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問題與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等方法以藍天文武學校、平型關文武學校、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為例進行電話訪談與問卷調查。將學生習練體育的動機、運動員的參賽目的、考學難易度、對本科所開設課程的滿意度、實習與就業的親身體會、畢業后的就業方向等幾個方面作為問卷的重點。研究認為:(1)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考學難,中學生報考此專業存在盲目心理;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出現畢業生就業面較窄的現象,所學內容需要調整;(2)以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生為例,當前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偏重教學方面,應多元化的培養;(3)加強武術館校與本科院校的交流,確保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科學性、連續性、實用性。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鍛煉動機考學難度課程設置就業狀況
從當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生就業情況來看,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人才競爭力略顯羸弱,暴露出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1]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上升,改行現象頻繁出現,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實際的需求結構失衡,在體育學所包括的其它4個專業相比并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契合,與產業發展緊密接軌,與健康中國深度融合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等等,都是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2]社會學背景下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升學以及就業問題的思考,從武術館校學生的鍛煉動機、運動員參賽目的、升學難度、本科課程設置、就業狀況5個維度出發,主要討論學生升學難、在校期間課程設置不科學、畢業后就業壓力大以及專業不對口等現象。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平型關文武學校、藍天文武學校、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3所學校的在校學生在習武的動機、考學目的、畢業后擇業方向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相應文獻資料。查閱關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單招考試規則、學生培養計劃、專業課程設置、就業狀況等書籍、期刊,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以問卷的形式對被試樣本進行數據收集,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制量表,通過問卷星、郵件進行問卷發放,共計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2份,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
1.2.3訪談法
通過郵件、電話的形式,對平型關文武學校以及藍天文武學校的校長和教練進行采訪,從中了解中學生習武鍛煉的動機。通過打電話的形式,與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系的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獲悉本科生的學習狀況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1.2.4數理統計法
利用IBMSPSSStatistics23.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KMO值檢驗、可靠性分析都符合后建立各維度相關系數矩陣,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2結果與分析
2.1問卷發放情況
以平型關文武學校與藍天文武學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與電話訪談校長和教練了解信息,以該館校初一年級及以上的學生為樣本發放問卷100份(每所學校50份),回收問卷100份;山西師范大學大一到大四在校生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50份,有效問卷100%;對山西師范大學2016、2017年兩屆畢業生為樣本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2份。回收率84%,有效率100%。經過IBMSPSSStatistics23.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KMO值檢驗、可靠性分析。通過問卷回收進行整理,信度檢驗結果為:0.755,效度檢驗結果為:0.812,說明回收的192份問卷都符合研究條件。從表2可知:信度系數值為0.755,大于0.7,因而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良好。針對“項已刪除的α系數”,任意題項被刪除后,信度系數并不會有明顯的上升,因此說明題項不應該被刪除處理。研究數據信度系數值高于0.7,刪除題項后信度系數值并不會明顯提高,綜合說明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從表3可知:分析KMO值;如果此值高于0.8越趨近1時,則說明效度越高,此表KMO值為0.812,大于0.6,意味著數據具有效度,適合做相關性分析。最終所有研究項對應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說明研究項信息可以被有效的提取。
2.2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簡介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屬于體育學中教育學類,本科生畢業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證書。主要培養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科研、訓練等方面所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畢業后能夠在武術、散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工作的專一性人才。本科期間學生主要學習武術套路、散打、舞龍舞獅、傳統體育養生等理論知識,且對這些方面進行基本的技術、技能訓練,在日后擇業時可選擇武術教學、訓練、競賽、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作為培養目標。
2.2.1招收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的高校及專業要求
2018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具備本科招生的院校有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51所院校,比2016年統計中新增院校有湖南師范大學和云南民族大學2所院校。由原來在招收學校當地考試變成到指定單位統一考試。考試分為理論考試與專業技術考試2大類,理論考試設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四門課,每科150分,滿分600分;技術考試有武術套路、散打、中國跤,不同專業各具體設置,滿分100分。最后取文化成績30%加專業成績70%,擇優錄取。具有一級運動員與運動健將等級資格的考生,同等條件下,文化成績最低錄取控制線可降低30至50分不等。
2.2.2武術館校學生對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了解與期望
根據問卷調查以及與當地武術館校校長、教練員的電話訪談,了解到大多數考生是為了避免參加普通高考被淘汰而又想上本科院校才選擇習練武術,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單招的要求了解甚透,而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了解的很少,甚至有些考生存在盲目性,有跟風的傾向,只是為了完成自己上大學的夢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對考學做了一定的了解,按照自身興趣愛好把自身的升學、就業做了適當的規劃。
2.2.3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該專業主要設置的必修課有: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中國武術導論、中國武術史、中國傳統養生理論、中醫學基礎、針灸推拿、運動康復、運動訓練、教練員、專項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武術套路、散打、武術養生方向、舞龍舞獅等課程。其中大一大二2學年的課程居多,占總課程的70%左右,大三開始準備論文開題與實習,大四第一學期實習,第二學期寫論文。在問卷中了解到,學生認為學校專業課設置的不太合理,每周2節專業課4個學時有點偏少,一個學期下來掌握的學習內容不是很多,一些簡單的基礎課在考學前就已經掌握,在大學重復學習的現象稍有存在,且上課方式單一、老套,上課場地與教材略有陳舊。學生在實習就業中正常課堂能夠順利的進行,然而遇到身體特殊的學生或訓練中有隊員受傷需要應急處理、訓練量大需要及時調整等情況無從下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育課程單調與缺失,應強化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服務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研究[3];因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是非師范專業,學生從教需要考取教師資格證,須增加考取教師資格證的科目;應增加文化課成績所占比重,增加理論知識的掌握;增加對英語學習的重視;讓學生在運動訓練、疲勞恢復上進行實踐教學,掌握應急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的技能等等。
2.2.4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實習與就業
調查發現:該專業學生在大四第一學期實習,第二學期回校撰寫畢業論文,實習單位主要在武術館校、散打與跆拳道俱樂部當中,還有一些在中小學做體育教師。從專業技術看,在實習單位,學生對本專業課的教學基本可以完成,但只要稍微拓展其它課程,就會覺得捉襟見肘。有部分學生認為實習應該放在大三,這樣便于早早的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后還有時間去學習和提高自己。大四第一學期實習,剛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未來得及再次給自己充電就馬上就要畢業了。影響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就業的因素很多,主要分為社會、個人、家庭這三個因素,調查顯示,占有比例最高的是社會因素,最少的是家庭因素。說明該專業在時代背景下與其它社會中的體育項目相比不具有優勢;個人存在的問題是單一的專業技術具備,廣泛的體育基本知識還有欠缺;家庭因素所占得比例最小,說明在擇業競爭中用人單位主要是要求個人能力,如有自己創業的學生創業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家庭因素影響最小。
2.3系統性分析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對策
按照層次分析方法,由準則層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基礎層中學生在學習訓練過程中對本科民族傳統體育系的了解;本科在讀生對課程的設置及教學中認為的不足及畢業生面對的就業環境和心理角度出發進行系統分析,得到如下結論:從武術館校的校長、教練到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全面了解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這個學科,學生在中小學的時候要明確訓練目的,多元化的培養,加強文化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涵養,讓學生明白不只是為了升學,而是有更多的教學、訓練細節需要去系統性的掌握。在學生本科在讀期間,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創新上課方式,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根據社會變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建設。增加實踐操作課,學會訓練受傷應急處理與訓練后疲勞恢復等科學訓練方法,由教學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鼓勵大學生考研、當兵、創業等多元化發展觀念。學生畢業后找工作過程中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轉變理念,不能因為專業不對口或者薪資待遇不高而遲遲不愿就業。從自己原有的專業技術向相近且容易就業專業轉變,如:健身房與跆拳道館及各行業體育俱樂部等。
3結論
(1)中學生考大學存在盲目心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考學難;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學內容需要調整,導致出現畢業生就業面較窄的社會現象。(2)與往年相比具備招收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高校逐年在增加,入學考試更加嚴格,考試內容沒有變化。(3)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多元化的社會發展形勢,學科人才培養應在服務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進行強化。
參考文獻:
[1]陳揚.體育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5):122-125.
[2]王純.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問題、使命與取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7(3):64-68
[3]池建.寫在“民族傳統體育學”欄目開設前面的話[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1):116-118.
作者:王靜 單位:西安體育學院武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