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證券投資學教學問題的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證券投資學是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介紹證券投資方法和證券運行規律的課程。文章系統地分析了學習證券投資學的重要意義以及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證券投資學;金融人才;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證券業發展迅猛,行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證券投資學在金融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其主要內容包括證券發行和交易、證券定價、基本面分析和股票技術分析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這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已有學者對該課程提出過一些深刻的見解,比如,梁朝暉[1]將證券投資學的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分為理論性和應用性兩類,并提出了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建議。盧雯君[2]提出了個性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陳亞男[3]認為應更多注重應用能力培養,關注社會實踐等。盡管上述學者在不同背景下從不同側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已成為共識。本文將結合筆者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存在的問題談幾點改革建議。
一、學習證券投資學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理財觀念也悄悄發生變化,單一的儲蓄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通過投資進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學知識對培養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日后生活和工作也大有裨益。眾所周知,證券市場與國家的經濟有著密切聯系,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融資渠道。然而,最近幾年我國股市經歷了較大的波動,許多投資者在股市中并沒有獲得預期收益,虧損較大。要想在證券市場上長久生存下來,必須靈活掌握投資技巧。理論知識固不可少,但單純的理論知識并不是獲勝的法寶,必須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操作,逐步探索投資規律,才能從容應對股市風險。因此,如何讓學生們學好這門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證券投資學這門課程來說,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二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做好證券投資學教學工作,各位學者看法各有不同,各個高校培養計劃也有所差別。總體來看,證券投資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理論輕實踐
開設證券投資學的基本任務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投資,然而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變成了讓學生學會證券投資學,一字之差卻有本質不同。教師在授課時通常花很大的篇幅來講述相關的投資理論、基本原理及概念,而對具體的證券投資實踐。比如,如何操盤、盯盤及操作分析規則講解較少,這樣的教學效果遠不如直接通過交易軟件進行演示形象生動。同時,授課老師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真正精通證券投資實務的教師少之又少。授課時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模擬輕實盤的狀況非常普遍。這就導致學生僅能獲得理論知識,而實踐操作能力明顯不足,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也就成了紙上談兵。
(二)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證券投資學主流教材的某些內容過于陳舊,明顯落后于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該課程教學目的是要教會學生掌握相關投資工具、研判市場趨勢、識別和把握交易機會、控制交易風險等。然而,目前大部分證券投資學的教材在這些方面比較欠缺,多數教材照搬國外已有理論,對市場變化的時效性把握不夠,內容更新的速度遠不及市場變化,特別缺乏關注中國特殊國情下的證券市場特性的教材。新知識、新理論的不斷涌現要求我們必須動態更新證券投資學的教學內容。
(三)教學條件落后
證券投資相關技能的學習需要大量實踐,因此需要相關軟件和硬件設備的支持。然而,我國目前很多高校金融專業實驗室建設相對落后,學生使用最新軟件的機會相對較少,軟硬件設施亟待更新,這給實踐教學帶來了技術層面上的困難,而這種現象在非重點大學表現得更為明顯。
三、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搞好實踐教學必須要有科學的體系和一整套系統的方法,證券投資學課程實踐教學可以由多方面組成,主要包括校內金融實驗室實踐教學;校外實習基地實驗教學;邀請校外實踐專家來校內作講座,合作編纂教材;創新籌資渠道,提高教改保障能力等。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增加實驗課時,強化基地建設
當前不少高校已經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將證券投資學的授課分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在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了一定學時的實戰模擬操作。但據筆者了解,受辦學條件限制,大部分高校仍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教學課時偏少。鑒于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征,應適當加大實踐教學課時。在校內,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最新的金融軟件模擬開戶,根據實時行情模擬交易。授課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設立一個虛擬的初始資金,讓學生進行自主交易,一段時間后按照虛擬投資收益對學生進行考核。將學生模擬交易的成績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排名靠前的學生將獲得更高的總評成績。模擬交易在規避了風險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能夠讓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在校外,高校應當發揮其自身影響力,與所在地的券商、私募等單位達成實習協議,有計劃地將學生輸送到相關單位實習,實習時間可安排在寒暑假或者學生畢業實習之際。與實驗室模擬操作不同,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了解相關公司的具體運作過程,熟悉掌握相關部門的業務要點,從而加深對證券行業的全方位認識。同時,應當派遣校內教師駐點指導,既便于管理學生,也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實踐能力。
(二)重視校外力量引入,拓展學生視野
要想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金融人才,培養單位還應當重視校外專家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校外專家在實踐經驗方面更具優勢,可以為學生開闊視野;另一方面,校外專家的紐帶作用有助于加強校企合作,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專家講座是校外引智的重要形式,也是傳播知識文化的重要渠道。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專家學者可以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帶進高校;業界精英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證券市場熱點問題,展望未來證券市場的發展方向。豐富多彩的講座可以滿足學生濃厚的求知興趣,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證券行業,也有利于繁榮校園文化,活躍學術氣氛。另外,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定期為學生開設實踐課程,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關注業界動態,更新教學內容
證券投資學的諸多理論方法是對過去歷史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踐性。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教學內容同步更新。要想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金融人才,就必須與時俱進,高度關注業界動態,將理論教學與金融實踐結合起來。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必須充分重視教材建設。盡管目前證券投資學教材眾多,但是既有理論深度又能貼近真實證券市場的教材極為匱乏。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優化當前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首先,可以考慮校內學者和業界資深人士合作編纂教材。校內學者在金融理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并且積累了多年的人才培養經驗,掌握了教育規律。而業界資深人士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對中國國情下的證券市場有深刻的把握,熟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對高校金融人才的培養方向可提供重要建議。校內校外人員取長補短,合作編寫教材非常有利于質量的提升。其次,應根據市場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針對目前市場發展現狀,亟待補充或深化的教學內容包括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個股期權、FOF、新三板市場等內容。另外,近兩年來推出的一些金融改革舉措也應當反映在教材中,比如滬港通、北向通、滬港基金互認、股指熔斷、注冊制改革等。教師也可以安排金融熱點專題討論,讓學生們在課前搜集資料準備講稿,課上分組討論,以彌補現有教材在時效性方面的不足。
(四)多方籌措資金,支持教學改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論教改設想如何完備,最終都需要資金保障。包括新教材的編纂修訂和出版、實驗室硬件及軟件更新、聘請校外導師、實習基地建設等。筆者建議除了政府常規撥款以外,還需要轉變思路,從如下幾個方面拓寬籌資渠道,為教改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首先,積極申報各類項目,爭取額外資金投入。筆者所在單位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始建于1995年,2008年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點,獲得了重點資助。2015年金融類專業入選江蘇省品牌專業一期A類建設項目,爭取到省財政經費900余萬元,為教改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目前政府正在全面推動“雙一流”建設,各培養單位應認此為契機積極爭取資金改善教學條件。其次,爭取業界及社會各界贊助。比如,爭取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或設備贊助。同時,高校也可以為這些金融機構冠名授牌,優先輸送金融人才,形成良性互動。另外,一些辦學歷史較長的院校不乏優秀校友,有些已成長為業界精英,早有反饋母校之愿,校友資源也應獲得重視。以上所述的證券投資學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以及對未來教學改革的期望,均是從教學實踐中摸索反思得來,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參考意義。首先,要向學生解釋證券投資學課程在培養體系和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介紹其在證券市場具體業務中的某些應用,讓學生理解認同該課程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其次,反思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落后金融實踐的內容必須及時改進、更新。最后,通過三個方面介紹了對當下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的看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了證券投資常識,提高學習效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梁朝暉.關于《證券投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23):261-262.
[2]盧雯君.《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考試周刊,2014(1):11-12.
[3]陳亞男.《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3):154.
作者:駱桂娣 許升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