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鍛煉對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代小學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將教學重心由體育教育轉向對健康習慣的培養。小學體育教育除了要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習慣。本文中筆者先分析了培養小學生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其次對具體的培養策略做了簡要的探討。
一、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到,要培育兒童少年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這反映了國家層面對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視。多數小學生將來并不會從事運動員等專業職業,體育教育在保證小學生各項體育技能達標之外,更要讓小學生培養起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因為缺少鍛煉等原因,近年來小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呈現滑坡趨勢。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培養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就顯得格外重要。另外,體育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形成健康體魄,還能提升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養成開朗樂觀心態,這對于一個人的人生發展至關重要。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7~13歲的兒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愛好和習慣往往會持續一生,小學體育教育要利用7~13歲的黃金年齡段培養起小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讓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習慣貫徹到小學生將來的人生中去,使其受益一生。
二、策略探討
通過體育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意味著引導學生將體育鍛煉延伸到體育課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本能地進行體育鍛煉。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不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不僅無助于鍛煉體魄,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傷。體育教師要讓學生在早期就養成正確的體育鍛煉習慣,還要了解與預備活動、善后活動有關的常識,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講解一些簡單的體育意外急救知識。其次,要通過體育鍛煉計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教師要以學生的年齡段、身心特點為基礎向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幫助學生制定出縝密的鍛煉計劃。教師自己的帶頭作用也十分重要,教師可親身參與常規鍛煉計劃,這有助于引起模仿效應。學校還要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向家長說明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對孩子在家的言行提出要求,督促學生在家時也用一定時間從事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楊獻南.鹿志海.張傳昌.張盼.習慣教育視野下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機制與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2).81.
[2]張建明.淺析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J].學周刊.2013(12).113.
作者:楊紅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