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的跨文化傳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全球文化不斷交流,網絡玄幻小說逐漸受到海外讀者的追捧與喜愛,在海外掀起了一股“中國網文熱”。玄幻小說作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想象的雜糅傳播,吸引了較多的海外讀者,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元素輸出溶解了嚴肅官方的對外傳播,積極的受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網絡玄幻小說的進一步傳播。但網絡玄幻小說的低門檻創作環境,也使小說作品存在內容同質化、故事情節泛娛樂化等問題。為此網絡玄幻小說的創作者需繼續立足于現實改進文學素養,同時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的傳播效果也為我國的對外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一、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的發展現狀
網絡玄幻小說的概念最早來源于香港武俠小說家黃易的《月魔》,這部小說在當時被稱為具有集玄學、文學和科學于一身的嶄新品種,玄幻小說的涵義也因此而演變。現如今,玄幻小說比較注重道家思想中的“修和養”,奇門異術中的“八卦”,是指建立在玄學、幻想的基礎上而建造的小說世界觀,修真玄幻、神魔仙俠等都被稱為“玄幻小說”。[1]2017年5月,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正式上線,開啟了國內資本進軍海外市場的新階段,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網絡小說在海外傳播。根據《2021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數量1萬余部,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受眾大都集中于亞洲、東南亞以及歐美地區。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大多數人都足不出戶,“宅家經濟”由此興起。網絡小說的用戶規模達到了8316.1萬人,市場規模達到了11.3億,有43.2%的海外讀者對中國功夫最感興趣,40.5%和38%的讀者更關注中國料理和中醫,中國書法和文學受到20%-25%的讀者關注。[2]網絡玄幻小說是起點中文網點擊量較多的小說類型,截至2019年1月4日,在起點中文網中點擊量排名前五的網絡小說(如表1所示),由表中數據也可以看出網絡玄幻小說在網絡文學市場中擁有較多的受眾和繁榮的市場。早在2014年,美籍華人賴靜平就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網絡文學英譯網站,在國外被稱為武俠世界網站,即“Wuxia-world”,除Wuxiaworld之外,GravityTales、Spcnet、VolareN-ovels也是主要的中國網絡小說海外翻譯網站,它們通常會翻譯在國內較火的網絡小說,主要類型以海外讀者感興趣的玄幻小說以及仙俠神魔小說為主,由此積累了一定的粉絲數量。中國網絡文學借助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作品本身的可讀性,在最近幾年成功“出海”。在網絡文學的不同類型中,網絡玄幻小說尤其受到海外民眾的追捧,賴靜平在Wuxiaworld上翻譯網絡玄幻小說《盤龍》,第一天網絡點擊量就突破10萬,網絡玄幻小說對于海外民眾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二、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受歡迎的原因
(一)玄幻小說中東方文化與西方想象的雜糅傳播
“雜糅”顧名思義,是指將不同事物、結構、性質的東西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新事物。薩伊德、霍米·巴巴等后殖民理論家提出了雜糅理論。霍米·巴巴認為,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關系是相互混雜的,并不存在清晰的文化對立,可以把西方和東方的文化關系放進一種關聯和互動之中進行理解,當兩種不同的文化接觸時,一種新的文化將被重新闡釋,創造出一種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異于東方文化的“文化雜糅”。[3]在玄幻小說中,創作的靈感和主題大多數是來源于“道家文化”以及香港的“武俠小說”,通常會敘寫一些家族政治、主角修煉與成長、家族血統等內容,其中存在奇幻的修道修仙、聊齋志異的鬼神色彩以及江湖的俠義思想,體現了獨具東方特色的浪漫文化,對于外國受眾來說,這些小說內容具有極大吸引力。同時,中國網絡玄幻小說也吸收了西方奇幻、逆襲、英雄主義等元素,體現了西方文化中“草根”逆襲以及對英雄的崇拜。比如西方現代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主角哈利·波特自小父母雙亡,被寄養到姨夫家里,住碗櫥里十年,和蜘蛛同睡,被他的表哥達力欺負,后面來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成為一名巫師,與伏地魔斗爭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國網絡玄幻小說《星辰變》中,從主角秦羽天生不能修煉真氣而展開故事情節,以“苦修+打斗+奇遇”的成長模式得道,最終成為文中鴻蒙宇宙的掌控者。這種敘事結構符合西方現代奇幻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模式,也是受到海外讀者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獨特的東方文化元素輸出溶解嚴肅官方的對外傳播
近幾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擴大,海外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總體而言,我國對外傳播國際影響力仍然比較弱,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主觀傾向較為嚴重,往往更加注重官方嚴肅的政治文化,從而忽略了海外受眾的需求、興趣和價值觀。而網絡玄幻小說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場景描寫,用上古的歷史文化為小說架構獨有的世界觀,用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喚起了海外民眾對中國東方獨特文化的興趣。如玄幻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古老的神話傳說成功地吸引了海外受眾,其中“青丘”“四海八荒”“狐仙”“昆侖墟”等中國神話元素源于《山海經》中的記載[4];《星辰變》中對主人公秦羽修煉時的所在地“云霧山莊”的場景描寫,以及對秦羽訓練時“打坐深蹲”的刻畫,其所包含的中國武術、體能訓練等獨特的東方文化元素在外國讀者眼中十分新鮮。西方小說或電影缺少一些史實的厚重感,比如在《霍比特人》與《冰與火之歌》中無法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中找到對應,這就讓作品少了一些厚重的史詩感。而中國的網絡玄幻小說,擁有追溯上古的歷史,《西游記》《山海經》等多套架構將神話故事與歷史無縫結合,比如《西游記》中的“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這些元素給故事增添了一些神話色彩,而歷史事件則是1000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故事。這些較早的中國文學成為了如今網絡玄幻小說創作者的靈感來源,而其中所蘊涵的中國文化元素也作為“軟文化”成功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溶解了對外傳播的政治嚴肅性。
(三)積極的受眾推動網絡玄幻小說的傳播
據《南方周末》報道,一位名叫凱文·卡扎德的美國青年,在染上毒癮之后不間斷追更網絡玄幻小說,從而順利戒掉毒癮。這位美國青年追更的小說名叫《盤龍》,于2014年被翻譯成英文在外網上進行連載。正是因為有許多像卡扎德一樣癡迷中國網絡玄幻小說的受眾,才讓中國的玄幻小說真正走向世界。中國網絡玄幻小說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國文化思維的“專有名詞”,比如《斗羅大陸》中的“魂環”,《盤龍》中的“鴻蒙宇宙”,《大主宰》中的“蟒雀吞龍”等,這些名詞很難通過翻譯將其精準無誤地表達出來,容易引起海外讀者的誤讀。但是,海外讀者通過在翻譯網站中的互動和探討,不僅激發了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興趣,更變成了積極的中文學習者,他們會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讀者評論區里展現出來,或主動分享自己對于小說故事情節的困惑,并在交流互動中尋找答案。一位接受《南方周末》采訪的印度讀者拉胡爾·伊耶曾經表示,自己“不用再等翻譯,而可以直接去起點中文網讀小說”。海外讀者對于小說的優質評價以及自主推薦也讓中國網絡玄幻小說擁有了良好口碑和更多的受眾,不斷推動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的進一步傳播。
三、網絡玄幻小說存在的問題與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網絡玄幻小說對中國“軟文化”的成功輸出,給民族文化的海外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用“非政府”聲音傳播中國文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網絡玄幻小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同質化
隨著網絡玄幻小說在國內以及海外市場的繁榮,很多網文作者看到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從而開始“加更”。為了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經常設置比較夸張且不符合正常價值觀的故事情節,一味追求寫作速度和效率,對一些已經取得知名度的小說作品進行模仿,導致網絡玄幻小說同質化嚴重,寫作模式套路化,越來越多的小說劇情呈現出“看了開頭便知結尾”的套路。在《凡人修仙傳》中,主角韓立是一個普通的山村窮小子,資質平庸,機緣巧合下加入了七玄門,憑借催熟藥材的功能,從此開始修真之路,并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種故事情節與大多的網絡玄幻小說情節較為類似,比如玄幻小說《擇天記》《主宰之王》等。
2.故事情節泛娛樂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為網絡小說的創作者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一般來說,只要作者在平臺上注冊賬號就可以進行小說創作,并不限制作者的文學素養和學習經歷。這種低門檻的創作條件加劇了玄幻小說作者之間的競爭力,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劣質作品,有些作者通過設計低俗曖昧的情節,用戲謔的故事來推動劇情的發展,并且日更幾萬字,這讓玄幻小說的文字語言缺少打磨,結構邏輯混亂,這種泛娛樂化的現象也背離了文學作品的初衷。
3.翻譯尚未重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在不同的文化傳播語境中,翻譯人員需要具備不同的文化背景,一方面,網絡玄幻小說存在許多中國式諺語,如“有眼不識泰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很多翻譯只是機械地直譯,并沒有將句子的真正內涵翻譯出來;另一方面,在中國代表“力量”“美好”的事物在海外的一些國家中卻不一樣,比如“龍”在中國象征著尊貴和風調雨順,但是在西方的一些國家中,“龍”卻代表著破壞與邪惡,很多的翻譯者都是出自于自身興趣自發組成的民間翻譯組織,在翻譯的過程中未能重視這方面的文化差異,而興趣也需資金的支持,很多民間的翻譯組織者也會因為粉絲少、更新慢等因素而停止翻譯,這也使得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缺少一定的質量保障。[5]
(二)網絡玄幻小說跨文化傳播的啟示
雖然問題不容忽視,但從海外傳播的實際效果來看,網絡玄幻小說的確能夠引起海外讀者在認知、態度、行動三個層面的變化,有些讀者甚至就是因為閱讀了玄幻小說而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是漢字的興趣。主流文化圈也應更加重視這類在傳統文學碎片下的價值傳播,借助玄幻小說搭建的橋梁,讓中國可以更好地與世界人民進行溝通。
1.創作:網絡玄幻小說的創作者需提高文學素養
文學作品需要對文字進行精雕細琢,并且要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玄幻小說的創作者在這一方面還需要立足現實,繼續改進,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作品,打破玄幻小說固有的套路化,規避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在作品中賦予屬于中國的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色彩。相關網絡小說網站應建立作品篩選機制,去除低俗、媚俗、湊字數的網絡小說,將具有一定文學意義、文化傳統、邏輯嚴謹的小說進行宣傳和推廣。
2.傳播:多渠道培養翻譯人員
網絡小說中存在很多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只有將其精準無誤地翻譯出來,才能還原中華文化的魅力,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完善培養渠道,加強翻譯人員的技能訓練。“起點國際”建立了網絡小說翻譯的專有名詞庫,為了提高翻譯質量,構建了專業化翻譯人員的培訓標準,在推動網絡小說有效傳播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高校也應加強翻譯專業的建設,與國內企業合作,打造更多具有雙文化背景的精英翻譯團隊,實現網絡玄幻小說從“本土化”向“異域化”傳播。[6]除此之外,國內的小說網站也應積極地與海外的相關網站建立合作關系,培養海外的本土翻譯人員,對海外人員進行定時培訓,講授關于中國的相關文化以及成語、詞語的具體含義,定時與國內的翻譯者共同交流,開展討論,建立國內國外的翻譯文化圈,在翻譯的速度和準確性上共同探討。
3.途徑:深耕中華優秀文化,用“親和力”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擁有四大名著、四大名畫、四大名繡、四大發明、四大名扇、十二生肖、十大名茶、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但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中國更傾向于主流敘事,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相對乏力。中國曾經于2006年推出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將《論語》《易經》《道德經》等圖書翻譯成英文推往海外,但是卻未能引起海外受眾的關注。J·斯特勞爾哈曾在《大眾傳播批判研究》中提出了文化接近性這一理論,指出與外來文化相比,受眾更傾向于與本地文化、價值觀、語言、敘事結構相近的文化。雖然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出海”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膽嘗試,但從海外傳播的效果來看,這些文學作品并未引起海外受眾的共鳴,也側面進一步反映了文化沖突的存在。而網絡玄幻小說的“出海”贏得了海外受眾的追捧,激發了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海外民眾的吸引力。這種“非政府”聲音的宣傳,通過塑造中國文化的獨特品牌,以更加貼近海外受眾的文化習俗為主,消解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海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李子柒通過美食、服飾、田野環境等文化符號,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持續輸出,在海外受到了一致的好評。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品牌把握了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獵奇心理,弱化了強行宣傳的生硬感,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平民化的視角展開敘述,收獲了一致好評。因此在對外文化輸出中,有必要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與大眾文化載體相結合,將傳統的主流敘事方法轉為更加個性的敘事方法,與海外受眾之間產生共鳴心理,用“親和力”講述中國故事。[7]
四、總結
網絡玄幻小說在海外受到的“追更”和“熱捧”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海外受眾的吸引力,這也給中國的對外傳播帶來一定的啟示:要注重把握受眾心理,充分考慮海外受眾的接受興趣與實際需求,注意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善于運用他們樂于接受的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文化輸出方式來實現傳播的目的,理解國外網民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識與互動方式,將中國特色的地理歷史、神話傳說,以及仙俠題材中的公平正義、奮斗勵志、人文道德等中國精神,通過屬于“中國故事”的獨特方式進行表達和講述。
作者:張雨萌 單位: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