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女紅數字化傳播設計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化與智媒時代的到來,不僅促進了傳統女紅工藝及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也為女紅設計創新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與更便利的路徑。在修復還原女紅繡品樣貌、系統梳理女紅審美元素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女紅數字資源庫,能夠為女紅數字化傳播和服裝設計提供內容支撐;通過針對不同設計者及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開發傳播與設計再造路徑,創新交互形式,能夠激發大眾參與女紅文化體驗和進行自主設計的興趣,最終實現女紅在當下的活態化傳承。
關鍵詞:女紅;數字化傳播;設計創新
女紅主要指以女性為主體的紡織、漿染、刺繡、縫紉、編織等實踐及其生產出的物質、精神文化產品。女紅不僅是中國傳統技藝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范式與文化形態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的生活智慧,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魅力與中華文化的基因。近年來,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借助數字技術展開了一系列女紅傳播與設計創新的探索實踐,力圖拓寬和創新其傳播途徑,并依據不同用戶需求,在不同領域嘗試多樣化的、交互式的創新設計,開掘女紅保護與資源轉化的新路徑,拓展女紅的生存空間,讓女紅在當代大眾生活中更好地實現活態化傳承。
一、數字資源庫建構對于女紅傳播與保護的價值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女紅,其保護方式目前以博物館與各級文化中心展陳為主,但是數字化與智媒時代的到來,為女紅的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一方面,數字藝術館、數字博物館以及專門的APP等新平臺,已經成為了當下非遺文化傳播的基本趨勢,能夠更為便捷地展現女紅技藝及生產過程,并且使女紅的傳播不受地域與時間束縛,還能夠為研究者提供資源;另一方面,數字化展陳和存儲也更有利于女紅繡品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女紅繡品由于其自身材質的局限性,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許多年代久遠的繡品或者部分殘缺、絲線腐敗斷裂,或者色彩辨識度低,針法技藝不易辨認,這樣就限制了后人對女紅工藝的認知與學習。為了便于人們對于繡品的觀察、陳列和研究,一些繡品必須經過消毒、清洗、化學加固,殘破的部分甚至需要手工修復。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繡品,減少運輸或環境因素帶來的損壞,再加上一些博物館展陳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女紅繡品只能在當地博物館中展示,大量的繡品甚至只能被永久地藏在庫房中,無法讓大眾欣賞。基于上述現狀,數字化修復顯現出獨有的優勢和必要性。相對于傳統修復,運用數字化手段來修復繡品的原始色彩、織物組織和造型結構,其優勢在于能夠對之進行數字化永久存儲,并且隨著考證資料的不斷完善,可以及時更新復原成果,對繡品的修復也可以不斷完善,真實性與精準性將不斷提高。目前,筆者所在的團隊在采集和數字化處理繡品原件圖像的基礎上,根據繡品原件保存完好的部分以及對相關歷史資料的查閱,深入剖析其色彩、圖案構成規律,以盡可能恢復其原貌為宗旨,利用平面繪圖軟件coreldraw以及Adobeillustrator軟件對原件圖案進行提取、繪制和復原整理,并構建女紅繡品紋樣圖案數字信息庫。值得注意的是,女紅保護與傳播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修復原物,實現女紅永久性的保護與存儲,便于人們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網絡快速、便捷地看到女紅繡品的原貌,更直觀、生動地感受女紅工藝的魅力,了解其造型、色彩、紋樣、技藝、功用、地域、民族等基本信息,還在于挖掘和整理女紅的文化知識譜系及其背后的地域人文風俗、道德倫理、審美風格等深層文化內涵,而這樣的數字資源庫將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地域及社會群體對女紅資源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助于大眾對女紅的深入、系統的認知,因此極大地提升了女紅的傳播價值。
二、基于明清女紅的數字資源庫建構與傳播實踐
在進行數據庫建構之前,筆者所在團隊對明清女紅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較廣范圍的采集,并曾在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北京、遼寧、臺北等地進行了考察和調研。其中,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臺北歷史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以及部分私人收藏的明清女紅繡品占據了較大比例,采集的資源中主要包括繡品原件、繡品圖像信息、刺繡針法視頻以及傳承人的錄音等。在數字化處理過程中,首先需要使用高清攝像機對女紅繡品原件進行圖像采集和數字化存儲,保證細節的清晰、色彩的高相似度;用攝像機記錄繡品的技藝針法,保證女紅工藝流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采集手工藝者、傳承人的個人信息、錄音、錄像等資料。接下來需要使用coreldraw繪圖軟件以及Adobeillustrator繪圖軟件對原件進行細節提取、修復性繪制,最終將實物轉換為紋樣數字資源;對采集到的圖像、錄音、錄像資料用Adobepremiere、Adobeafter-effect等軟件進行后期編輯,并增加字幕解說等,使得資料信息更加完整,讓受眾能夠獲取工藝技法、造型結構、色彩組織、藝術風格等全方位的信息。在后期編輯、圖像資料數字化存儲完成后,就可以建立層級化的明清女紅繡品資料信息卡,初步建構數字資源庫。該數據庫分為以下幾個級別的頁面。一級頁面主要按其功能進行歸納與分類,基本分為三大類:服飾品類、家居類和其他類;二級頁面包含女紅繡品的原始掃描件、提取修復件以及資料卡;三級頁面是完整、詳細的女紅繡品資料卡,包括繡品名稱、制作時代、地域、材質、工藝技法、造型結構、色彩、藝術風格、傳承人資料等,這樣就建構起一個涵蓋繡品基本信息的完整資源庫,也便于用戶檢索。目前該數字資源庫還在不斷增加新資料,下一步將對地域文化、民俗等相關信息進行補充細化分類,例如從文學、繪畫、民間故事等資源中進行采集和整理,強化資源庫層級邏輯與設計,并將嘗試針對不同用戶主體、功能來開發專門的資源庫,例如針對研究者、設計師、少兒以及文化旅游、教育等領域等的開發和建構。在數字化展陳與交互方式創新上,隨著大眾對傳統女紅及其文化的深入了解,去各地女紅博物館、藝術館參觀的非專業人群也在不斷增多,這些場館目前也在探索數字化展陳形式,例如在實地場館展陳的繡品前安裝一個平板電腦,通過數字化導覽,參觀者便可以獲取繡品的歷史資料、原件高清圖與數字化修復圖,可以了解繡品的各類信息,還可以通過動畫來了解傳統女紅的技藝與文化。區別于單純收藏和陳列式的傳統藝術博物館,建立傳統女紅數字化展館網站平臺則使得館藏及館際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共享。在此基礎上,筆者所在團隊進一步開發趣味性的交互展陳方式,例如事先提取繡品紋樣的骨架,繪制出骨架白描線稿,參觀者可以進行人機互動,對線稿進行創造性填色,創造一幅個性化的女紅繡品圖樣并打印出來留作紀念,當然還可以選擇運印制在絲巾、文化衫、購物袋等物品上。隨著互聯網、智媒體、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更直觀的展陳方式和更具趣味性的交互方式也將不斷出現,能夠拉近大眾與女紅的距離,更好地促進女紅技藝、文化的傳播。
三、基于人機交互的女紅設計創新路徑探索
從設計角度來看,女紅資源的運用目前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如何讓女紅在服裝設計中更加凸顯其蘊含的造物精神與豐富多姿的審美風格,這就可以通過建構專業的女紅素材庫來進行探索,主要包括遴選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與美學基因,提取其中的關鍵共性元素,對這些元素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案例資料等進行采集和整理,以此服務于專業設計的需要。在以往服裝設計中,設計師對傳統女紅設計元素的搜尋主要通過書籍,或者耗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去搜集相關資料,并且得到的一手資料也無法直接運用到數字設計中去,因此針對設計師開發專業的女紅數字資源庫就顯得十分迫切。基于此,筆者所在團隊嘗試以數據庫中的女紅繡品紋樣為基礎,將修復繪制好的紋樣根據主題寓意、紋樣、色彩、材質、工藝、功能及國內外品牌運用等分類存入系統中,設計師可根據需要搜索提取各類紋樣,并可以直接運用于數字化創作設計。另一方面則是如何突破精英設計的局限性,讓女紅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特別是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并通過數字交互設計路徑創新,讓大眾在設計中領略傳統女紅技藝、文化的魅力,感受女紅那源于生活的無限想象與創造智慧。因此,筆者所在的團隊近年來基于數據資源庫的搭建和大數據分析,嘗試從不同角度來針對性地開發素材庫和人機互動APP,在分眾化傳播中探索交互式設計創新的路徑。以針對學齡前兒童的人機交互教育類APP開發為例,女紅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審美觀念,對于培養人格健全、審美情趣高雅的學齡前兒童來說,是十分珍貴的教育資源。但是不同于剪紙、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女紅復雜的工藝顯然無法讓兒童輕易掌握,因此筆者所在團隊開發的人機互動軟件并非以學習工藝技巧為重,而是旨在選擇適于兒童智力、審美趣味、創造特點的女紅圖案素材,充分體現女紅紋樣圖案的魅力與創造性,讓孩子去探索其配色規律、臨摹圖案,并發揮想象力,創造出屬于他們的女紅藝術。與此同時,軟件開發還注重增強交互過程的趣味性,例如將用戶設定為故事的主人公,身份是一個小學徒,要學習設計不同的式樣,游戲難度逐漸增加。第一階段是將紋樣的部件組合成形,同時可以選擇給紋樣上色,旨在鍛煉他們的識色辨色能力和對造型的理解,并注重鼓勵孩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是單純模仿給出的式樣。第二階段涉及兩個板塊,一是給不同的物件設計紋樣,比如肚兜、手帕、衣領、靠墊等等,通過運用物品形狀來提高孩童對結構造型的把握能力,二是讓孩子初步了解漸進色規律,以鍛煉孩童的相近色辨色能力。這一階段延續了第一階段的局部組合思路,每個部件都有多種不同配色的選項。第三階段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根據所給的人物角色和要出席的場合來給衣服配上合適的紋樣。根據這款APP的使用反饋信息來看,應具有較大的市場和應用空間。在全球化語境下,女紅如何走向世界,也成為了女紅數字化傳播與設計創新的重要目標。目前不少外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開設了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為女紅的海外傳播提供了窗口。在課堂上向外國學生或留學生介紹傳統女紅繡品時,倘若僅僅介紹文化知識是無法讓他們產生直觀感受的,文化背景的差異也讓他們很難領會女紅文化的內涵,而請一個專業的繡娘來演示和教授刺繡也是不現實的。因此,筆者所在團隊也嘗試開發了一個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應用軟件,用戶可以在線選擇多種款式的荷包、扇面、肚兜等產品,挑選喜歡的顏色與圖案素材進行組合設計,設計完成后,用戶還可以直觀地看到2D或3D圖案。事實上,隨著來華游客逐年增多,傳統女紅繡品也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種類單一、樣式雷同,如果游客在國內的旅游場所或紀念品店購物時,能夠利用這樣的APP將自己設計的女紅數據傳輸到相應的廠家,就能獲得獨一無二的紀念品,也能讓外國游客對女紅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潘健華.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蘇淼,趙豐.從公元17世紀對俄絲綢輸出看明末清初中俄絲綢外交[J].絲綢,2018.
[3]李恒爽.云南傳統民間美術甲馬—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個案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4.
作者:莫佳雯 朱瑜爾 李煒城 單位: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