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基于文化傳承角度的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涵進行了探討分析,隨后介紹了大學民族體育教學現狀,最后提出了一些基于文化傳承角度的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傳承;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
1.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涵
民族傳統體育是簡單來說是指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承載中華民族共同審美審美情趣,且具有濃厚民族傳統特色的體育活動,這些體育活動集養生、健身、娛樂等功能為一體,并且內容比較豐富,比較經典的有傳統武術、龍舟、舞獅等,而對于大學民族體育教學而言,其不僅應是對傳統體育技術的簡單的教學傳授,同時也應肩負著文化傳承的神圣職責,通過在大學民族體育教學中展現傳統文化內涵,從而讓當代大學生更加直觀的領略到我國傳統文化特有的美感,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升民族自信,也更加有利于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傳承。并且對于大學民族體育教學來說,文化傳承本身便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也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民民族體育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的底蘊基礎之上,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傳統民族體育技能的掌握,有效提升大學民族體育教學效果。大學民族體育教學也應將民族體育文化內涵與體育技術動作結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形神統一的傳承。
2.大學民族體育教學現狀
從當下大學民族體育教學開展狀況來看,盡管很多高校均認識到了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并在體育教學計劃安排了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項目,但從實際開展效果來看,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在民族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方面,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傳統民族體育的特殊性,教學指導思想與其他體育項目基本一致,沒有體現出傳統文化特色,沒有有意識的展開文化傳承,在民族體育教學內容方面,內容比較單一,主要以太極拳、武術長拳等常規傳統民族體育為主,沒有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實現民族體育教學內容開展;在教學方法上,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在實際教學時,受傳統體育教學思想影響較為嚴重,普遍存重體育技能練習,輕體育文化理論內涵的教學,更不必提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教授方式按部就班,一般是教師進行動作示范,學生被動進行模仿練習,難以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模式方面,仍沿襲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無法有效彰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特色,課程安排單調統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體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在最終話教學評價方面,主要以學生技術動作是否標準規范為準,致使教學評價效果有失公允,難以客觀全面的展示學生的學習狀況,這對于一些先天體質較弱的學生也不夠公平。
3.基于文化傳承角度的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策略
3.1樹立以文化傳承為目的的教學理念
大學體育教學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時,首先應從心理層面上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即是一種以體育活動為載體的文化現象,體育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體育技術動作的傳統的基礎,基礎不牢,大廈將傾,只有讓學生先深刻理解認識到蘊藏在民族體育動作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才能夠實現對體育動作的深刻掌握。總的來說,民族傳統體育與一般體育項目不同,其本身有著悠久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需要從文化傳承的眼光來看待民族體育教學,樹立以文化傳承為目的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時,不能夠僅局限于體育技術的掌握,還應加強傳統體育文化的學習,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與民族體育精神內涵,從而更好的推動傳統民族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在進行八卦掌教學時,應讓學生認識到,八卦掌法取自易經“八卦成而易立乎其中”,主要根據人體內部生理結構與器官組織原理,“擬其形態,像其物宜”,而形成的一種拳法,它的施展過程模擬了宇宙天體運行規律,采用循環走動步法嗎配合身型、腿型、手型,行功有公、自轉之分,所謂公轉即是圍繞大圓施展步伐,自轉即是自身也在寧繞旋轉,促使人氣血加速運行,更有助于人身心發展,集中反映了先人樸素的宇宙觀和養生觀,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若教師沒有向學生普及拳法之中的內涵,直接采取體操式教學方法,既不利于教學質量提升,同時也對體育傳統文化傳承帶來嚴重的影響。
3.2注重凸顯大學民族體育教學特色
大學民族體育項目相對于一般都體育項目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因此在實際開展大學民族體育教學時,應注重凸顯這一教學特色,更好的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從當下高校開展的民族體育課程來看,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比較注重技擊性的武術類民族體育項目,例如太極拳、八卦掌、長拳等;二是比較注重養生類的民族體育項目,例如五禽戲、八段錦等,三是民俗娛樂類的民族體育項目,例如舞獅、踢毽子、舞龍等。四是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例如木球、博克等。不同類別民族體育項目均各有特色,全面展現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豐富性。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時,需要教師針對不同類別的民族體育項目,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凸顯大學民族體育教學特色,有效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例如在進行武術課程教學時,教師應講解武術本后蘊含的哲理、文化知識,加強武德教育,讓學生意識到“習武先習德”重要性,能夠做好“尊師重道”,從而實現其優秀的心理素質能力與道德水平培養。比如教師在進行太極拳教學時,可以向學生普及“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哲理,從而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學習太極拳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同時還可以普及太極拳“天人合一”、“以靜制動”的理念,教會學生如何調節心理壓力,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下放松心態,以更加沉穩樂觀的姿態來面對來自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讓學生在其中受益匪淺。在進行養生類體育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我國歷來以久的養生文化,在飲食方面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修心方面有“知者樂,仁者壽”;在日常起居方面有“近女室,疾如蠱”等,在民俗體育類與少數民族體育類課程教學方面,由于這種民族體育有著顯著的地域特色,代表著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以及民情風俗等形態,本身又有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因此在實際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進行穿插教學,在具體實施上,可以以此舉辦一個集體娛樂活動來進行,從而不僅能夠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們親共同與其中,親自感受到民俗體育活動的魅力,使其對民俗體育活動下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具備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以及風土人情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了解,更好的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3.3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不斷深入改革,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新綱要》的實施,在體育教學上樹立了“健康第一”理念,從而有效擴展了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范圍,成功形成了一種“三大結合”評價體系,分別是顯性評價結合隱性評價,理念評價結合實踐評價,過程評價結合結果評價,這種評價體系整體更加科學合理。因此需要教師在高校民族體育教學評價上,充分借助這一評價體系,在實際評價時,將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習態度、進步幅度、出勤狀況列為評價因素,有效凸顯評價的主體性、客觀性與科學性。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評價時,還應將學生對民族體育文化知識掌握程度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標準,從而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體育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并有意識的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學習認知民族體育文化,真正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具體評價上,可以通過采取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更進一步的提升評價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大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僅關乎到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同時民族傳統體育背后蘊藏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對于學生價值觀念樹立也有著深刻的影響,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采取有效措施,注重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民族認同感與自信心,促進學生未來實現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原則及策略研究———基于文化傳承語境[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6):133-134.
[2]邵玉萍.基于文化傳承語境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隱性課程設計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3):133-134.
[3]張永剛.基于民族體育項目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V5(20):81-83
作者:劉鶴鳴 曾凡鑫 劉凱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體育學院