轉型融合中形成中國文藝的全新格局。
作者:陳海疆 單位: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