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網絡文化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網絡文化生態失衡導致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現象
(一)責任文化缺失導致的網絡輿論語言暴力現象
當前的網絡文化生態缺少責任文化,網絡傳播者缺乏責任意識。而且網絡傳播者規模龐雜,社會缺乏對網絡傳播者的追責機制。因此,網民在圍觀網絡事件時,經常罔顧事實,從個人立場出發去評價和再次傳播網絡事件,從而產生諸多網絡謠言和網絡輿論語言暴力現象。2013年2月至9月,李某(某軍旅歌唱家之子)輪奸案由于李某“星二代”、“富二代”的特殊身份而受到網民極大的關注。事件被披露上網后,國內各大網站幾乎都在轉載傳統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追蹤報道。而與事件相關的微博被網民轉發、評論達幾十萬次。在這些網絡轉發和評論中,有一些是不法分子為圖私利惡意散播的謠言。但更多的是網民因為盲從而進行的非本意行為。網絡轉發和評論的便捷性,以及社會缺乏對網絡傳播者的追責機制,這種盲從導致網絡謠言大量傳播、網絡輿論完全倒向受害者一方,形成不公正、不客觀的網絡語言暴力現象。整個網絡輿論開始討伐李某的罪行以及李某父母家庭教育的失敗。李父讓童年時的李某在身上騎大馬的視頻被網民挖掘出來,并被作為攻擊李父溺愛兒子的證據。這時網絡公知楊瀾“勞教對孩子的懲罰過重,李某可能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記者李蒙“請網絡暴民不要傷害未成年人”等等公正、客觀言論都被歪曲為替李某說情、為李家利益代言。
(二)急功近利文化盛行導致的網絡炫耀式傳播現象
中國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后這30幾年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個先富裕起來的社會階層。這個富裕階層的創業者大多數是通過刻苦拼搏、勤儉節約來積攢起財富。但刻苦努力的創業者由于工作繁忙對子女疏于管教,并將自己的財富任憑子女隨意揮霍。他們的子女形成了中國社會一個獨特的“富二代”群體。還有一個群體,在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通過投機鉆營、違法犯罪等手段一夜暴富,他們是中國社會的“暴發戶”群體。這些“富二代”和“暴發戶”的大量出現在社會上催生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文化現象。他們在急功近利文化的影響下,熱衷于在網絡上將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進行炫耀式傳播,以此來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或者實現一夜成名的愿望。聲稱“月薪三千元以下者都是下等人”的“雅閣女”、用大疊百元人民幣來點煙的“小龍少爺”、天涯論壇上易燁卿與北緯“比富”的論戰等等現象,都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急功近利文化在網絡上盛行所產生的炫耀式傳播現象。
(三)弱勢群體文化壓抑導致網絡傳播中的逆反文化現象
網絡文化生態中,弱勢群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承受著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其社會地位決定著其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話語權。而網絡是個相對公平的平臺,來自任何群體的個人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網絡成為弱勢群體宣泄情緒、表達意見的最重要窗口。但是主流社會掌握的主流網絡平臺對弱勢群體關注不足,并且將弱勢群體描繪成較為負面的形象,如城市流浪漢、城市不穩定因素、不講衛生群體等等。弱勢群體在現實生活和網絡環境中的雙重壓抑,導致他們在參與網絡傳播時經常表現出一種逆反的心態,以反傳統、反主流的方式來宣泄壓抑的情感,比如刻意通過網絡展示自己的自戀和自大,或者極力追捧這種炒作行為。近幾年網絡傳播中出現的“芙蓉姐姐”、“鳳姐”現象,主要是由這種逆反心態推動的。“芙蓉姐姐”、“鳳姐”等借助網絡炒作而走紅的人幾乎都來自草根階層,他們以不雅照、反傳統、反主流的言行等方式,在網絡上吸引到了眾多的支持者。這些支持者多數也是和“芙蓉姐姐”、“鳳姐”一樣的長相一般、社會地位較低的草根階層。他們認為這些網絡紅人說出了他們不敢說的話、做出了他們不敢做的事,代替他們宣泄了內心的壓抑和對社會的不滿。
摘要:以華東地區8所高校師生為調研樣本,探討了構建網絡文化產品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內涵和意義,分析了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從人才培養、產品
創作、傳播載體、激勵保障等方面對網絡文化產品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網絡文化產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網絡文化產品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分析
校園網絡文化產品是校園網絡文化豐富內容的實際載體,有鮮明的校園文化特征,它反映校園師生精神風貌、價值品位和行為特征,同時也兼具教育引導、知識傳播、情感互動和
文化服務等功能[3],探討其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義是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應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挑戰的有效途徑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國媒介融合產業建設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工作也快速穩定發展。創新完善網絡文化傳播內容與形式,有效強化受眾自我意識,促使受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先進網絡文化傳播中,以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建設和諧健康發展。將進一步對媒介融合視域下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與影響展開分析與探討。媒介創新融合時代下,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建設工作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媒介融合實質是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各種形式的媒介融合可以進一步加強它們的互聯性與互換性,促使海量信息能夠得到優化、整合,在極大程度上可以滿足市場不同層次用戶對于各種類型文化信息的需求。在媒介融合視域下,網絡文化傳播有著傳播時效快、范圍廣以及內容豐富等鮮明特征。其可以有效反映出文化傳播者、網絡平臺以及接受者之間的關系,對建設文化強國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網絡文化及其傳播特點
1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實質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基礎,在互聯網平臺所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方式以及文化觀念的集合。網絡文化作為現代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表現,有著鮮明的特征與精神價值觀念。網絡文化涵蓋在互聯網平臺中生成的文化以及依托互聯網傳播的傳統社會文化。它們在互聯網平臺中都可以呈現出持續創新性的特征。與傳統信息傳播環境下的文化傳播模式相比較,互聯網傳播模式下的文化傳播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的優勢特征,并且其受眾市場呈現出日益細化的發展趨勢。
2網絡文化的傳播特點
網絡文化的傳播特點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1.傳播時效快、范圍廣
學術期刊正在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已經成為其一個重要的特征。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新型社交平臺的火爆,使得傳播“把門人”角色開始發生從編輯向算法的轉變[1],“兩微一端”強勢進入傳統媒體的領地。學術期刊作為傳媒的一種形態,也毫無例外的受到了巨大沖擊。
1學術期刊面臨的沖擊
1)大數據的沖擊。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必然導致媒介形態的嬗變,從而帶來社會文化表達的變異和媒體傳播方式的創新。大數據對期刊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將推進編輯流程的再優化、出版業態的多媒體化和評價規則的多元化。單純依靠紙質印刷和數據庫傳播已經趕不上時代的發展和傳播的需求,也會使期刊發展受限。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形勢必將推動傳統媒體的轉型,兩者之間的融合絕非僅僅是網絡出刊或新媒體技術運用,而是要形成“紙質出刊+網站+新媒體平臺(兩微一端)”共同發展的新型模式,重新定位各類型的方向,實現各類型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實現互促互融的新型媒體形態,達到新媒體時代閱讀內容的生產者、組織者和引領者“三位一體”的新角色[2]。2)開放期刊的沖擊。自2003年《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開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簽署以來,開放獲取(OpenAccess)是學術期刊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的一種嘗試,已被人們廣泛認可,在很多國家也付諸了實踐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開放獲取期刊具有對所有用戶免費的屬性,使用戶方便、及時、準確地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研究成果得到更快、更廣泛的傳播,提升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和被引幾率,有助于打破出版商對學術出版的壟斷,甚至使社會公眾更容易獲得最新和最重大的科研信息,了解科學研究的進程,促進科學研究的推廣和普及[3]。2015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財政部共同《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實現出版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在不久的將來,開放獲取定會成為有廣闊應用空間的期刊出版模式。3)職稱改革的沖擊。2016年5月,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重點改革“唯論文、唯資歷、唯學歷”的職稱評定制度,從國家政策上明確了對職稱制度改革的具體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的學術貢獻,淡化對論文的數量要求,對全國統一考試的初級、中級職稱專業采用“以考代評”,從根本上解決了目前在職稱評定方面存在的“唯論文、唯資歷、唯學歷”問題。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公布,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工作性質的人才細分評價標準,唯論文、重資歷、“一把尺子量到底”等人才評價方式將改變。4)成果認定的沖擊。2017年9月,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在各類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原創作品,根據其發表媒體的級別和傳播影響,使得網絡成果也可能被認定為不同級別的學術論文,充分發揮網絡文化育人功能,學校將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學校科研成果統計、各類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范圍。提出的標準:重大網絡傳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以及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較大網絡傳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和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微信公眾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于10萬,頭條號刊發的作品閱讀量不少于40萬。由于學術文章的專業性,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科普性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鼓勵了科研人員將部分有一定科普價值的成果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實踐中,改變科研工作者僅靠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的格局,加強科學研究與大眾媒體之間交互式的互助協作機制。
2學術期刊的應對策略
1)重構融媒體新理念。積極通過新媒體將學術出版和交流深入融合,從數字化向“數據化”轉型策略,挖掘學術期刊數據及其價值,促進學術期刊的“數據化”轉型。由編輯部與作者共同創意與制作流媒體的展示形式,以適應手機端閱讀的版式活潑、語言生動形象、觀點簡潔明了的編輯模式,從而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借助新媒體傳播方式不斷擴大信息傳播效應,以“共享、多元、開放、互動、交融”的融媒體理念[4],重構學術期刊的職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2)探索新型發展模式。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傳遞、信息傳播和文化教育重要的方式和途徑,新的文化形態和成果不斷涌現,必然產生多樣化、差異化的評價方式。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僅僅進行欄目策劃、被動等待傳播遠遠不能滿足時代對期刊傳播文化的要求,更需要主動出擊。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轉變原有的辦刊方式和思維方式,使學術期刊更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和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彰顯學術期刊在科學研究上的普及潛力,努力擴大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公眾知名度,探索新型學術期刊的發展模式。3)塑造內容專業優勢。職稱評定改革與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均是落實“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有力舉措[5]。不但有利于學術期刊更加重視學術質量,而且更有利于對現有“多而不強”“廣而不專”進行改革,扭轉深陷職稱評定、課題申請、獎勵評定和畢業要求的學術期刊現狀,淘汰一批條塊分割、定位不準、學術水平不高的學術期刊,逐步優化學術期刊的結構,塑造基于自身內容和專業優勢的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期刊。4)凸顯共同領域特性。利用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在學術期刊品牌、加快認證進程、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臺宣傳,從功能建設、編輯加工、信息服務和出版、讀者互動服務、移動宣傳、網絡編輯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創新模式,構建新型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推廣模式[6],充分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應用,達到公眾服務功能最大化,促進學術期刊的作者群、讀者群及其朋友圈之間進行私密性、即時性的學術爭鳴和討論,更加凸顯出學術期刊公共領域的特性。
3結論
我們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必將帶來理論創造的強大動力和學術繁榮的廣闊空間。傳統媒體傳播“把門人”角色開始發生從編輯向算法讓度的嬗變,“兩微一端”強勢進入傳統媒體的領地。學術期刊發展受到大數據、開放期刊、職稱改革和成果認定等多重沖擊。在“互聯網+”背景和堅持學術“守門人”的前提下,以新技術的應用實現革新表達方式和提升吸引能力,以融和交互的新型學術期刊發展理念,重構學術期刊的職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重要保證,是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也是踐行學校辦學理念、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平臺,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性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輔助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措施。反之,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也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文化活動規模擴大、參與人員積極性提高、美化校園環境等。由倪鐵軍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為落實樹德立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校園文化創新發展、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內涵與文化育人水平、凝聚出優秀校園文化成果,作者從大學文化、黨團文化、人文教育、心理文化、實踐育人、網絡文化、課堂文化、創新創業文化等多個角度對校園文化展開了論述,其中,著重闡明了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閱讀此書,可發現該書主要呈現以下幾大特色:
一、與時俱進,多角度呈現校園文化
本書出發點并未局限于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與時俱進地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多個方面考慮進去,分別通過對大學文化、黨團文化、人文教育、心理文化、實踐育人、網絡文化、課堂文化、創新創業文化八個層面的抽絲剝繭,闡明了我國建園文化建設面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向與策略,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影響機制。同時,作者為將內容呈現的更加全面,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將這八個層面分為八個篇章進行述。其中第一篇“大學文化篇”,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與舉措》《文明校園創建的探索與實踐》《析校園文化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作用》《以大學文化建設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值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河北醫科大學“三個老師”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工作的初步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對策》《加強學術文化建設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內涵》《高校精神文化建設三個關鍵點研究》《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試解讀河北醫科大學“十三五”發展規劃文化精神要義———寫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時》《校園文化為青年教師成長注入色彩》等論文,概括性的分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必要性、發展策略等,較為客觀地反映當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建設過程中對學生、教師等人員的影響。第二篇“黨團文化篇”,從高校審計制度、學生會組織、團委建設、藝術類社團等方面闡釋了校園黨團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并根據現有情況指出了構建和諧高效大學行政文化、審計制度文化、社團管理文化的策略,正面回應了黨團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第三篇“人文教育篇”,以唯物史觀為切入點,探討了高等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和對策,以多元文化為視角,探析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問題和培植路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力點,探索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所在,同時作者將人文素質教育與高校人才職業道德、社會道德結合起來,將具體校園活動與人文素質培養起來,使得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體化。第四篇“心理文化篇”,根據“大學生對自我學習成長滿意度調查”“河北醫科大學學生對所學專業滿意度的調查”“互聯網大學生幸福指數動態監測情況”等客觀數據,分析了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較為詳細的解決辦法,為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一個發展方向。第五篇“實踐育人篇”,直接以《論新環境下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動作用———以河北醫科大學為例》《弘揚科普志愿服務精神提升大學生學以致用的專業本領———河北醫科大學青年學子投身科普志愿服務活動的探索與實踐》《依托校內中藥園地建設大力開展實踐育人工作》《創新志愿服務路徑推動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急救技能進基層”的社會實踐探微》四篇論文為主要內容,回答以校園文化活動為基礎的社會實踐對育人的推動作用,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促進作用。第六篇“網絡文化篇”,從校園官方微信入手,指出新形勢下新媒體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影響,網絡文化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情況,從網絡層面回答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第七篇“教學與課堂文化”,闡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師話語權的困境、課間文化活動的常態,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第八篇“創新創業文化篇”,在探究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畢業就業工作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探析了創業就業文化對學生思想的影響。
二、價值明顯,針對性探索校園文化作用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領大學生用自己的視角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重要途徑,是引領大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理論的基礎路徑,是引領大學生承擔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歷史使命的基本手段,既是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潛在方式。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課堂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作者在這一認知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分析了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作用,正面反映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啟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原來的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與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以此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所產生與逐步發展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現為一定的價值觀念、校園精神、行為準則,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感召力,這從側面說明,校園文化建對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提升作用也來自多個方面的助力。故《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從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網絡文化三個大方面分析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而言,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學校所擁有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道德標準等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可以引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幫助大學生提高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就校園制度文化而言,一方面建立健全的校園制度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穩定性,可將多方力量集中在一起,致力于激勵高校老師進行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約束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學習;另一方面,以校園制度為支撐,根據學生實際思想情況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輿論引導,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并在這過程中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傳播者,進一步擴大教育效果。就校園網絡文化而言,當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主力軍,對網絡文化具有較高的認同感,故當利用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可在無形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明辨社會主流思想,這樣既可以增強教育方式方法的便利性,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本身是是一把雙刃劍,其產生效應的好壞端看使用者自身,因此,校園網絡文化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前提是這一校園網絡文化是良好的、有品質。
三、策略具體,注重校園文化的實效作用
實效是任何一項實踐活動追求的目標,高校思想健康教育作為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是以實效性為教育工作的目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