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下文化自信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文化自信的實踐中,也不得不考慮網絡在文化自信生成過程中存在的阻礙與優勢。破除其阻礙,利用其優勢,才能為網絡中文化自信的生成探索出一條適宜的生成路徑,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與延續,使中國文化不斷時代化、國際化。
【關鍵詞】網絡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思想形成過程及其內涵
在2011年中共成立九十周年之際,胡錦濤同志第一次從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層次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2012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第一次將道路、理論和制度三個方面融入“兩個一百年”計劃之中,形成了“三個自信”的命題,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隨著時代發展和實踐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將會不斷完善,體現出其優越性和真理性,中國的發展前景也必將更加廣闊。在中國的國際化進程中,我們就是要對中國的發展道路有這樣的自信、對自身的理論體系有這種自信、對我國的制度優越性有這種自信。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思想體系,不可否認其對社會存在也具有不可忽視的能動作用。因此,在中國的國際化進程中,構建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體系,同時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人民群眾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四個自信”思想正式形成過程來看,“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基于中國當前的發展現實而提出的,是為了鞏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執政基礎。“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關切、對中國當前發展道路的完善以及對中國優秀制度導向的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宣傳和培育文化自信,將更好地為全黨全軍及全國各族人民的砥礪奮進鋪下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提供更豐厚的精神力量。
二、網絡背景下“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阻礙與優勢
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不斷加速,當前我國已經邁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數據技術逐漸滲入到不同的領域。同時,國際交流與溝通日漸頻繁,各種文化和繁雜的信息展現在人們面前,文化與信息之間的碰撞與交融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國在文化自信的實踐中,不得不考慮網絡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影響。只有對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加以詳細分析,才能為網絡“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探索出一條適宜的生成路徑。網絡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類進行社會交流只能在現實中產生。互聯網構建出虛擬的社會,使人們得以在這個新領域中進行交流與分享,拓展了人們的活動領域與交流方式。不僅如此,網絡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僅拓展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對自身認識的實踐領域,網絡也深刻地影響著人作為主體的存在與發展。在網絡中傳播信息更為便捷與快速,這使得文化自信教育能夠更廣泛、更全面地開展,群眾也能在文化自覺后,根據自身興趣與實際,多方位、多層次地完善自身文化缺口,讓文化自信更加順暢地生成。網絡文化傳播潛在的危險也不可小覷。首先,網絡信息繁雜,但信息質量參差難辨,網絡環境的虛擬性更難讓人們有效接收和獲取有益信息。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仍然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建時期。然而網絡空間中真假難辨的信息容易使大學生在接收到有害信息時產生錯誤的反饋,導致不良后果。其次,網絡便捷使國際交流日漸頻繁,不同文化的沖擊在潛移默化中很容易使人們思想改變,失去身份認同感。各種文化的碰撞往往使人們因為新鮮感而更加關注外來文化,忽視本國的優秀文化,并逐漸喪失文化認同感,殊不知我們所接觸到的只是外來文化的冰山一角,是“濾鏡”下的虛假繁榮。再次,網絡交流不可避免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大數據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暴露在所有人的視野下。因此,必須謹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被污蔑或者被“移花接木”地盜取。最后,網絡帶來的行為規范、價值觀與交往方式的矛盾也容易使人們產生迷惘與失衡。因此,面對特定人群、特定人文因素等背景,更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探析
思想的實踐,要經歷知、情、意、行四個階段的發展。“文化自信”思想的培育也要經歷從“明理”,到“悟道”“篤信”和“力行”的發展。在網絡文化傳播中要抵防不良影響,充分利用優勢,才能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與延續,使“文化自信”思想的培育接續遞進,使中國文化不斷時代化、國際化。針對網絡信息真假難辨的問題,一方面,我國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與編纂,使其形成一套正統的、完備的知識體系,使人們在學習與交流時做到有據可查、有據可依;另一方面,針對三觀尚未完全建立的網絡使用者,在提高其文化素質,培養其區分是非黑白的能力的同時,也要對其網絡交流權限進行一定設置,維護其思想的健康發展。針對網絡各種文化的碰撞與沖擊的問題,官方媒體應積極宣揚與引導主流文化,使公民理性對待、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同時應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意識形態導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公民的思想政治與文化素養,培育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為文化建設事業添磚加瓦。針對網絡帶來的安全風險,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呼吁公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與淵源,使其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從而讓更多人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特印記,實現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針對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問題,應將“文化自信”思想的網絡引導與現實教育相結合,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認清身份、在國際動蕩局勢下穩住航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制度的引領下一往無前。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磨練中孕育的優秀文化,蘊含著黨和勞動人民的意志與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新時代、新背景,面對新的形勢,應實事求是地準確把握網絡背景下文化自信生成存在的痛點、難點,逐一擊破,全方位、全景式地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氣象。
作者:李琴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