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羌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濃郁的原始傳承性
羌族幾千年來一直生活在深山峽谷中,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因此處于相對穩定和封閉的狀態。雖然羌族曾經以西夏文字作為記載,但鮮有學者能夠讀懂且文獻不多,嚴格來說,羌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也就缺少了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基本上無對外交流,保持著鮮明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特性。
2節日民俗的依附性
羌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根植于其生產、生活和軍事戰爭中,在漫長的歷史演繹過程中,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逐漸向表演化和商業化方向發展,并依附于節日和民俗得以傳播和開展。如在羌歷年跳的沙朗舞和鍋莊舞;打靶節中的騎馬射箭;婦女節中的唱歌跳舞等。
3觀賞性強,部分項目參與性強
花樣繁多的比賽形式、精彩激烈的比賽氛圍、絢麗多姿民族服飾、精彩的民族舞蹈、熱情好客的羌族人民,使得羌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這樣的氛圍帶動下,游客極易參與到羌族傳統體育活動當中,把對羌族傳統體育的興趣直接升華到視覺享受和親身體驗體育樂趣的層面。
4活態流變性和脆弱性
羌族傳統體育通過口傳身授得以延續,傳承者技藝都帶有個人特點,因此羌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具有一定的流變性;再者由于文字記載的缺失,使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極大的脆弱性。“5.12”地震中很多身懷絕技和知識淵博的羌族人喪生,使得很多傳承了三千多年的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成為歷史。
異地安置對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
1異地安置的羌族體育依附的傳承人的變換導致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主體缺失
由于羌族沒有文字,因此羌族文化主要靠“釋比”口傳身授,“釋比”是羌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地震導致羌族傳承人12人遇難、105人受傷,而這些死傷者是通曉羌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羌族傳統體育技藝高超者,這使得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遭受到斷根性的打擊。異地安置后,“釋比”被迫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面臨著與其他民族接觸所帶來的文化沖突與心理調適,青年人大批外出務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釋比”傳承人培養青黃不接,這造成了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式微,主體缺失的困境。安置前,羌族常進行的傳統舞蹈有忍木納.聳瓦、跳莎朗、盔甲舞、跳“麻龍”、席步蹴、鍋莊舞、羊皮鼓舞。安置后,由于缺失傳承者和羌族婚葬儀式的改變,羌族的羊皮鼓舞、鎧甲舞、席步蹴等“巫舞”開展較少。據調查,安置后的直臺村甚至沒有羌民公認的“釋比”,只有夕格村才有羌民公認的“釋比”,而羊皮鼓舞這類“巫舞”主要由“釋比”來傳承,所以“釋比”的缺失導致“巫舞”面臨著失傳的窘境。因此異地安置,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呈現出傳承主體缺失的不利變化,而這種變化直接導致了安置后羌族移民進行傳統“巫舞”的次數和規模減小,羌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逐漸流失。
2異地安置后文化空間的變化導致大多數羌族傳統娛樂項目減少甚至消亡
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形成后,就會內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古老的羌族在其居住、文娛活動、語言、服裝、飲食、婚禮、葬禮、宗教活動等方面,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對于安置后羌族移民的文化空間變化情況,課題組進行了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由表2可知,羌族安置后其居住、文娛活動、語言等方面都產生了變化。文化空間的變化導致了羌人生活方式和休閑娛樂方式逐漸的變化。安置前羌人散居在汶川等地,受經濟和自然環境的限制,與外界接觸較少,羌歌、抓石子、爬天桿、開當鋪、抱蛋、丟窩窩、拍球、甩皮封、掰手勁、逗瓜等是他們的主要娛樂項目。異地安置后,社區水、電、網、訊設施完備,羌人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加上現代主流文化的滲透,生活方式的改變,羌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變質”了,傳統的娛樂項目不再是羌人休閑的唯一選擇。傳統娛樂項目開展的次數急劇減少,有的甚至逐漸走向消亡,如丟窩窩、提石墩等;而現代健身路徑卻悄然走進羌族移民的生活中。因此異地安置使羌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步被漢族主流文化同質化,傳統娛樂項目減少,這對保持羌族傳統體育的民族特色造成不利影響。
3異地安置后生計方式的變化導致生產型體育活動載體消失
安置前,在汶川龍溪鄉,羌族人的生計方式是由養殖、種植、采集構成的“山民模式”。這樣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羌人唱山歌、吆牛羊、五馬跑四角、斗牛、斗羊、頂桿、騎馬、甩皮封等以生產作為載體的生產型體育活動。大山上放羊采藥的生計方式不僅給羌民帶來了穩定的家庭收入,也是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生存的土壤和創作的源泉。異地安置后,羌人生計模式轉變為以種植茶葉、紫色馬鈴薯、獼猴桃等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民模式”以及以羌族風情旅游為主題的農家樂模式。安置后羌族移民社區居住,不能像以前一樣在碉樓下養殖豬、牛、羊、雞等家禽家畜;而且震后更多的羌族青年涌入城市謀取生計,傳承主體缺失和生計方式的轉變使羌族人傳統的生產型體育活動如吆牛羊、五馬跑四角、斗牛、斗羊、刁雞、騎馬、甩皮封這些以家畜為載體的傳統體育活動劇減甚至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4宗教活動的變化導致傳統舞蹈傳播受限,逐漸走向商業化發展
羌族宗教活動隱含著傳統體育的成分,傳統體育中又保留了宗教的禮儀慶典。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很多宗教儀式都與羌族的一些傳統體育相關,如羊皮鼓舞、盔甲舞、跳“麻龍”、席步蹴。另一方面,宗教場所也是羌族人聚會的中心,祭拜神靈是羌人生活中的盛典,作為其中重要內容的羌族傳統體育特別是傳統舞蹈因此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與發展。異地安置后,由表3可知,羌族宗教活動從祭祀場地、參與人員、釋比角色以及慶祝方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據調查,羌族移民因為沒有自家祭祀塔、玉皇廟和神龕等,導致了宗教祭祀次數減少,祭祀的規模變小,祭祀儀式也趨向簡單化。這使得在宗教活動中所進行的傳統舞蹈如羊皮鼓舞、盔甲舞、跳“麻龍”、席步蹴等傳統舞蹈傳播的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安置后宗教活動參與人員多元化,集體慶祝,使羌族宗教活動多彩化同時世俗化,更多的非宗教娛樂參與其中,這使得羌族傳統神圣的宗教舞蹈為了迎合市場而逐步走向商業化發展的方向。
傳承與發展羌族傳統體育的途徑與建議
1確保異地安置后“釋比”的重要獨立地位,關注“釋比”傳承,避免“釋比”被商業活動邊緣化
古老的羌族在異地安置前羌歷年等活動都是自發組織進行的,“釋比”的地位是獨立的、神圣的且中心化的。安置后的羌族活動中由于政府、媒體和文化研究者的參與,“釋比”的地位被世俗化、邊緣化。這對于傳承、發揚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集大成者“釋比”帶來極大的不利,因此要引起足夠的關注,確保“釋比”在羌族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避免過多的商業操作和政府介入削弱“釋比”的地位,這是傳承羌族文化的重中之重。目前羌族移民“釋比”的傳承由于各種原因陷入了青黃不接的窘境,因此建議政府提供對“釋比”傳承的有利政策和適當的經濟支持,確保“釋比”傳承的延續性,這是傳承與發展羌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依賴的重要前提條件。
2利用安置政策,確保羌族移民的族群性,重構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
異地安置的羌族時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民族性不斷地流失,因此移民后羌族倍需民族的記憶和認同。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震前羌族為數不少的傳統體育活動已日益減少,震后加劇了這種趨勢,異地安置后又加劇一些傳統體育活動逐漸消亡。因此,在確保羌族族群性的前提下,盡量還原羌族特有的文化空間,在新的聚居地,重構羌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以學校體育為載體,利用“非遺”文化保護熱潮,為羌族傳統體育傳承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護。
3利用異地安置政府對羌族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拓寬羌族體育旅游市場,確保羌族移民生活水平切實提高
羌族異地安置后,在文化、生活以及生計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羌族移民正經歷著轉型前的“陣痛”,一些羌族移民異地安置后的經濟收入不如以前,甚至個別移民又返回汶川居住。因此安置后的羌民需要根據其傳統體育資源自身的特色,利用農家樂,分類開發相關體育旅游產品。傳統體育運動同民族節日慶典相結合,如羌歷年可以開發成特色節慶旅游,延續以往體育表演市場為主的局面,加快開發參與性項目。只有確保羌族移民安置后生活水平切實提高才能保證更多的羌族年青人在新的安置地保護并傳承他們所特有的文化。(本文作者:楊群茹、張丹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